主页

阿城:读书是一种习惯,就像抽烟

13年前 [11-23 16:50 周二]
2010年11月22日 10:58新京报
 

读书与写作还是作家阿城真正感兴趣的,这些年来,他虽然不发表新作,但他一直在写,在阅读,在积累一位作家应该积累的东西。在阿城看来,读书与写作,都是他的生活方式,读书更多是一种习惯,而写作是为了保持一种状态。

谈写作 一直都在写,只是没有发表习惯

采访作家阿城,自然要把话题引到写作上来,阿城认为,自己的写作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当代中国最重要的就是每个人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且说自己一直在写,但不习惯发表。

新京报:作家在写作的时候,是否也应该像你刚才谈到的贝多芬、莫扎特作曲时有一个针对的对象。

阿城:有的作家是这样的,但是一般来说,就是你会写给比你高的一个人。你写给一个你觉着,这么说不礼貌,比你低的人,你就会啰嗦,你怕他听不懂。

新京报:你写作也会吗?

阿城:我其实是写给自己。我说写给一个比你高的人,这么说起来大家容易接受啊,“噢,比我高的人看到这儿的时候他会笑。或者他会,噢,何必呢。等等等等。”

新京报:能谈谈你的写作风格吗?

阿城:我觉得我没有风格。

新京报:那你喜欢什么样风格的作品?

阿城:我喜欢很多,不好具体谈独爱哪种。

新京报:很多人觉得你的文字很干净,像古人。

阿城:古代并不是说他们要写得干净,而是那个时候书写材料非常贵,他们得节省。如果他们当年有这种随便插着扯几页的笔记本,他们也会很啰嗦。以前书写的人,家里要有钱,一般人真的弄不起啊。

新京报:你也画画,画画和写作有什么不一样?

阿城:写作是线性的,画画和音乐是整体的,尤其音乐,瞬间就出来了。瞬间就是整体。

新京报:写作对你来说是试图表达还是只是随便写写?

阿城:写作对我,是一种生活方式。1949年以后最重要的是生活方式改变了,所以有些东西就不能存在了。所谓改革开放就是慢慢大家可以有一个余地设计自己的生活方式了,其他的也没什么改变。我们很多艺术的产生,是因为生活方式才能产生出那样的艺术,这生活方式没有了,基本就灭掉了。比如国画是一种生活方式,早上吃了早饭,调整,最后你要开始画,有人敲门说要开会听传达,你的生活方式就破坏掉了,回来以后你画不下去了。跟一个传统农耕生活不一样的时候,这个东西就不存在了。京剧也是一个生活方式,说要拯救京剧,你要先拯救的是生活方式,你不拯救那个的话,或者说你没有那种生活方式了,京剧就没有了。

新京报:你还写东西吗?

阿城:写啊,一直在写啊。

新京报:怎么不发表?

阿城:咳!没有形成发表习惯。因为,我们那个时候,形成生活方式的时候没有发表这个习惯。现在网很容易上去,他就会形成发表习惯,我说一个什么,要让别人听到。我那个时候没有,你写东西你怎么会想到出版呢,不可能,没有这回事儿。

新京报:你写东西就是给自己看?

阿城:也不是给自己看,也不一定啊,好像有个什么记录之类的,就是习惯,像看书一样,不太有目的性。

新京报:你希望别人来看吗?希望有知音吗?

阿城:没有这个状态。就是,有的东西是可以分享的。有的东西就是分享感,可能一开始,很清楚啊,我有好多事不清楚。

新京报:你平时也做一些编剧,喜欢电影编剧吗?

阿城:我不是很喜欢,剧本从一开始就是写给别人的。给制作人给导演。

新京报:不喜欢为什么要做?

阿城:得生活啊,电影是工业嘛,所以投资额比较大,做一个大概两三年可以不做了嘛。

新京报:写出来会不舒服?

阿城:不是那个不舒服,而是,你会说,“哎,他怎么要求这么低啊。”

谈读书 读书是习惯,也是我的生活方式

阿城觉得,自己不能说喜欢读书,但却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生活方式。读书的经历都是一样的,只不过得到的主观感受不一样,也就形成各自不一样的主观思想。

新京报:网上你的个人简介里说,你从小博览群书。

阿城:我没有博览群书,博览群书那是国王级的,我就是尽可能读更多的书嘛。

新京报:都喜欢看些什么书呢?

阿城:那只能是碰到什么看什么。人怎么会有这个选择,不可能的。老师也不可能告诉你,自己只能瞎猫碰死耗子。相对读的多了一点呢,你就脑袋里开始清盘嘛。我旅居国外时,主要就是看书,因为那个时候我到北京图书馆,什么身份证明都没有的话,只能在阅览室看看杂志,既然这个国家的图书是不对你开放的,那就出去吧,出去是对所有人开放的,很简单的事情。

新京报:在国外读外文书多还是中文书多?

阿城:没有书单子,起码一半的量是中文书,因为很多书你在国内读不到。只有出去不需要资格证明,你要读书我怎么会问你资格。

新京报:读书对你意味着什么?

阿城:我不能说喜欢读书,读书只是习惯。就像抽烟,你不用怎么考虑,就拿起一根烟来。不用说今天我得读书,再不读书不行了,那事情好像就不太对了。

新京报:你的主观思想是从阅读中得来的吗?

阿城:其他经历也没有什么更多的,还不是跟大家都一样,只是你的主观感受不一样,书也是这样,每个人看完,每个人主观得到的也不一样。

新京报:你主观的理解通达的地方是哪儿?

阿城:还真不好说,我没有专业你知道吧。不像你读书读到大学,多多少少有一个专业,你会去推动这个专业,或者在这个专业里,把基本上所有的资讯都给拿到。我就上到高中一年级就“文革”了,只是一个通才教育,当然这么说不是特别客观,但是高中一般来说不会有一个专业。你们读到大学有专业的切身感受,我没有这个切身感受,所以有的事情我说不出来。

新京报:你觉得读书给你的生活带来什么改变?

阿城:他就是生活方式啊,好比说你为什么会觉得军训很难过,因为那不是你的生活方式。你坐下来拿一本书,可能不知道是谁掉在这儿的,你就进入这个生活方式了,你就觉得挺舒服嘛。我也并没有说,要在这里得到什么知识,也许你看到了,里面有个知识叫你碰到了。在你读之前,你不是说我要得到什么知识。所以你说去逼一个人去读书,我觉得挺苦的,你不如帮助他建立一个生活方式,这里面有读书,他一定会去读。

新京报:有没有读不懂的书?

阿城:有一时读不懂的书。

新京报:比如?

阿城:小时候读的都读不懂啊。

新京报:最近在读什么书?

阿城:最近没有在读什么。这个又把它拿出来翻了翻(一本画册),但是这东西没法说,法国一个画家,翻译过来是维亚尔。画册,也是书吧。

新京报:你喜欢波特切利的画吗?

阿城:噢,他画的很好,将来有机会去看他的原作。他那个乌菲兹美术馆。他的画其实很简单,印刷品把他神话了。简单有力,没有废话,但是画册上看,废话挺多的。(记者 姜妍 实习生 周子阳)

 

http://edu.ifeng.com/news/detail_2010_11/22/3188926_0.shtml

肖庆兰搜集整理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