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宋永华:从英语不及格的农村娃变身英国皇家院士

13年前 [05-31 16:11 周一]

编者按: 他出生于大巴山农村,高考时英语没及格,但33岁就成为英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教授,40岁登顶英国工程学最高殿堂——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他奉行一句话:“今天做好今天的事情,明天肯定比今天做得更好。”
  他就是宋永华,凭借自强不息与知难而进的精神,演绎了“丑小鸭变白天鹅”的故事

       【我有话要说】


  【系列策划之一 “海归裸奔”背后:“大牛”科学家施一公的舍与得】 

       【系列策划之二 顶级“海归”饶毅:游走于多重角色下的本色学者】


  【系列策划之三 互动百科CEO潘海东:中国的维基百科之父】

从农村娃到英国皇家院士

致力中英教育交流 乡音难改赤子情深

 

多年的海外生活和各种炫目的光环,没有改变宋永华的乡音,更没有改变他的赤子之心。
  宋永华常说,教育是使家乡人摆脱贫穷的唯一出路。所以,他一直都对中英教育交流非常感兴趣。上世纪90年代初,在自己生活还不富裕的时候,他就曾为家乡建设学校捐资几千英镑。几年前,他又说服布鲁内尔大学,出资举行“中英中学校长论坛”,对中英中学教育进行讨论。
  从1997年开始,宋永华每年都回国四五次,与高校、研究单位进行交流合作。2007年,利物浦大学邀请他出任该校副校长,同时兼任在苏州的西安交大利物浦大学的执行校长。西安交大利物浦大学是由教育部批准的“强强联手”的中外合作大学,是可以实现将中英教育优势相结合的有机载体。在这个过程中,他更加感到中外高等教育有许多可以相互借鉴之处。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急需有创新能力的优秀高端人才。在英国任大学副校长的经历,给了他对高等教育思考和实践的宝贵机会,他希望对祖国的人才培养有所作为。
  2009年2月,他回到清华大学工作。他说,这是一种回家的感觉。不少人问他,你在英国取得了很好的成就,现在放弃那边的一切回来,不感到可惜吗?可他认为,能推动中英两国间的教育、科技、文化交流,是他最愿意做的事。他希望成为中英两国教育科研交流的桥梁。“是祖国培养了我,是国内众多老师培养了我,我在国内学有所成后在英国工作了将近20年,积累了宝贵的工作经验,是时候回来为祖国做些事情了。”

宋永华简介
  宋永华:多部门组成专项办保证引进海外人才质量

点击查看:“千人计划”入选者座谈会

  1964年出生于四川省巴中市,1984年在原成都科技大学获学士学位,1989年在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获得博士学位。1989~1991年在清华大学做博士后,1991年留学英国。1997年,他作为英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工程学教授就职于布鲁内尔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2004年7月当选为英国工程学的最高殿堂——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成为了获此殊荣的第一位留英华人。他在能源、信息和控制工程等领域享有国际声誉,曾发表300多篇具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著有5部英文专著,先后担任布鲁内尔大学副校长、利物浦大学副校长。国家“千人计划”首批入选者之一。2009年回国,任电机系教授,4月被任命为校长助理、低碳能源实验室副主任。同年,被公开选拔为中共中央组织部人才局副局长兼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专项办公室主任。

人生分为三个阶段 去英国属机缘巧合

宋永华出生在四川山区。他常说,大山让他学会自强不息,大山让他懂得知难而进,大山人的性格让他一步步走向成功。
  宋永华把他的人生分为三个阶段。1991年之前在国内完成了所有在校教育,获得了博士学位,之后出国做访问学者。他说自己去英国纯属机缘巧合,1989年有一个国际学术会议在北京召开,他在会议上发表的文章内容引起了一些人的兴趣,会后就有几所英国大学邀请他去讲学。到了英国开始了他人生的第二个阶段,在英国主要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2009年他回国发展,这是他人生的第三个阶段。“只感觉万里关山从头越,又开始迎接新的挑战。”

脚踏实地不尚空谈 知难而进创造历史

“说实话,我从来都没有给自己定下什么样的人生目标,总是抱着‘干一件事就要喜欢上它’的态度,一点一滴地做好每件事情,”宋永华说。正是这种踏实态度和出色的学术成果让宋永华赢得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认可。
  1991年,他在清华大学博士后出站后到英国留学访问。回忆起当年到英国人地两生的情景,他不无感慨地说:“我是在中国完成的教育,英国没有了解我的同行,想做项目,连个推荐人都找不到。”放弃追求很简单,宋永华却选择了知难而进。没有人了解,他就自己上门向企业介绍自己的想法。企业对他的想法一次不感兴趣,他就会再提其他的建议。大项目没有,就从小项目做起。
  坚持不懈,让宋永华在异国他乡取得了旁人难以企及的成就。1997年,时年33岁的他被布鲁内尔大学聘为教授,成为英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工程学教授;2004年7月7日,宋永华当选为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并被任命为英国布鲁内尔大学副校长。他是英国的第一位工程院华人院士,也是第一位在英国大学里直接从事管理的华人副校长。

回国就是要为国家做些事

研究电网声名卓著 严谨扎实成就辉煌

宋永华在能源、信息和控制工程等领域享有国际声誉,他的研究成果在英国国家电网,德国西门子公司等知名公司得到应用。俄罗斯、意大利、捷克、澳大利亚等国家在进行电网建设的过程中都向他咨询过。
  谈到自己学术成就的根本,宋永华认为他结合了东西方研究方式的长处。他说:“中国教育为我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东方人固有的秉性让我一直保持着谦虚谨慎的态度,学会与人和睦相处,这为搭建良好的研究平台创造了条件。另外,西方研究者治学严谨,不追时尚的态度也是必不可少的。”
  谈到他的成功体会,他特别强调说实话做实事, 力避浮躁和急于求成的心态。他说,像他们搞工程的,从提出设想、设计成型到工业界采用,再到写出高质量的专著,即使阶段性的成果也要3年至4年。如果没有一种扎扎实实、不断深入的治学态度,而总是跟着风跑,是不可能有成果的。
  在谈到中国目前面临的电力短缺问题时,宋永华说:“中国与国外发达国家的情况不同,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完善的电网,现在的问题是如何降低发电成本。而中国目前的首要任务是如何建造一个有效的电力网络,并且要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共同协调电网建设。计划是为了资源更好地调配,比如现在的西电东输计划,就是将西部资源丰富地区的电力送往东部工业用户密集地区。市场又可以引入竞争,不致于管得太死,而失去了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当桥梁引海归为祖国服务

“改革开放30年来,留学人员从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大的飞跃。大家都有一个心愿,都想为国家做些事情,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有的人在国外也能发挥很好的作用,实现为国服务的心愿,促进所在国和中国的交流,有些人更愿意回国工作。但回国总会涉及到一些具体问题,如工作环境问题、家庭问题、孩子教育问题等等。现在国外有很多改革开放初期出去的,他们的孩子大都是在国外出生上学的,回来之后存在语言环境的差异。另外国内的发展很快,变化很多,在国外能够做到游刃有余,回国却不容易找到能发挥自己作用的位置。这里我想说,信心是很重要的,回来后要融入国内的环境。想想我们出国留学,两眼一抹黑,面对完全陌生的环境和文化都能闯出一条路,那么我们回到自己的祖国,回到自己成长的地方,难道还没有信心做出更大的成就来吗?
  更值得一提的是,国家现在吸引人才的政策非常好,例如“千人计划”,这项举措在国外学者中影响比较大。高层次的人才竞争是国际化的,很多西方国家也有类似的政策。我们国家针对海外留学人才的政策是稳定而持续的,这样就能够吸引更多准备回国或正在观望的华人学者。我很庆幸,我人生中的几个重要阶段都赶上了国家的好政策。我想,作为国家“千人计划”首批入选者,我们这些先回来的人应该充当这样的桥梁,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和切身体验让更多的海外留学人员回到祖国奉献力量。”

对话宋永华

记者:听说你父母是想让你中学毕业后当警察,而你没有走父母设计的路线?
  宋永华:我在四川巴中恩阳中学读书时,正赶上全国科技大会召开,国家对科技及人才培养开始重视。学校墙上贴出的陈景润就是我的偶像,我梦想成为一名科学家。父亲在县里当警察,比较开明,对我的选择只是说做事要想好。

  记者:那你读书时,成绩肯定特棒?
  宋永华:我的数理化全班第一,没得说。但语文和英语不是很好,有些偏科。高考时发挥失常,英语还没及格。平时成绩比我差一点的同学都考上清华。当时就觉得“科技”两字好,我报考了原成都科技大学(现在并入川大),开始求学科研之路。

  记者:你未来的人生目标是什么?
  宋永华:我奉行一句话:“今天做好今天的事情,明天肯定比今天做得更好。”

http://world.people.com.cn/GB/89881/97035/11706049.html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