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央视《新闻1+1》 谁来“管”困境儿童? 仅仅有关爱显然不够

13年前 [06-02 05:28 周三]
2010年06月02日 01:14 来源:央视《新闻1+1》

  主持人(董倩):

  欢迎收看《新闻1+1》。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他们都会沉浸在这个节日里面,尽情享受着和自己父母在一起的快乐时光。但是也有另外一群孩子,他们却无法得到这一切,今天我们就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这个特殊的群体,困境儿童。

  字幕提示:

  2010年5月30日,广东佛冈县石角镇黄花村。

  记者:

  你叫什么名字?你今年多大了?你是觉得跟我们不熟悉,所以不愿意跟我说话吗?是不是啊?

  周彩荣:

  不是。

  记者:

  你明天上学吗?

  周桂腾:

  是。

  记者:

  明天几点上?

  周桂腾:

  八点。

  记者:

  那你得几点起?

  解说:

  两兄妹哥哥周桂腾14岁,妹妹周彩荣12岁,面对记者的提问,兄妹俩大部分时候都是沉默,只用简单的摇头和点头来表达。两张光秃秃的床,一个水泥灶台,两副碗筷,一个破旧的橱柜,一辆破旧自行车,几乎就是两兄妹全部家当。

  周炳辉(广东省佛冈县石角镇黄花村村委副主任):

  2005年他爸爸妈妈都死掉了,都是他们两个人自己生活,读书在学校里住宿,星期六日回家自己做饭吃,一般都是我们村委会每个月给他们大米,他没有大米,没有油,什么都是给他的。

  解说:

  父母亲相继去世,兄妹俩成为孤儿,堂姐是他们的临时监护人,但是由于堂姐嫁到了外村,事实上已无法照料两兄妹,目前兄妹俩的学费被全部免除,当地政府每个月会给他们补助每人160元,由村委会交给堂姐保管。

  张丽玲(广东省妇女联合会副巡视员):

  县里面虽然没有孤儿院,但是本来民政部门征求了他的意见,希望他到敬老院,敬老院里面给他腾一个空间,两个孩子不愿意的情况下,当地政府就觉得很难再来安置他,特别是异地安置,就可能更困难。

  刘亚军(北京长歌律师事务所律师):

  在监护人不能够履行监护职责的时候,法律规定由他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妹和其他关系密切的亲友、朋友以及经父母所在单位,或者街道居委会、村民委员会同意的,有监护能力的这些监护人中间来指定一个监护人。

  解说:

  像周桂腾兄妹俩的这种状况是个极端,在广东他们被称作困境儿童。

  张丽玲:

  只要是家庭处于,那种由于父母离异,或者是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或者是由于父母对孩子施行一种暴力的教育方法等等,由于父母的流动,或者家庭的流动等等,所带来的对孩子,在心理、生理、精神上产生的困境,这就叫困境儿童。

  解说:

  根据广东省妇联的一份调查,在广东全省有孤儿4.9万人,单亲家庭儿童达到了26.7万人,贫困儿童有126万,父母在押服刑的儿童有1.4万,留守儿童95万,流动儿童216万,他们都被广东妇联称作困境儿童。

  从2007年开始,广东省妇联就发起了爱心父母牵手困境儿童志愿行动,征集符合条件的爱心父母,通过妇联的困境儿童数据库选择需要帮助的孩子,爱心父母们可以助学、助养、助教,而所有的形式都必须要做到经常跟孩子们见面,面对面地沟通。

  莫一云(广东省妇联儿童部原部长):

  孩子的成长除了养大,关键还是心智要健康,思想上要健康,心态要快乐,他才能够感觉到生活是幸福的,希望是很大的,他就不会悲观,不会自卑。

  解说:

  截止目前,广东已经有15万名爱心父母与困境儿童结对,共帮扶困境儿童25万,帮扶款也超过了一亿元,周桂腾兄妹俩也得到了资助,有了自己的爱心父母。然而兄妹俩的成长或许还要面对更多的困难。

  主持人:

  王教授,刚才那对小兄妹,现在是由他们村委会定期给他们衣和食,从长远来看,这是不是一个应对之策?

  王锡锌(特约评论员):

  我们讲儿童的监护问题,当然首先要区别于儿童的,仅仅是维持他们生存的这样一些基本生活质量的问题,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村委会来提供这样一些基本的生存资料,尽管是必要的,但从长远来看,对这些儿童的身心健康和他们的心理上人格发育来说,肯定不是一个长远之策。

      主持人:

  但是你看这个实际情况到底怎么处理,因为刚才短片里面提及了,村子里面没有抚养像这种父母双亡孩子的机构,如果给他送到养老院,孩子本身也不愿意,到底应该怎么办?

  王锡锌:

  对把孩子送到养老院,敬老院里面,本来都是老人,因为孩子在那里,不仅仅是要一个安身之所,他要有这种情感上的交流。所以我觉得在这里,其实我们发现一个,的确我们片子里讲的困境,这个困境不仅仅是从结果意义上来说,你看是儿童面临的困境,但实际上可能是我们监护制度所面临的某种困境。为什么呢?我们今天讲,从儿童的监护来说,监护本身是为了保障未成年这些儿童身心健康发育、生长而设计的一种保护制度,监护的根本性意义实际上是照看、保护,是以儿童为中心来设立的。这种照看、保护不仅仅是养活他们,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能够身心健康的长大,所以必须要落实到情感的投入,村委会在这个意义上,其实他可能是按照民法通则16条里面所讲的,最后如果你实在找不到人,来看护保护他们,村委会来承担这样的责任,但村委会的责任,在这里可能仅仅是一种来养他们,而不是真正的能保障他们健康长大。

  主持人:

  你看我们国家相对对于这个特殊的领域,比如说抚养儿童监护权有很多法律,法律规定是不是能够真的在现实中有特别落实,能够执行下去,因为就像一对小兄妹一样,他们怎么长大,刚才您说了有人管他们长大,但是谁来管他们健康地长大?

  王锡锌:

  法律的规定的确有很多,但是我们现在关于儿童监护制度最重要法律依据还是民法通则16条的规定,刚才那个律师也讲到。实事求是地看,民法通则1986年制定的,到今天来看肯定有许多规定已经落后于我们社会形势的发展,比如说我们刚刚讲到儿童一定需要有一个监护,监护最重要的是要保护他,他需要一个人,本来应该是父母,但是父母如果说因为特殊的原因,父母不能监护,由祖父母,然后到兄姐,如果实在不行的话还有其他亲属,实在不行,可以由一些所谓父母的单位,居委会、村委会,这法律规定好像看起来很全了,但是要知道,所有这些机构如果有机构来监护的话,其实机构是很难有情感的投入的,你可以给他提供衣食住行,但是情感这种投入需要落实到家庭,落实到人,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法律的规定很多,但这些法律的规定可能有些方面也已经滞后了。

  主持人:

  刚才我们关注的那对小兄妹是父母已经不在人世,这是一种情况。还有另外一种情况,父母虽然在身边,但是他们却不懂得如何管孩子,比如说我们也从媒体上接到过这样的报道,父母虐待孩子,接下来我们不妨看一个虚构的影片——刮痧,看看这种情况是怎么样的。

  (播放短片)

  解说:

  2001年北京紫禁城影业公司出品的电影《刮痧》以中医刮痧疗法产生的误会为主线,表现了东西方文化差异这个主题。

  在电影中,五岁的华裔男童丹尼斯肚子疼,爷爷就给他刮痧,而刮痧后皮肤上的瘀青被人误会是丹尼斯受到虐待后的痕迹。

  字幕提示:

  电影《刮痧》

  我们相信,这些照片足以证明丹尼斯一直生活在危险的环境中,应该受到儿童福利局的保护。

  解说:

  两国文化的不同导致的误解,最终使丹尼斯的父亲输的很惨,法官判定丹尼斯由第三方机构——州儿童福利局监护。

  法官:

  我决定丹尼斯由儿童福利局监护。

  解说:

  观众在最终电影影片一家人大团圆的结局感动的同时,也注意到了儿童福利局这个机构。

  美国的相关法律规定,如果父母达不到为孩子提供良好生活环境的要求,以儿童福利局为代表的儿童权力捍卫机构,会将儿童带离混乱的生活环境。

  字幕提示:

  你说什么?一定是误会了。

  什么?儿童福利局是干什么的?

  这是市法院签署的特殊监护法令。

  监护什么?

  儿童福利局认为,这孩子长期受体罚和忽视。

  解说:

  如果法院判决剥夺孩子父母的监护权,儿童福利局会暂时将儿童接收照料,并着手寻找一个合适的家庭来收养这个孩子。

  主持人:

  这个故事本身是虚构的,但是我们在里面看到了一个实在的机构,就是儿童福利局,我们国家的法律里面有没有相应的,跟它对应的,比如说当父母管不好,管不好孩子的时候,我们的法律里面有没有相应的去管孩子的机构?

  王锡锌:

  我们现在应该说也存在着,在宏观的功能上好像比较类似的机构,比如说民政部门,应该对儿童有这样一种特别的保护,但是应该看到,我们原来讲监护,监护这个制度是以儿童合法权益,身心健康和财产权益的保护作为核心的,核心他的首要第一位责任其实是家庭,但是家庭如果不能够很好地尽到对儿童保护责任的时候,国家必须要介入,所以像国家专门性,公职监护机构,其实是非常必要的。

  我们回到我们国家情况来看,法律尽管好像提到这样一种机构的角色,但是这种机构在具体落实对儿童基本的权益和福利保护上,他的规定很不具体、很不细致。我们现在实际上也有孤儿院、救助站,还有一些福利院,这些都是临时性的,主要承担的还是来养护他。

      

  主持人:

  有多临时?

  王锡锌:

  像临时救护站,如果有流浪的儿童,我只是临时的在这里,可以让他在这里待一阵子,如果找到相应的人,还是要领走,所以他并没有把儿童身心健康长期发展作为一个专门的职责来做。所以在法律上,我觉得这一个虚构的片子,其实给我们提出一个真实的问题,那就是当家庭不能够有效地去承担保护儿童职责的时候,我们的政府应该可以做更多。

 

  主持人:

  刚才通过短片我们关注了两类孩子,一种是没人管了的,一种是有父母在,但是管不好的,接下来我们再关注一个群体,就是父母有心管,但是却管不着,没有力管的,这个群体就是留守儿童。

  解说:

  “无北京市常住户口的适龄儿童、少年,因家长在北京市工作或者居住需要在北京市接受义务教育的,均可申请在北京市中小学校借读”。这是一周前公布的新版北京市中小学生学生学习管理办法中的规定,办法中提出的有关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权利的内容,更是受到了媒体特别的关注。

  从多年前人大代表专题调研,社会呼吁,到打工子弟学校建立,再到今天,北京新版规定出台,面对这一过程,有评论指出,这可以说是在京务工的流动人口子女在今年六一儿童节前夕收到的一份大礼,其实这何止是一份礼物,新的规定不仅使在京务工子女和北京籍的学生在接受公办学校的义务教育时,开始享有了同城待遇。它还意味着将会有更多的留守儿童有了和父母一起生活的可能,这其实是他们的权力。

  就在上周,全国妇联首次发布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活动调查分析报告,其中提到,留守儿童中有近一半感到心理孤单,这份基于对54万户农村留守家庭进行的调查显示,外出务工年限在一年以上的家长占六成以上,电话成为他们和孩子沟通的主要方式。其中每天和孩子联系一次的家长只占三分之一不到,有4.9%的家长每年才和孩子联系一次。

  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和呵护,留守儿童们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现象,超过三成存在着心理卫生问题。前不久,重庆市梁平县举办了一个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讲座,一位13岁的女孩周星,成为留守儿童已经七年,讲座中她一直在哭,她的作文中写到,爸爸妈妈离开我们是否也会哭泣?难道父母没有义务给我们更多的爱吗?爱比什么都重要。我想要的是爱,而不是其他。事实上,周星的要求应该是她的权益。

  王馨(全国妇联心理咨询志愿者):

  一类问题是他们由于亲情缺失,而导致一些情感的淡漠,这可能是在情感上出现一些障碍。

  第二类是因为这种家庭教育的缺失而产生一些心理问题,心理障碍。

  第三类就是因为这些孩子安全感的缺失,父母是提供安全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他人,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就会有安全感的缺失,这种缺失会影响到一个人的人格成长,会形成人格障碍。

  解说:

  据媒体报道,根据2008年全国妇联统计,中国约有5800万留守儿童,而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多,留守儿童的数量或许也会不断增加,孩子们的童年关系到的是社会的未来。

  全国妇联书记处书记、农村留守儿童专题工作组组长张世平曾经指出,我们必须强化对解决留守流动儿童问题的两个层面的推动,一个是政策层面的支持,另一个方面就是动用社会力量推动关爱。

  六一儿童节是孩子们的节日,也是大家人思考如何保障孩子们权益的日子。生存权、健康权、受教育权,关爱不能少,但是对于整个国家来说,仅仅有关爱,还显然不够。

  主持人:

  对于一个成长的孩子来说,没有什么能够替代父母给他们的爱,但就像刚才这个短片里面那个孩子写的那句话,他说难道父母没有义务给我们更多的爱吗?爱比什么都重要。其实你看父母为什么要到城里打工,他们希望用自己辛勤的劳力,给孩子拼一个比较好未来物质前景,但是孩子认为,爱比那个要重要得多,现状摆在这儿,他们现在应该怎么办?

  王锡锌:

  我觉得这里面的确反映出我们现在一个问题,为了生计,为了发展,可能需要进城去怀着更好生活这样一种梦想,但是看来今天这样的一种梦想,在我们今天特定这样一种社会制度安排背景下,是有很大代价的,对孩子来说,代价更大,因为我们看到留守儿童今天的问题可能是我们所谓的学业失教,心理失衡,道德失范,情感失落,安全失缺等等这一问题,今天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就是未来的社会问题,更加特别注意,应该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考虑到留守儿童数量很大,5800万,这个问题应该是真正成为一个大的社会问题,刚才那个孩子的心声,我觉得她所提的问题,不仅仅她的父母要回答,我们整个社会都应该来好好地回答。

  主持人:

  王老师你说,这些孩子解决他们留守问题,无非就是两条路,一种是跟着父母进城,一种就是在当地去解决他们的留守问题,你觉得就我们目前社会发展现状来说,哪种更可行一些?

  王锡锌:

  我觉得这两个可能需要同步地推进,刚才我们看到短片里面介绍北京市出台这样一个学习管理新的规定,应该说开了一个非常好的头,其实它的核心就是一个同城待遇,非北京籍的,只要在这里打工,或者居住的这些孩子,他可以解决入学的问题,对父母来说,我相信父母应该说都是很想和孩子在一起的。如果能解决这个入学的问题,应该说是有帮助的。但另外一方面也必须看到,留守儿童的解决如果仅仅靠城市这边,大城市这边来解决这些政策上支持还不够,应该要在他们的家园那面,地方的政府也需要从孩子未来,我们社会这样一个发展角度去考虑,在我们的地方能够提供什么样的有效的政策支持。

  主持人:

  比如说您觉得应该提供什么样的支持?

  王锡锌:

  比如说比较完善寄宿制的学校,在地方也可以通过寄宿制学校,这种寄宿制的学校,不仅仅负担教学,入学的问题,而且可能需要有完善这种相应的对孩子身心健康方面的监护,地方政府一些部门,比如民政部门,可以对这些寄宿制学校,对孩子身心健康的照看和保护方面,是否尽到职责要进行监督,这个我觉得其实都是政策方面的功能,当然全国妇联提到还有一个社会……

     

相关新闻:

      编辑   陈应俊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