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北京 两代人情感调查:父母和子女说话变得小心翼翼

14年前 [03-24 20:26 周三]
2010年03月24日 15:11 来源:北京晚报
 
       当越来越多的人离开家乡来到北京工作,年节似乎成了父母子女之间彼此“发现真相的节日”。你是否发现父亲的白头发骤然多了很多?母亲半年前动过一次手术却一直没告诉你?又或是许久不做针线活的母亲在尝试给你做小棉被……为什么总是见面才能发现父母的衰老和变化?是团聚的时间太少?是彼此的距离太长?还是爱得深沉不想给对方添困扰?本报发起亲情调查,对现代社会子女父母之间的情感联络重新作出解读。
 
       “严厉的父亲突然间变得脆弱”

  -父母居住城市:四川绵阳 -回家次数:一年一次

  王小姐18岁离家上大学就和父母分开了,每隔几天就会主动打电话和父母闲聊,时间维持在10分钟左右,固定问下父母在做什么;周围有没有什么新鲜事儿;家里猫和狗怎么样了;再汇报一下自己的利好消息,就挂电话了。

  “以前特严厉的爸爸不知道什么时候变得特啰嗦,特牵挂我,小时候我如果不努力学习,他都不和我说话。现在他每天都要跟我在网上说两句,发他博客给我看,即使知道我比较忙,也会要求和我视频,我知道他就是看看我,不说话也好。所以我就一直开着视频,直到他下班。”

  每次离家前,王小姐都要对父亲提前做心理辅导。“爸,明天我就回北京啦!”“就要走了?可你才在家住一礼拜呀!”“要上班了,要不然老板不要我了。”王小姐努力想保持愉快的语气,可眼见着父亲的情绪一下子低落起来,他眼睛垂下,脸上是一种被打败的神情。“我刚说完,父亲就转头默默地去给我收拾行李,每个箱子都打包捆好,看着父亲蹲下忙碌的背影,发现他的白头发多了很多。”

  “父亲重病却告诉我在外地出差”

  -父母居住城市:山东烟台 -回家次数:最多半年一次

  “爸,家里电话怎么没人接呀?您和妈都不在家?”“对,我们在外面办事儿呢,家里挺好的,放心吧。现在不方便,先不说了啊。”接连两个星期,唐先生给身在烟台老家的父亲打电话时都是这样简单的对话,因为父亲一向都寡言少语,也经常在外应酬,于是唐先生也没多想。直到后来去姨妈家做客,聊天时姨父不小心说漏了嘴,唐先生才知道,当时父亲实际上在住院,是躺在医院的病床上接的电话。

  唐先生说,父亲这次住院被查出了糖尿病,再加上父亲有心脏病,发病时双眼迷离,不省人事。可是即便如此,老家没有一人打电话告诉他。

  唐先生心里特别难过,10年前离开父母外出上大学,直到如今在北京定居,一年也就回家一两次,每次看到父母的头发白了,皱纹多了,心里一阵阵酸楚。唐先生一直坚持每周六给父母打电话,可电话的那端传出的都是喜事儿:“老人家常说的话题是吃了什么饭、买了什么好衣服、退休金又涨了等等,父母就是这样,对儿女报喜不报忧是他们的习惯。”

  “母亲偷偷在学五笔输入法”

  -父母居住城市:南昌 -回家次数:一年两次

  “我妈知道我工作忙,每次打电话都欲言又止的样子,怕耽误我时间。后来她知道我经常上网,就偷偷申请了个QQ号,还学起了五笔输入法。”25岁的魏小姐对于母亲的“时尚”感到很吃惊,以后上网就时常能看到母亲的QQ头像亮着,她一上线母亲就发来个笑脸,问:“乖宝,吃饭了没?”

  母亲后来还注册了开心网的账号,每天都帮女儿偷菜、浇花……“有一次我妈给我打电话,言语中难掩羡慕,她说邻居家的女儿也在北京上大学,但很快就要回家来工作了。邻居还问她,‘你为什么不把女儿叫回来?’我妈当时回答她说,‘我女儿在北京生活久了,适应了,她回到南昌会不适应的,只要女儿开心就好。’”魏小姐说,她从那次才真正明白,远在家乡的母亲其实一直在默默靠近她的生活,理解她的梦想。

  记者手记

  记者对50位80后子女展开关于亲情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95%的受访者家在外地,其中70%的人一年只能回家与父母团聚一次,但100%的人会坚持定期与父母进行电话沟通,电话沟通的内容排序如下:忙不忙?吃了吗?干嘛呢?注意身体!

  受访者认为父母这几年中变化最大是:老了;生病次数多了;和子女说话变得小心翼翼。另外,85%的受访者发现父母有对自己隐瞒的病史。但让人欣慰的是,多数受访者发现父母变得越来越开明且时髦,越来越多的父母们开始买基金、写博客、学习上网视频聊天并热爱上了出门旅游。

  本报记者 宋玮 于海波

http://www.chinanews.com.cn/sh/news/2010/03-24/2188033.shtml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