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走出“逼学”连环套

13年前 [08-18 06:48 周三]

走出“逼学”连环套

    当前,家长给孩子报各类课外班儿“加小灶”已是很普遍的现象,其中有家长对孩子期望值高的因素,也有不少家长是迫不得已的。 
    肖女士谈起上小学的儿子时,说到一件“逼上梁山”的往事,颇有感触,不禁从心底发出呼唤:谁也别“逼”谁! 
    9月份开学之初,肖健(化名)升入小学四年级,有一天,老师问全班学生:“咱们班同学有多少报班儿的人?”同学们齐刷刷地举起了手,可能是肖健坐后面不显眼,没举手也没有被老师发现。然后老师接着问:“最多有报几个班的?”经过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比较,最多的是一周七个班,主要集中在双休日的上午、下午和晚上三个时段,其他时间的也有。最后,老师好像想起了什么,又问了学生一遍:“咱们班有没有一个班儿也没报的?”肖健举手并站了起来,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那你的损失太大了!” 
    肖健一向热爱学习,积极上进,在班里各科成绩均属上等,这次班会开完后,他向妈妈说了这件事情,肖女士很受震动。一方面,肖女士不理解老师说的“损失”是什么,以至于让孩子觉得自己好像与别人相比落后很远;另一方面,肖女士发现得改变自己了,“识时务者为俊杰。”一周后的家长会上,老师再次推心置腹地谈了课外报班学习对一个孩子的重要性,并对一些家长只顾自己的工作,不管孩子的学习进行了“责任感教育”。肖女士更觉得自己应该“识大体”了。 
     还有10天就是一年一度的华罗庚学校招生的日子了,肖女士对儿子说:“宝贝儿,咱们咬咬牙,每天晚上做一套华罗庚数学模拟考试题,考上一个最正规的班,怎么样?”儿子一向与家长配合,爽快地答应了。于是,从当天开始,一写完学校的作业,肖女士和儿子就开始“狙击”数学竞赛题,天天搞到夜里11点多,经过10天“坚苦卓绝”的奋斗,儿子竟然考上了华罗庚学校,而且名次还挺靠前。当儿子考上以后,同学们为他竖起了大拇指,儿子也觉得扬眉吐气了。 
    正如很多家长的体会:上了“华校”,就像上了“贼船”,孩子们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不如说是逼迫下,疯狂地做题,因为大家都意识到“强中自有强中手”,已经走到这一步了,怎么能善罢甘休呢? 
    虽然华罗庚学校有很优秀的课程和教学,但肖女士一向认为,小学生的智慧是出在手指尖上,在他具体形象思维还很占优势的时候,应该让他多看、多听、多走、多动手,让他为以后的高级抽象思维积累丰富的表象和体验,而不是在台灯下进行抽象的符号运算。我们不应该超越孩子心智成长的自然过程,这样会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虽然被形势所迫,肖女士给孩子报了这个班,但基于对教育和儿童成长规律的理解,肖女士只给孩子报这一个班。 
    怕“损失太大”路越逼越窄 
    肖女士和儿子是受了老师的语言刺激而报班的,但谁不否认老师的良苦用心,因为很多家长都知道,重点中学都有一个不成文的优惠条件,即:有华罗庚学校成绩的孩子将优先考虑录取,如果有“迎春杯”或其他大赛的获奖成绩也成为优先录取条件。老师“损失太大”的敦促确实是为了孩子有一个更好的求学环境,让迷迷糊糊的家长变得明明白白,绝对不是“害人”,而是“助人”。 
    肖女士说,自从孩子上了华罗庚学校以后,他的做题实力确实大增,但是他们以前商量好的许多计划都“歇菜”了,比如,自由地读大量的课外书,去野外写生,及时参加北京各博物馆和展览馆举办的各种活动,骑自行车游逛北京著名的大学校园,欣赏随时都可能有的好看的电影或演唱会,还有完全由孩子自己把握的玩耍时间……以致于儿子感慨:“人干什么事情都能快乐,连睡觉都那么舒服,可就是总是有干不完的‘活儿’!” 
    孩子的真心话让人深思:现在“素质教育”四个字深入人心,但是素质教育的精华并没有进入整个社会和人们的骨髓。目前,孩子的作业减少了,考试的排名压力减轻了,但是素质成绩作为应试选拔的“参考分”把老师、家长和孩子都逼得东奔西跑,因而一个很好的教育理念??“素质教育”变成了多种知识和技能的课外训练,结果孩子要考的科目反而更多了,学校成绩被认为是“不在话下”的基本水准,其他“素质”的证书和得分越多越“高才”,越有竞争水准。因此,英语、数学、计算机、舞蹈、音乐、美术、体育等科目统统成了大家“另辟蹊径”的升学敲门砖。这些本来很好的学习科目,被社会、学校和家庭进行功利性改造以后,变成了另外一种限制人发展的东西,孩子的发展天地反而越“逼”越窄。 
    真正的素质教育目标不是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训练,而是培养孩子的人文品格和文化精神,它要解决人在心灵深处对待自己、他人、社会、生活和人生等重大问题的情感、态度和观念,两者是有区别的。 
    比如对于孩子学艺考不考级的问题,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会有两种不同的观点和行为。让孩子学艺的第一意义是培养和维护他对艺术的浓厚兴趣和好奇心,让弹奏乐器和欣赏音乐成为他一生的一个高雅乐趣和人生修养的一部分。很多家长认为孩子有了一技之长,长大了至少多了一个谋生手段,至于维持孩子的兴趣和熏陶孩子的性情是他们很少考虑的。而这种功利主义的观念和做法是不足取的。假如因为一个指法不到位,便严厉指责孩子“你怎么这么笨”或“你怎么这么不用心”,那很可能使孩子因此而丧失兴趣或信心,是很不值得的。弹琴本身是一个很复杂的心智活动,尤其是在注意力的分配上:既要读谱,又要看琴,还要搞准指法,有时还要纠正已经形成的错误习惯,一双眼睛、一个脑袋同时要干这么多事情,确实够难为孩子的了,而这一复杂技能的熟练掌握需要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家长应该耐心地等待这个过程。而考级势必要求孩子弹一个曲目很多遍,为一个指法而练很多遍,这样反复做同一件事情是很单调的。也就是这个原因,很多孩子一开始很喜欢弹琴,后来就厌恶了,因为他们从中得到的不是性情的陶冶和愉快的情绪,而是由家长唠叨和吵骂而引起的焦虑、烦躁、单调、无奈甚至失望和厌恶。 
    可见,疲于“应试”的课外学习会把孩子推向一条狭窄的路。因此,基于培养人文“素质”的课外学习,应该把孩子的心灵引向更宽广的天地。 
    对孩子不要逼之太甚 
    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一些基本的保证,如果出现下列情况,您就有“逼”孩子之嫌了。 
    一、孩子睡眠时间严重不足。很多家长意识不到足够的睡眠对孩子的重要意义。教育部、卫生部所颁相关文件规定,学生应保证的睡眠时间是:小学生10小时,中学生9小时。充足的睡眠是促进身体发育和提高学习效率的基本条件。孩子每天早上揉着惺忪的眼睛不愿意起床,晚上哈欠连天还在强打精神做题,这些都是孩子睡眠时间不足的预警信号。 
    二、对孩子课外学习的细节“穷追不舍”。孩子在课外学习中出现问题时,家长很容易急躁,这时就要提醒自己:这一切都是手段,使孩子受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他较高的人生境界、达观的人生态度、完善的人格结构,使孩子具有综合素养,让孩子在多才多艺的个人背景下享受生活、表现生活,甚至创造自己所追求的一种存在方式。绝不能把琴棋书画等技艺下降为一种谋生手段,浪费其丰富的教育资源。因此在培养教育子女时,如果以琴棋书画为媒介、为资源、为手段,那您对细节问题不可过分苛求,要站在较高的教育层面上正确看待学习过程,把孩子每一个学习状态(如勤奋、懒惰、勇敢、畏惧等)都转化为积极的人生教育。如果家长用理性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就不会把孩子在学艺过程中的“错误”放大了看,而更能宽容孩子的课余生活。 
    三,孩子做作文时觉得没有生活内容可写。小学生的作文内容主要写自己的生活和感受。如果孩子每周五天、双休日及寒暑假都是在教室里度过的,那么他苦于无生活内容可写就是很正常的了。因为家长没有让他“生活”过,他体会不到丰富多彩的“生活”滋味,自然就无内容可写。如果孩子出现这种情况,家长就该还给孩子“生活”的权利了,而不是通过背《作文选》来“开拓思路”。 

来源: 网络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