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护花与育人

13年前 [06-24 07:47 周四]

                                             A

[故事]:一个叫大卫的美国父亲教他7岁的儿子凯利如何使用割草机。妻子突然喊住他,询问一些事情。当妻子和他谈话时,孩子就充分利用刚刚学到的技术推掉了父亲花了两个月精力才弄成的人人称羡的花圃。花尸遍地,父亲怒不可遏,就在父亲的大手将要落下之时,孩子母亲柔柔的声音清晰地传来:“大卫,别这样,记住——我们是在养小孩,而不是养花。”

[点评]:在我们中国父母眼中,孩子毁掉了花圃闯下了大祸,就应该受到严厉的惩罚,“子不教,父之过”。然而美丽的花圃已毁,再也不能复原了,我们又何必去毁坏孩子纯净的心灵花圃呢?孩子的好奇心一旦被伤害就难以修复,就会影响孩子一辈子。一个发明家也许就在父母的几句呵斥中毁掉。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对孩子禁锢很多,这不许动,那不许动,一旦孩子因好奇心闯入禁区时,我们不是在养心,而是在护物,把东西看得比心灵的呵护更重要。我们中国的父母要向爱迪生的母亲学习,宽容孩子的“闯祸”,引导孩子的“求知欲”,这是孩子未来发展的不竭动力,我们不能断了源头。当孩子因好奇闯祸时,我们要记住:我们是在育人而不是扼杀童心。

B

[故事]:苏霍姆林斯基看到一个4岁女孩在校园里摘了一朵玫瑰,从容地走了。他走过去,温和地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她说:“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许多好看的大玫瑰,奶奶有点不信,我现在摘一朵送给她看,看后送回来。”苏霍姆林斯基又摘了两朵,告诉这个小孩:“这一朵是送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另一朵是送给你妈妈的,感谢她培育了你这样一个好孩子。”

[点评]:呵护孩子的善心远比护花更重要。“百善孝为先”,玫瑰有价,孝心无价。孩子对奶奶的孝心像玫瑰一样美丽。而在现实生活中,小姑娘可能不会有这么幸运,轻则遭训斥,重则遭惩罚,我们大人往往只看到孩子的错却看不到孩子犯错的真正动机。我们常常一叶障目,妄下结论,连孩子诉说的机会也不给。我们往往在搞清真相之前就轻易判断:这孩子不爱护公物,道德品质差。接下来就进行惩罚。这样处理方式就伤害了孩子如花的心灵,心灵之花一旦凋谢就难以再开。苏霍姆林斯基尊重孩子宽容孩子,润物无声,呵护孩子一颗高尚的善心,让善心开花结果,因为这是在育人而不是扼杀善心。

 

                    C

[故事]:有一座公共花园,每当春天百花争艳之时,都会有大量的游客来驻足欣赏。可是总有一些游客喜欢摘花,有些花被游客带走,有些被丢在花园里。虽然花园里也立了许多牌子,如“摘花可耻”、“禁止摘花”、“摘了花朵,丢了修养”等,但是人们似乎对这些牌子视而不见,照摘不误。后来管理者找心理学家威尔逊帮忙。威尔逊说:“你们何不换一个角度来提醒人们呢?”于是,公园里警示语的风格焕然一新,如:“花朵的自然之美,正是你心灵之美的映射”;“你欣赏花的美丽,花欣赏你的高贵”;“你给花朵一个花期,花朵给你一份赞美”;“把花朵留在枝头,让美丽留在心灵”;“上帝是花之美的缔造者,你是花之美的保护者”等。结果公园里摘花的人骤减。

[点评]:对于公园里情况的前后巨变,威尔逊这样解释:“花园的美丽,需要人们用心灵的美丽来护持。你欣赏了他人品格的美丽与高贵,他自然就会以等价的行为来回报你的欣赏。”护花与育人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从育心开始护花,巧妙地激发人们用美好的心灵来呵护、赞赏美丽多姿的花朵,外在美与内在美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花儿因我而美丽,我因花儿而高尚。环境美与心灵美就这样和谐统一在一起。这就是著名的护花原理,强调护花从育心开始。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教育者也要巧设情境,从育心开始,把育人与护物结合在一起,达到养育孩子心灵与保护美好环境的一石二鸟的作用,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转)http://www.jiangsuedu.net/Docs/News/html/20100622155023874/20100622155023874.html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