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河北邯郸 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 邯郸:无择校启示录(图)

14年前 [01-13 22:03 周三]
2010年01月12日 14:53 来源:羊城晚报 
  邯郸县工程乡陈窑学校红领巾试验田 孙永建 摄
 

  三年有效解决“择校热”,政府宣布兑现诺言

  羊城晚报首席记者 樊克宁

  邯郸经验的参考价值在于两点:教育事业的发展,没钱万万不行,但光有钱绝对不行;靠老制度,许多事都做不成,制度创新,是实现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之正道。

  邯郸“师说”———

  “非常赞成在初中阶段没必要学那么多、做那么多习题。在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只要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起健康人格,就能够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

  “高中是另外一个学习阶段,哪怕在初中阶段学习成绩稍一般,只要进入高中后认真学习,同样可以学得很好”

  “为什么有的孩子出了校门之后发展得非常好,说明教育评价机制只有一把尺子,没有把这部分孩子评价出来”

  “以前光抓尖子生,现在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

  2007年,邯郸市政府提出3年实现义务教育阶段“无择校城市”目标。如今3年过去,政府宣布兑现了诺言,全市小学、初中全部实现就近入学,“择校热”得到有效解决。

  一个疑问产生了: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之间的差别是客观存在,不可能短期内消失。那么“无择校”是行政命令使然?还是另有奥妙?羊城晚报记者奔赴邯郸一探究竟。

  用“高中升学指挥棒”引导初中不择校

  ●邯郸提出三年解决“择校热”,以现有教育制度不可能做到,必须重建全新的制度,才有可能解决这一全国性难题

  用“高中升学指挥棒”引导初中不择校

  先来看看邯郸解决初中“择校热”的一项最为直观的措施———将初中毕业升入省级示范性高中的公助生招生指标,按生均比例平均分配到全市所有初中,无论优质学校还是二三线学校都一视同仁。同时规定“转学学生和片外生不得占用分配生指标”。

  这条“高中升学指挥棒”带来的直接效果是,小学升初中的“择校热”即刻降温,所有地段生都回到片区内初中报名读书。而且实施这项措施的不仅仅是邯郸市,全河北省均如此。

  邯郸市教育局局长赵浩军对羊城晚报记者解释了其中“奥妙”:“邯郸有4所省级示范性高中,是全市最好的学校。从2005年开始,邯郸将这4所优质高中的招生指标平均分配到所有初中,分配比例从最初仅占总指标的15%,到今年达到了70%,也就是将计划内所有公助生指标全部用于平均分配。同样的文化课成绩,在优质初中可能上不了省级示范性高中,在一般初中就可以。”

  这就意味着,优质初中学校可能在几分成绩之内就用完分配到的升学指标,而后者可能要拉开几十分的距离才能用完指标。如果有初中不能在规定的录取分数线以内用完招生指标,可以在录取线下50分范围内录取。以此保证不读名校也能升入优质高中。

  这是一个相当刺激的升学方案。

  如此会不会影响优质高中生源质量?赵浩军说:“成绩最好的部分肯定已经录进去了,大约占30%,而占多数的70%仍然是各间学校最好的学生,关键是让所有学校都得到了机会。”目前这项措施在河北省以及邯郸市已实施5年。赵浩军说“从一路做下来的情况看,效果肯定是正面的。”资料表明,7年前,邯郸市输送的大学生数量落后于河北全省各市,如今已经摘掉落后帽子。

  邯郸四中是省示范性高中之一,校长胡振林表示非常理解这一政策。他说“这是均衡教育的一个措施。我非常赞成在初中阶段没必要学那么多、做那么多习题。在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只要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起健康人格,就能够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

  可是,新政策毕竟令那些以前根本不可能入名校的学生也进来了,他们能够适应名校的学习进度吗?羊城晚报记者请胡振林作一个评价。胡振林说“高中是另外一个学习阶段,哪怕在初中阶段学习成绩稍一般,只要进入高中后认真学习,同样可以学得很好。从目前这几年实施新招生政策的情况看,我们学校从管理和教学上,没有感觉出现太大的区别。”

  赵浩军说,“由于对省级示范性高中占70%的公助生招生指标作了合理安排,这就为实现小学、初中无择校,为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带来了后劲。”事实上,河北全省以及邯郸市实施的名校招生指标平均分配制度,很有些“背水一战”的意味。那么,赵浩军说的“后劲”何在?

  ●所谓择校,本质上是择名师。通过行政调动的方法把优秀教师调往薄弱学校,显然不切现实。邯郸模式提供了另一种思路

  “互换”制度令教师真正流动起来

  仅仅依靠一根“高中招生指挥棒”,如何令政策具有可持续性?疑问是客观存在的。因为薄弱学校的落后现状并没有改变。2007年,邯郸市针对社会“择校热”心理,重点采取了四项措施———建盟校、合并校、建新校、建分校,以探索解决这一全国性难题。

  羊城晚报记者在邯郸观察四项措施实施情况,发现如果与重建学校有关,无论硬件还是软件,都离不开必须建成优质学校;如果与弱校改造有关,都离不开将强校同弱校捆绑发展。所谓择校,本质上就是择名师,四项措施基本上围绕着建立优秀教师队伍而展开。

  比如在解决薄弱学校的校长和教师素质问题时,校长通常采用从名校调入的办法,而重点则放在解决教师交流“不到位”难题。

  邯郸市教育局副局长赵小丁说:“其实薄弱学校的老师心有不甘。他们同名校中的很多优秀老师是同学,由于毕业时分别被分配到名校和弱校,五年后两者之间的差距就出来了。这一切缘于工作条件不一样,进修机会不一样,展现才能的平台不一样。一旦薄弱学校的老师到优质学校工作学习一年,马上就能实现跨越式的进步。”

   

  邯郸11中是一所优质初中,三年前与薄弱学校24中合并,两校分别成为11中东校区和西校区。东校区不仅向西校区派出了两名优秀副校长,还派出了23位优秀老师以三年为周期循环互换,很快又将展开中层干部的交流。

  邯郸11中老校长汲会堂是河北省名校长,他告诉羊城晚报记者,当初开展教师互换时,东校区老师不愿意过西校区,西校区的老师也由于有心理压力而不愿意过东校区。为此,学校专门建立了互换制度:老师们的工作关系仍在原单位,工资也在原单位发放,学校为他们优先提供外出考察培训的机会,同等条件下优先评先评优,定期发放补贴以拉齐双方的收入。东校区人才济济,一些老师评上了一级教师职称,由于编制所限尚未获聘,把他们互换到西校区,既能输送优秀教师,也能解决教师本人职称聘任的难题。这些针对性措施有效地解决了老师们的顾虑。

  两校合并后,从东校区互换过去的23名老师整体很强,东校区老师在教学上已经不是怎么教的问题,而是关注学生怎么学习,使名校文化在新校区生长起来。

  ●教育评价机制从过去在中高考表彰会上“论功行赏”,到目前只看“合格率”,为学校大大地松了绑,为开展素质教育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用评价机制引导“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

  2007年开始实施的《邯郸市中考成绩统计、奖励办法》规定,以综合率评价学校。具体计算公式为:

  综合率=合格率×0.5+平均得分率×0.3+优秀率×0.1+良好率×0.1

  从中可以看出,学生的合格率和平均得分率在评价学校的权重中占位非常高。这与之前年年举行中高考表彰会,注重优秀率和良好率大不相同,是一个鼓励薄弱学校朝向自身内涵发展的评价制度。

  邯郸的学校考核权重改变后,“以前光抓尖子生,现在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邯郸市11中校长汲会堂详细分析了这一变化,“你这个班的及格率上不去,考核也就上不去。老师就会考虑:最有潜力的学生应该是学困生,他要不学习,零分都能拿;如果肯学,等于提高合格率和平均得分率。新考核标准让学校和老师不愿意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作为校方,我们提出一个理念:学生跟自己比,只要进步了就是优秀,哪怕他只进步了5分。”

  这样的考核标准,对优质学校来说固然不成问题,但是将它同薄弱学校的考核捆绑起来“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强校对弱校就有了一种责任。这就是邯郸创造的“盟校制度”。

  邯郸26中也是一所薄弱学校,是以“建盟校”的形式与优质学校汉光中学结盟的。这种结盟不同于合并,也不是以往松散的联谊校、姐妹校和手拉手校,而是一种从管理、教科研、教学等方面实行捆绑考核的盟校联合体,如果其中一间学校考核不合格,另一间学校也不能合格。盟校制一盟三年,不仅强校要向弱校输出管理和教学理念及方法,而且同样要进行优秀教师互换。三年后,更换另一所优质学校来结盟。如此循环,可为弱校提供向多所优质学校学习的机会,进而在过程中完成自身的发展提高。

  据介绍,盟校制度在邯郸已经成为常态,城乡“盟校”达到了113组。同时,邯郸城乡被优质学校合并的薄弱学校有35所;高标准新建了38所中小学;市区和县城有16所优质学校建立了分校,以解决优质学校分布不均衡的问题。

  以素质教育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什么有的孩子出了校门之后发展得非常好,说明教育评价机制只有一把尺子,没有把这部分孩子评价出来。”邯郸26中校长王海霞说。

  “我是去年从11中调来26中的,心中有个酝酿已久的念头,就开展导师制小班化教育。既然薄弱学校生源少,我正好搞小班,每班容量35人以下。”具有名校背景的王海霞在这里实践自己的教育理想,搞导师制小班化教学,首先做到令老师有精力关注每一个学生,令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得到老师的表扬或奖励。一年下来,学生的学习合格率提高了两倍。

  弱校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王海霞的办法是在课程设置上,除了国家规定的学科,又根据学校实际开设校本课程。一个是每周一次心理课,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再一个开阅读欣赏课,扩大学生的视角。为此,将图书馆的书架设在课室中,每间课室定期轮换,让学生伸手就能触摸到书籍。还开设了书法课,每天都有15分钟练习硬笔字,每周一次练习毛笔字。国学教育也是26中的特色。不仅校园设计得像一座传统书院,与邯郸有关的1500多条成语典故如“邯郸学步”“黄粱美梦”“围魏救赵”等等一一书写于墙,而且通过对普及类典籍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审美。

  26中校门口有位天天在这里卖煎饼的,他对校长王海霞说:“我在这里卖了8年煎饼,你们学校什么情况我太知道了,现在你们的学生变得有礼貌了,见到我会问个好。”

  羊城晚报记者在26中考察时,正是冬至节下午的活动课,学生们都在各间教室中向老师学习包饺子,欢声笑语一片热闹。这也是校本课程之一,为生活课程。

  所有这些校本课程,都是在玩中开展的。学生开始喜欢课堂,喜欢校园,学习兴趣就这样一点一滴地培养起来。

  由于薄弱学校起点低,发生的每一项变化都能让师生感受到惊喜。26中的变化也引起了片区内家长的兴趣,学校招生由去年招5个班,今年扩大到招8个班。

  “十年后看效果吧。”王海霞校长说。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