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2009民生调查:中国教育在追问中“破冰”前行

14年前 [12-24 07:24 周四]
2009年12月23日 13:43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编者按: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近年来,中央出台了许多重大措施,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党中央更是强调,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关注民生,并将“保民生”列为全年工作重点之一。2009年即将过去,中央一系列保民生的政策措施落实得怎样?普通群众的教育、医疗、住房、社保、就业和收入等问题解决得如何?基层群众还有哪些期盼?新华社记者组成6个小分队,分别围绕以上6大民生问题,深入农村、学校、社区、厂矿,进行密集调研,从今天起连续6天推出“2009中国民生调查”系列报道,每天围绕一个主题,播发一组文字、图片稿件,从不同侧面反映民生现状和公众心声。

  2009年,一直备受关注而且饱受争议的中国教育在百姓的追问中“破冰”前行。

  从钱学森对“中国为什么出不了杰出人才”的思考,到11位教授联名致信教育部部长,再到社会各界对教育规划纲要的热烈讨论,中国教育在聆听理性和智慧的声音,瞄准改革“深水区”,以更加积极开放的姿态“破冰”前行。

  好上学:新任教育部部长列出义务教育均衡“时间表”

  家住成都市青羊区的小学生小磊周末要上各种补习班。在他眼中,上学成了“一件糟糕的事”。而对于她母亲邹女士而言,补课是为了让孩子挤进好学校。但其中的负担和艰辛,一言难尽。

  上学的烦恼并不是邹女士一家的事。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上学难、上学贵”成为中国千万个家庭的共同抱怨。近年来,由于择校而导致的乱收费、有偿家教、奥数补习、钢琴考级等现象已成为民众强烈要求破除的教育痼疾。

  “当前一些地方愈演愈烈的‘择校热’,是区域内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直接反映,必须下大力气尽快解决。”在不久前举行的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经验交流会上,国务委员刘延东一语道出了教育改革面临的难题,显示着党和政府推进教育改革的决心。

  2009年,直面百姓的追问,教育改革不断释放着“不破不立”的积极信号:

  ——继长春、重庆、徐州等地“喊停”奥数培训后,成都又出台5条封杀奥数的“禁令”,包括不再举办奥数学科培训和竞赛、禁止将奥数成绩和“小升初”挂钩等;

  ——11月,备受争议的《山东省义务教育条例》获得山东省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在职教师不得从事各种有偿补习活动”被正式写入条例;

  ——包括北京市在内的不少内地城市从明年开始将取消普通高中借读费、根治“择校热”……

  2009年10月底,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上任伊始,提出把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并且提出“努力实现2012年义务教育区域内初步均衡,2020年区域内基本均衡的新目标”。

  虽然依旧是阻力重重,但改革的“路线图”在各地的探索实践中日渐明晰:在四川成都,以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为重大工程的城乡教育一体化模式正在形成;在浙江杭州,“名校+新校”“名校+弱校”的优质教育发展之路正在拓宽;在安徽铜陵,“学校没有好坏之分、只有远近之别”的均衡教育正在实现……

  通过加大财政投入、重点扶持弱校、推动学区化建设、建立教师流动机制等手段,政府“办好每一所学校”的承诺正在变为现实,“好上学”不再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梦想。

  上学好:面向人人的素质教育体系轮廓初显

  记者日前在山东章丘四中采访时发现,很多学生并不会因为哪一门主科成绩不好而感到焦虑。在实施新课改后的高中课程里,他们可以选择“创新课程”、社团活动等,展示自己的才华。一旦表现突出,还可以记入综合素质评价,成为今后高考录取的参考内容。

  章丘四中的新课程改革只是我国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一个缩影。2009年,作为素质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宣告了它的历史性突破。这项改革已在义务教育阶段全线铺开,在高中阶段推广至全国25个省(区、市),接近尾声。

  在全国各地,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为特征的课堂模式正在建立;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兴趣和热情的多元化教育理念逐步推广;人手一册的“成长记录”使人才评价的焦点从仅仅关注分数转向全面发展……

  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说:“只有每个孩子都感到上学好,教育才能让人民满意。而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适合每个人的教育。”

  但是,高考传导的升学压力依然阻碍着素质教育的实施。一些学校的校长偷偷使用“两套教材”:一套应付检查、一套为了考试;一些高中由于重视程度不足和教师水平等问题,选修课程形同虚设……不建立起多元化的人才评价体系,就难以解决素质教育的困局。

  2009年,作为高考最核心、最敏感的改革内容,评价制度迎来历史性突破:全国11个省份开始课改后的“新”高考,引入“高考成绩+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的新模式。山东临沂师范学院对12名考分上线而综合素质评价低又不服从志愿调剂的考生实行退档处理。高考第一次摒弃了“唯分数论”的选拔原则。

  虽然除山东以外的其他10个省份依然没有实现高考与综合素质评价的“硬挂钩”,虽然北京大学 “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是否实现了“不拘一格选人才”的初衷仍有待观察,但是高考改革正逐步告别“一考定终身”的时代,并在向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方向靠拢。

  上好学:中国教育从新的起点“再出发”

  今年1月7日,中国政府网上登出的一条消息宣告着一项重大改革的启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启动第一轮公开征求意见工作。这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也是指导未来12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规划纲要的制定工作,强调这是本届政府必须做好的一件大事。”这是政府对民众呼吁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回应。

  短短一个多月内,社会各界人士通过各种渠道发表意见建议210多万条。如何改革考试招生制度?如何减轻中小学生负担?高中要不要取消文理分科?……长期以来热议不断的话题一一被纳入纲要的研究范畴,列入政府的工作议程。

  今年教师节前夕,温家宝总理在北京35中听课时一语道破初衷——我们正在研究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就是想通过改革来努力解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在自上而下的推动中,各地教育领域的重大举措不断出台:上海市教委通过政府买单、委托民办教育机构招收农民工子女入学;广西柳州市投入3000多万元,为近10万名贫困学生送去“免费午餐”;江苏省从2010年起,为所有残疾学生提供高中阶段免费教育……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正在以创新的思路,满足民众最迫切的需求。

  时值寒冬,又一项温暖民生的国家教育政策正在稳步推进——从今年秋季开学起,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在校学生中的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将逐步免除学费。这是继全国城乡中小学生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后,又一项覆盖广泛、受益面广的民生政策。

  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人民对“上好学”有了新的愿景:每一位公民都能迈进理想的学校,享受温暖的教育;每一个人都能发现自己喜欢什么、需要什么、擅长什么……好上学?上好学?上学好?人民对教育的追问,永不会停止。

    (记者 吴晶 吴晶晶 赵超)

  http://www.chinanews.com.cn/edu/edu-jygg/news/2009/12-23/2034044.shtml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