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刘洪波:越狱案的悬念大片式体验

14年前 [11-03 06:44 周二]
http://view.QQ.com  2009年10月25日09:27  
 
 华商网-华商报  刘洪波 

作者:刘洪波

在4名案犯1名被击毙3人被生擒的时刻,呼和浩特越狱案尘埃落定就成为一个事实。

我这样说,不是基于法律和监狱管理的角度。从法律上说,3名被生擒的越狱犯仍在审讯中,一系列法律程序刚刚开始。从监狱管理方面来说,教训可能才开始反思。但是,作为公共事件的呼和浩特越狱案已经没有悬念,这就是尘埃落定的意思。

悬念,应该是一个文艺概念,一种特殊的审美体验,以不确定性而使人被吸引。当我以是否存在“悬念”而观察这起越狱案在公众反应中的状态时,意味着我对这个真实的事件采取了一种类似文艺作品的观看方式。对大多数人来说,呼和浩特越狱案是一场在网络、电视、广播和报纸上出现的事件。这个事件是真实的,但并不是真实地发生在他们的生活之中,而是发生在一个地理上和心理上都可以叫做“远方”的地方。由此,这个事件变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与人们因为观看一部连续剧而产生的日常生活感应有相似之处。而对于追击案犯的警察、被案犯挟持的人质、案犯行经之地的人们来说,那才是真正的生活真实。在事件中,他们是身体在场的,他们的反应绝然不同于舞台表演,悬念是他们的苦恼,而非他们的创作。而我们在事件中的参与,只是投注了目光,观看者而已。某种程度上,可能焕发出“同仇敌忾”的气氛,但实际上,可能也类似于观看一场精彩的演出那样兴奋,“真实”作为一种要素,不过使人更加兴奋一些。

从情感反应的角度来说,这个越狱案所引起的情感反应,难说剧烈。过去,在街头演出一场活报剧,例如 《放下你的鞭子》,观众的喜怒哀乐都会被调动起来。而这个真实的越狱案,公众的情感调动其实相当有限。——— 确实,不少人可能只有观看的兴奋而已。

这反映出当代生活的消费特征。一个真实的杀警越狱案件,一场真实的寻踪追捕,一次得到了各种媒体共同“现场直播”的真实事件,其实差不多类似于比一般情况更刺激的大片,张艺谋大片营造的是场面,而这里提供的是紧凑的情节和悬念。而那些身历其间的人们,他们的紧张、焦虑、不安等等感受,无论是警察、平民、案犯,都成为我们的消费品。媒体在远方的现场,我们在远方的另一头,转播类似于把看台带到了我们的客厅,它比真实的看台更加安全,更加惬意。

这种混杂着体验与观看的关注方式,不同于上世纪80年代初被全国通缉的东北“二王”引起的反应。那时,“二王”的流窜作案,引起的是生活感觉的紧张。而现在,我们通过传媒而观看远方的重刑犯越狱,可能并不比观看一场异域的战火更加感到不安全。人们似乎也没有为谁产生担心的心理,而只是在看一个最后的结局。

当然,人们也没有得到可以作出情感反应的材料。这4个人是突然进入人们的视线的,他们有姓名,有照片,有极为简单的个人信息,但你不知道他们此前犯的是何种罪行,只有被重罪收监这样一个事实。这些信息,产生的作用类似于影片滚动出来的演员表,一部影片还会对角色交代前因后果,从而诉诸观众的情感,而这里的“人物表”,高度凝练,如同展现一场体育比赛,而没有角色们具体的故事。越狱、警匪、枪战、悬疑……影视早已有成熟的套路,那里人物的身份已很难说代表什么,而只是代表一个场景中的“角色扮演”。而4个仿佛没有来历的重刑犯,也实在难以让人对他们产生铭心的真实爱恨。这样的一种出场方式,与单纯的观看而非心灵的投注,实在是再合拍不过了。

作为一个传播事件,呼和浩特越狱案是一场抽去了生活内容的大片,人们专注于其悬念形式,并且得到了观看的兴奋。但也仅此而已。对于我们的生活,它只是一个意外场面,随着逃亡与追捕的结束而终止,就像我们日常生活中得到的一个小贴士。

http://view.news.qq.com/a/20091025/000025.htm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