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上海 交大绝症教授最后博文感动网友:这不是最后一课(图)

14年前 [10-29 06:58 周四]
2009年10月28日 09:29 来源:广州日报
 
得知自己身患绝症后开通博客 通过科普小说使生涩难懂科学知识变得有趣生动
 

  文/记者陆建銮 实习生肖璐 图/杨汝清博客截图

  2009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的杨汝清教授与世长辞,而就在癌症病痛折磨的最后时光里,他依然坚持把自己对科学的独特感悟用文字记录下来,作为一个普及科学的学者,他让科学知识在很多人的心中扎下了根,他的博客“青水洋博客”更是获得了64万余人的访问量。从他逝世至现在,仍有许多人在关注着杨教授的博客,在百度上更是有人在寻求教授博客的地址。“一个教授博客,主人虽已逝,却仍有巨大的影响力。”网友称:“而这些,更是延续了杨教授的‘生命’。”

  杨汝清原为上海交大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曾担任机器人研究所所长。2007年2月,杨教授在得知自己身患绝症后,在新浪网开通博客发表第一篇博文《让博客陪伴我走完人生的旅途》,并为自己博客取名为“清水洋”。后来,受到科学网的邀请,他又把博客“搬”到了科学网。

  “机器”教授开写科学小说

  在杨教授的博客里,一些原本生涩难懂的科学知识,变得十分有趣生动。“核电站可能发生氢爆炸,人为解救很危险,于是勇敢的机器人们整装出发,去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这就是杨汝清在博客上连载的科普小说《勇敢的机器人》的故事。通过这些通俗的文字,引人入胜的情节,读者对机器人,对科学普遍产生了兴趣。“好久都没看到可以让自己一口气读下去的科学故事了。”一个游客在浏览了杨教授的博客后发表感慨。帖中说道:“杨汝清生前曾说,写科学小说是希望使更多人了解科学。他热衷于用科学的视角来看待生活诸事。”在杨汝清的博客里,人们感受到的更多是平易近人的氛围,读者在不知不觉中与教授的心连在了一起,受到了知识文化的熏陶。跟帖的网友很多都表示自己“很感动”,而“dadurenaliu2”则说:“人一出生是为了什么呢?定好自己的目标,向目标去努力,这样就不会对不起自己的一生,这就是教授带给我们的最大的东西。”

  卧病在床仍热心公益

  已经卧病在床的杨汝清,仍然热心于捐助事业。“母亲水窑”工程是妇联发起的给西部缺水地区母亲捐一口井活动,当时杨汝清说话已经十分困难,但仍然用笔写下自己的心愿,嘱咐家人一定要为活动捐助1000元;而在医院期间,杨汝清像一个为人排忧解难的长辈,安慰和鼓励其他病患者。当别人感谢他时,他却微笑着说:“帮助别人,我义不容辞啊!”

  临近去世写下《最后的博文》

  在得知自己的病情后,杨教授平静地回到了学校,向所有学生隐瞒了自己的病情,“我不能告诉他们病情,是因为我的还未毕业的十几位硕士生和博士生正盼我回去与他们一起做实验,改论文。我要保持他们平静的工作、学习状态,我要让他们留着美好的回忆离开校园。”杨教授写下令人动容的《这不是最后一课》,乐观而坚强地在生命最后的时光里燃烧着自己。

  《最后的博文》正文只有短短的一句话:“如长江青水,流入了海洋……”游客“sqdai”留言:“我与杨教授同业、几乎同龄、同为理工科教授,可惜,我在他仙逝后才知道他的博客。虽然不能在他生前与他沟通,但心灵上是相通的。我今天在此留言的用意是想说,他未竟的愿望,我将部分地接续下去……”而类似这样的留言,还有很多很多。杨教授虽已永远地离开,但他却“活”在很多人心里。

  学生:

  教授注重实践治学严谨

  记者联系上杨汝清教授的学生赵建亭,赵建亭说:“我在研究生学习期间,非常热衷发表文章,认为这样才能显示自己的水平有多牛。记得自己从论文集里东拼西凑,然后在计算机里搞出一些仿真数据,自以为文章可以发表。杨老师审阅后,很严肃地批评了我:‘你的文章里有多少东西是你自己的?这样的文章有多少价值?’当时老师的批评就像一盆冷水泼下来,使我发热的脑袋冷静下来。”赵建亭感动地说道: “跟杨老师求学那几年,我真的深深地为杨老师的求实进取精神而感动,从他身上我也深深地体会到科学是来不得半点虚假的。尤其在论文满天飞的今天,老师教给我的这种求实精神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儿子:

  父亲是孝子也是好爸爸

  杨汝清的儿子杨明回忆说:“父亲早年丧父,所以对待老人非常孝顺,不管是奶奶还是外公、外婆,都觉得父亲是一个十足的孝子。我记得1994年的时候,父亲已经是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机器人工程部的副主任,是国家的重点栽培对象,可以说是前途无量吧。但是他考虑到奶奶90多岁高龄仍住在上海,家中又只有 70多岁的姑姑需要照顾,所以他毅然放弃了在沈阳自动化所的发展,终回到奶奶的身边。”

  杨明说,杨汝清也是一个非常有责任心的父亲。在子女小的时候,无论工作再忙,中午他总是要赶回家做饭。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