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14年前 [10-14 17:13 周三]

从事未成年人教育工作的同志一定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党中央国务院对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这么重视?换而言之,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哪里?

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处于理想信念、人生观、世界观逐步树立,性格、习惯逐步成形的阶段,但是他们缺乏社会经验、性格不成熟、判断辨别能力差,极易受流行文化、社会风气等环境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与发展,社会的青少年问题和青少年的社会问题日益突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状况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1.理想信念缺失,价值观念模糊。目前有相当一部分未成年人缺乏理想信念;爱国主义精神缺失,民族精神淡漠;对中国革命、建设和中华民族的光荣历史知之甚少。而更多的是对影视明星的盲目崇拜和追逐,价值观念错位。2.以“自我为中心”的独生子女问题突出。有相当一部分未成年人从小被过分溺爱,养成了懒惰、任性、自私等不良习惯。生活中稍不如意,便采取各种极端方式进行抵制反抗,严重者还会离家出走,甚至自杀。3.法制意识淡薄,违法犯罪现象增多。当前,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现象较为严重,且犯罪日趋低龄化、团伙化、暴力化。据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统计,近年内,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的少年犯罪案件又占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4.心理障碍问题普遍存在。受应试教育和升学考试巨大压力和心理疏导教育缺失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未成年人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据一项抽样调查显示,我国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32%,而且近几年又有上升的趋势。5.沉迷于网络,互联网的负面影响日益突显。据统计,截至2008年底,我省10-19岁的青少年网民已经达到890余万人。互联网拓宽了青少年获取知识的渠道,成为推动个人发展的强大动力。然而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有助于青少年开阔视野,接受前卫观念,关注世界前沿问题,又会传播一些颓废、黄色、暴力甚至反动的垃圾信息,对青少年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由此引发的青少年犯罪日益增多。这就是当前青少年思想道德的现状。如果这种局面不能从根本上被扭转,那么我们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我们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将十分令人担忧。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目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这种局面呢?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学校教育功能上的德智失衡。虽然“素质教育”呼声很高,但是在“高考指挥棒”尚未改变,德育尚未切实纳入学校和学生考核体系的现实情况下,社会上“重智育、轻德育”的风气仍将普遍存在。不少学校以升学考试目标代替了教育的多元目标,应试教育代替了教育的丰富过程,机械训练代替了学生本应有的五彩生活,所以造成“教师累、学生苦、家长怨”的局面。二是,德育的目标和内容脱离实际。德育不能及时有效地吸收现实社会中积极的目标和价值取向,德育内容不能贴近生活和实际,德育的吸引力和有效性不强,甚至让青少年产生质疑和逆反心理。三是,德育的形式和过程忽视了青少年的主体性。传统的德育把青少年当作被塑造的客体,多采取“单向灌输式”的教育模式。实际情况是,孩子们想要的,需要回答的问题,往往不能成为德育的主题。四是,因文化多元、信息多元,导致未成年人道德养成的社会环境更为复杂。互联网、影视节目、图书报刊等大众媒体内容混杂、泥沙俱下,对于涉世未深,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形成的未成年人产生着很大的负面影响。文化多元的结果是道德标准混乱,是非界限模糊,导致道德准则失范,使青少年感到困惑和无所适从。五是,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普遍缺位。目前在各地学校中,真正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多,大多数学生不懂自我心理调适,缺乏消除心理困惑和障碍、承受失败和挫折的能力。此外,家庭教育方法不当、失和离异家庭缺乏关爱、留守儿童无人照管等问题,也是造成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缺失的重要原因。

说到这里,我们就不难理解,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了。对于如何加强和改进,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将德育指标,真正地纳入到对学校工作的考核评价之中和学生的升学考核之中,从根本上扭转以智育为唯一目标的片面教育状况,使教育工作回归到多元化教育的本性,回归到育人的本位和教育的应然追求。这是提高德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地位,提升德育水平和效果的关键。近年出台的《江苏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中所提出的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的六维全面评价机制就是一种很好的尝试。

第二、与时俱进,从青少年成长发展需求出发,确立德育目标。要以培养未成年人四个方面的能力为德育主要目标。价值选择能力:从小培养青少年独立理性选择价值目标的能力;心理发展能力:培养青少年作为社会个体抗拒压力和耐受挫折的能力;自我表现能力:要强调人的开放性,把内心与外部世界畅通地连接起来;社会性发展能力:培养青少年的人际关系调节能力。

第三、按照贴近生活和实际的要求,确定德育内容。道德作为一定时期和社会背景下,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基本规范,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时期,不同社会、文化背景都会形成不同的道德观念。因此,要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随着社会道德观念的发展,及时对德育内容进行调整和更新,要从青少年的生活实际出发,为他们树立可信、可学的鲜活榜样,提高德育实效。

第四、在德育中突出未成年人的主体地位。一是围绕社会现实和青少年的需求寻找教育主题,关注他们成长过程中的焦点、热点和矛盾点。二是强调实践、体验的过程,使德育的过程参与化、行为化、个体化。三是提倡以问题为中心的教育形式,使未成年人在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中得到有效教育。

第五、把道德养成作为德育的重点。道德教育需要从习惯培养做起,特别是要从身边的小事开始,运用奖惩与强化的办法,坚持长期训练,有步骤地培养习惯。一旦习惯养成,就能“不虑而行”,自觉地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习惯的养成还具有很强的稳定性、长久性,行为习惯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内在的自律需要,变为引导和激励青少年不断向善的重要精神动力。

第六、净化网络内容、严格上网监管,同时丰富德育的有效载体,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首先,为防止互联网信息对未成年人造成不良影响,家长和教师要控制未成年人使用电脑的方式和时间,要在电脑上安装禁止访问不良网站的过滤软件,要及时掌握孩子通过网络的交友情况。此外,相关部门要加大对网吧的监管力度,杜绝未成年人进入网吧。其次,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报刊杂志等大众传媒生动形象、方便快捷、覆盖面大的优点,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和丰富多彩的内容,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形成众多文化载体对青少年道德养成进行正确引导的合力。

第七、通过各种渠道向家长传授科学的家教方法,并对德育缺失的“弱势群体”进行重点教育。对于单亲家庭子女、留守儿童、因故辍学的青少年,以及其他因德育缺失而产生问题的未成年人,要有重点、有计划地进行帮扶和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凝聚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力量,同时更离不开各级关工委老同志们的辛勤工作和无私奉献。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对于培养和造就千千万万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确保几代人为之奋斗的伟大事业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确保中华民族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顺利前进,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http://www.xici.net/b1153409/d100597687.htm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