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提高家长自身素养必须解决的几个问题(转)

15年前 [12-10 07:00 周三]

提高家长自身素养必须解决的几个问题

   专家讲座:王志刚
       题记: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也是终身教师,称职的家长应学会信任、尊重、理解、激励、宽容、提醒孩子,前三个是对待孩子的观念和态度问题,后三个是方法和技巧问题。这六个问题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您的家庭教育质量。
提高家长自身素养必须解决的几个问题

信任孩子一一信任潜能 
       每一个孩子,在其幼小的心灵中,都渴求大人的信任,做家长的一句信任的话,一个信任的手势,一个信任的目光,都能给孩子无穷的力量。
 
       大发明家爱迪生,8岁时才开始上学,不仅没有表现出特别的才能,反而惹得老师非常厌恶,因为他总是有没完没了的问题。有一次,老师讲数学题,爱迪生突然向老师发问:“老师,2 2为什么等于 4?”老师觉得爱迪生调皮,故意找茬,很不高兴,就反问:“不等于4,难道等于5?”爱迪生很想弄明白数字的奥秘,他想了想,忍不住又问老师:“22为什么不可以等于5呢?”老师大为恼火,厉声训斥道:“爱迪生你故意捣乱,给我滚出去!”遭到责骂,爱迪生只好委屈地走出教室。

       爱迪生回家后告诉妈妈:“妈妈,我想要知道加法的道理,可老师却骂我。”妈妈听了儿子的叙述很是生气,她找到学校,质问老师:“你作为一个教师,太不了解学生的心理。”这位老师说:“我只管教书,不管什么学生的心理。”爱迪生母亲说:“你这样教孩子,孩子怎么学得会?”

       结果爱迪生离开了这所学校,由当过教师的妈妈教他读书。她给儿子讲文学、历史,许许多多的科学知识。当同龄的孩子还在读童话的时候,爱迪生已开始阅读《英国史》《大英百科全书》等大部头著作。

       在母亲的培养下,爱迪生的求知欲越来越强,他一边读书一边在地窖里建起一个小实验室。虽然家境贫困,他没能像其他孩子一样接受系统的正规教育。12岁那年到火车上当了一个报童,但母亲已在他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科学的种子。经过长期刻苦钻研,他终于成为最著名的大发明家,他一生为人类贡献了一千多项发明。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同样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孩子。你的孩子或许不能为人类贡献,出一千多项发明,但他完全可以像爱迪生一样成功,关键是我们做家长的要相信孩子的无限潜能。

       那么人的潜能到底有多大呢?心理学家奥托认为:“据我发现,一个人所发挥出来的能力,只占他全部能力的4%。”也就是说,人类潜能96%还未开发。

       假如爱迪生的母亲不是信任自己的儿子,而是去轻信那位老师的胡言乱语,将儿子痛骂一顿,再低声下气送回学校,结果会怎样?人类历史上就会少了一个伟大的发明家。

       我们不仅要相信孩子的潜能,还要了解孩子的潜能,你的孩子或许不能在物理学领域取得成功,但也许在文学领域取得成功,如果不能在政治上取得成功,也许在商业上取得成功,如果不能在学业上取得成功,也许将来在社会上某一行业中取得成功。

       有的家长可能会说:“孩子学习成绩一塌糊涂,是个差生,将来怎么能成功?”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因材施教理论,根本没有“差生”,某个方面的“差生”可能会是另一个方面的优等生。看一看毛泽东的数学成绩、绘画成绩,他是个差生,不照样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吗?再看爱因斯坦、达尔文、丘吉尔、钱钟书等等,都是差生,同样取得了成功。如果让毛泽东学数学,他绝不可能成为陈景润,爱因斯坦也绝不会成为列宾,达尔文也绝不可能成为莫扎特……

       其实孩子是具备一定能力的,只不过是家长很少给孩子体验机会罢了。能力是在体验中积累起来的。只有深入到实践中去,一个人才能够获得综合能力。每个孩子的身上都潜藏着巨大的能量,如果家长们能够大胆地放手,很好地去发现、挖掘、发挥,您将惊奇地发现,原来孩子是很能干的。
尊重孩子——听孩子倾诉 
       家长们主观地以为:小孩子,懂什么?这就是不尊重。
       为此,请所有做家长的:蹲下身来,听孩子倾诉。
       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认为,家长对孩子的最大保护,就是让孩子用语言充分地表达出自己的感情,不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每一个孩子,都希望家长能与他分享快乐或者分担忧愁,可是,做家长的,却往往最爱听“好消息”,最不爱听“坏消息”。长此以往,孩子就会感到失望,感到对家长说话往往是白说,白说还不如不说。

       在成人眼中,孩子的思想幼稚,他们说的可能都是芝麻绿豆或者不着边际的事。但从孩子的角度来看;这些小事可能都是“惊天动地”的,而家长是他们最亲最信任的人,所以就最想对家长诉说。家长若不愿意聆听他们的说话,无疑是放弃了一个了解孩子内心世界和与他们沟通的机会,日子久了,孩子便不会向家长透露心声。另一方面,这也扼杀了孩子天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久而久之,他们有事或向小朋友倾诉,或放在心里,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在不知不觉中就疏远了。

       听孩子诉说,并不需要我们自己说,你只要蹲下身来,静静地听孩子把话讲完,孩子也就满足了。家长作为倾听者,所给予孩子的关注、尊重和时间,是对孩子最有效的帮助。通过倾听,你不仅了解孩子,而且通过倾听,还锻炼了孩子的表达能力、分析能力和沟通能力,并且还培养了孩子豁达坦诚的品格。

       当你听孩子说话时,建议你运用以下几种技巧:坐在他的身边;放下手上工作或放弃休闲;倾听的同时,配以点头、微笑、询问;提出你的看法;接纳他的情绪。
理解孩子——换位思考
       问题是理解孩子什么?怎样理解?一个正确的方法是:换位思考。
 
     父母与子女两代人,由于社会生活经验、思维方式、认识水平、价值观念以及生活态度、人生观念等方面有较大的差异,必然存在着心理隔阂,形成心理上的“代沟”。

       换位思考,有利于交往、沟通,彼此了解,互相接纳,充分理解对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言行举止,内心世界又怎样?从而消除心理隔阂,缩短心理距离,使双方产生接近感、可信感、真实感、和睦感、理智感和信赖感。下面提供两种方法:

       l.角色变换法——就是家长把自己变换成最有利于理解、探究孩子心理面貌、心理活动以及心理动因的角色,按照角色思维方式和特点来考虑问题和处理问题。诸如家长针对孩子某种行为表现,位移成孩子的角色,从孩子现有心理水平出发,进入角色,考虑事前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样想,事后又怎么想,准备怎样做等。

       2.参照比较法——就是家长把自己位移到孩子地位,设身处地考虑和处理问题。诸如发现孩子在自己专用抽屉上加锁,可以参照孩子年龄阶段的情理特点,分析比较一下,就会理解孩子的“闭锁住”心理,见怪不怪,理解孩子。还可以回顾自己的经历,参照自己与孩子同龄时的心理特点和行为表现,以自身相比,往往会理智地教育孩子。
   
激励孩子——期待效应 
       家长一个赏识的目光,一句“好样的”“你能行!”孩子往往会表现得更加优秀。
       这就是激励。可是很多的家长太吝啬了。
       孩子的优点往往被忽视,缺点往往被强化,家长在无意中把孩子推向失败。
       每一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自立自强,将来能够成功。这是家长的期待心理,同时也应该使孩子有一种良好的期待心理,帮助孩子树立努力获取成功的信念。每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好的品质,都有他独特的美,问题在于家长们不善于去发现。
    一些心理学家认为:童年时代受人喜爱的孩子,从小就感到自己是善良、美丽、聪明的,于是他就尽全力使自己名副其实。假如你只去注意和发现孩子身上丑的东西,事实上就抑制了他身上美的生长。那些常常听到“笨蛋”“窝囊废”之类的斥责的孩子,从小心灵中就有一种自卑的阴影,而且阴影恰恰就是他养成那些恶劣品质的种子。

       家长的期待心理,并非只靠语言传达出来,它渗透于每一个眼神和整个家庭气氛之中。絮絮叨叨重复枯燥的说教,会使孩子产生厌烦、抵触以至反抗。

       应该学会把握各种时机,变换各种形式,让孩子感觉你的爱和期待,在潜移默化之中,给予他们良好的引导。

       用嘲讽的口吻对孩子说话是最不明智的,也最能显示出家长的低能。
宽容孩子——学会反思 
   
       我们能宽容成人,却不能宽容孩子——苛责,是做家长的通病。
       孩子出了错,往往要经历家长“暴风骤雨”的“洗礼”。
       孩子为什么会出错,怎样对待孩子的错误?
 
       这不仅是思维方式的改变,更是观念的改变。
       孩子犯了错误,常常遭到家长的训斥、责备甚至毒打。

       岂不知,家长责备孩子的方法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不当的责骂,在不知不觉中伤害了孩子。如果家长与子女之间情感深厚,不可能因为一次的责骂就会伤害到孩子。但如果家长常常如此,那么孩子便容易在不知不觉中,朝着家长的期望相反的方向发展,为人家长不能不考虑这种危险性。

       家长责骂孩子往往失去理智,带有情绪化的特征。情绪化的责骂原本是想矫正孩子的行为,结果却演变成横眉怒目、大发雷霆的叫骂。控制不了的家长,还会对孩子动粗、体罚。作为教养手段,这样,对孩子来说是有害的,并可能激起孩子的仇恨心理。

       为人家长者,应该学习自我控制,自我反思。当孩子出了问题的时候,不是问“你怎么啦?”而是问“我怎么啦?”是不是我们家长不恰当的方式、方法、态度导致了孩子出现这样行为和结果的呢?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孩子也正是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重要的问题不是孩子是否犯错误,而是家长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孩子的错误所采取的态度,恰如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割破孩子的心,留下永恒的伤疤,也可以从中“掘出生命的新水源”。
提醒孩子——正向批评
       正向批评就是建设性的批评,是和破坏性的批评相对立的。凡是用破坏性批评的家长,培养出的孩子,都具有消极的心态。下面让我们来认识一下破坏性的批评。

       美国一个权威的咨询机构,曾对小孩进行过一次测试,结果非常惊人。他们发现,孩子1岁的时候,想象力、创造力高达96%,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7岁,也就是上学以后发生逆转;到10岁的时候,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不见了,只剩下原来的4%!

       为什么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见了?于是该机构决定对一万名孩子进行跟踪调查,对他们的各成长阶段进行监测。最后发现,从0岁到10岁,也就是在这些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平均要遭受超过二万次的“伤害”!其中,对幼小的心灵伤害最大的,就是来自家长的“破坏性批评”,这对稚嫩的心灵而言,不只是一次次的人身伤害。这些痛苦的记忆,深深刻在孩子心中,严重影响孩子的成长和发展,直接导致了害怕失败、害怕被拒绝、胆小、懦弱、犹豫、忧虑,找借口等消极心态。

       破坏性批评就是批评的时候对人不对事,直接进行人身攻击。有的家长批评孩子是怎么刻薄怎么讲,只图自己发泄得舒服,哪管孩子受得了受不了,如同“倒洗澡水,把婴儿一起倒掉了”。比如说:

       “你怎么这样蠢?我早就知道,你是个笨蛋、傻瓜,一点用都没有!你只有吃饭厉害,饭桶!没治啦!没救了!你的脸皮真厚,你怎么还有脸活在世上。我造了什么孽,生了你这么不争气的东西。早知这样,还不如养条狗,你看人家XXX,你要有人家一半就好了……”类似的批评任何人都不会陌生。小的时候,家长这样批评我们;成年了,同事或领导继续如此这般;我们又像我们的家长一样正在对待我们的孩子,……多么可怕,在这个世界上时刻都在发生“破坏性批评”!

       有时破坏性批评表现比较隐蔽,就是有条件的爱,这也会给孩子造成伤害。
       “你考90以上,我才给你买玩具,带你去旅游!”,“你做好了,妈妈才爱你!”……从此,孩子知道了,“爱”并不是无私的,爱是有条件的,甚至是虚伪的。于是,孩子的爱心被“功利”扭曲了。就这点而言,人还不如动物。

       因此,奉劝所有做家长的,要完全、彻底、毫不留情地抛弃破坏性批评,应当采用正当的、建设性的、积极性的批评。

       正向批评的原则是:首先要反思自己,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换位思考;对事不对人,孩子永远是好的;善于发掘优点,多表扬,少批评;保护孩子幼小的心灵,不能伤害孩子的自尊。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