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陈鹤琴:家庭教育原则16条

13年前 [08-19 18:18 周四]
陈鹤琴家庭教育原则16条

    陈鹤琴(1892-1982)先生是我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创始人之一。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后留学美国获教育硕士学位,解放后曾任南京师范学院院长。他曾以自己的孩子为研究对象,进行了长期连续的儿童发展研究,并著有《家庭教育》一书,提出了“游戏就是工作,工作就是游戏”的早期教育观念。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极力推崇此书,曾为书作序,说“愿与天下父母共读之”。

  原书提出早期家庭教育原则101条,现选摘16条,与大家共读。

  ●教孩子是从小教起的。

  ●游戏式的教育法。

  ●不要骤然命令孩子停止游戏或停止工作。

  ●孩子应有看图画、画图、剪纸的机会。

  ●孩子应有玩沙、塑泥、穿珠、锤击、浇花的机会。

  ●叫孩子做事,不宜太易,也不宜太难,须在他的能力以内而仍非用力不可的。

  ●我们应当按照孩子的年龄知识而给予适当的做事动机。

  ●做父母的应当利用儿童的好奇心,作为教育儿童的一种良好动机。

  ●凡孩子能够自己做的事,你千万不要替他做。

  ●做父母的,最好用积极的暗示,不要用消极的命令。

  ●诱导比恐吓、哄骗、打骂都来得好。

  ●做父母的应当教育孩子爱人。

  ●对于教育孩子,做父母的应当在孩子面前采取同一态度。

  ●当孩子做错事的时候,做父母的应当重责其事,轻责其人。

  ●做父母的对待孩子应当有相当的礼貌。

  ●做父母的不应当以一己之喜怒来支配孩子的动作。 附:陈鹤琴教子故事

  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呕心沥血地探求儿童的习惯、言语、情绪、心理,用慈母般的爱心去精心抚育儿童。

  陈鹤琴试行家庭教育的成功,受到了全国乃至世界各国的承认。

  陈鹤琴研究幼儿教育从观察和实验入门。1920年,他首先以自己的第一个孩子一鸣为对象,开始他的研究工作。他从孩子出生那天起,就逐日对其身心变化和各种刺激反应进行周密的观察和实验,并作出详细的文字和摄影记录。陈老师当时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教,为掌握第一手资料,他特意请假在家,将一鸣每天

从早到晚的活动,都作了摄影。并给一鸣尝甜的、酸的、苦的东西,以观察其表情变化。他还把一鸣抱到课堂去给学生当活教材。一鸣自幼喜欢画画,有时边画边说。他就把一鸣作画的日期、年龄及对画的解释都记下来,并完好地保存了100多幅。他连续花了808天的工夫,积累了大量的材料,具体剖析了孩子的身体、动作、心理、性格和言语等各方面的发展规律。经过3年的观察和实验,写成了《儿童心理之研究》和《家庭教育》两本著作。这两本书至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陈鹤琴认为,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过很容易,受责骂而改过却比较难。小孩子尤其喜欢听好话,听鼓励的话,而不鼓励听恶言。有一天,陈鹤琴看见一鸣拿了一块破烂的棉絮裹着身体玩。他考虑:我是立刻把他的破棉絮夺去呢,还是用别的东西去替代?他仔细一想,还是用积极的暗示去指导为好。于是他就对一鸣说:“这是很脏的东西,我想你一定不会喜欢的,你是要一块干净的,对吧?你应当跑到房里去向妈妈要一块干净的,好吗?”一鸣听见爸爸鼓励他,就很高兴地跑到房里换了一块清洁的毯子。

  陈鹤琴反对谢绝小孩问难,也不赞赏有问必答,他提倡利用儿童的好奇心,引导探索究竟的教育方法。陈鹤琴举例说:有一天,一个5岁的儿童同他父亲到效外散步。他远远地看见一个小孩在那里放风筝,就问他父亲:“那个小孩在那边做什么?”他父亲回答:“你要去看看吗?”说着就与他一同前往。到了,父亲对他说:“嗄!那个在空中的东西多好看。你看那个小孩手里捻着什么东西,要走近去看一看吗?”他好奇地去了,回来对父亲说:“是线。”父亲就领他到街上去买了纸、竹等材料,回家做了一个风筝给他。第二天,还陪他到郊外放了风筝。陈鹤琴说,这种利用问难加以引导的方法,比“有问必答”养成儿童的依赖性来得好,它能使儿童得到许多快乐和许多有用的经验。我们应当利用儿童的问难,来施行我们的理想教育。

 来源于网络

转自:u/5646/archives/2010/201081021237.html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