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心灵成长的六个定律之一:成为自己

13年前 [07-27 01:30 周二]


主讲  沉默 

今天讲的课程是心灵成长的六个定律第一部分,定律一、二、三。与定律相对应的是伤害,伤害的意思就是不符合心灵成长定律,给孩子的心理造成了创伤。

    定律一:成为自己

    一、什么叫成为自己?成为自己是我们生命的根本动力。 什么是自己,我们又怎样可以成为自己?所谓自己,就是一个人过去所有的生命体验的总和。假若,这些生命体验我们是被动参与的,或者说是别人的意志的结果,那么我们会感觉,我们没有在做自己。相反,假若这些生命体验我们是主动参与的,是我们自己选择的结果,那么不管生命体验是快乐或忧伤,我们都会感觉是在做自己。 

    二、是不是在做自己,这一点极为关键。如果我们感觉不是在做自己,那么不管别人的意志看似多么伟大或美好,我们都会感觉很不舒服,并会做一些看似莫名其妙的事情。看上去,这些事情看起来像是自毁或伤害别人,让他人无法理解,其实我们不过是在用这些事情来唤醒自己的意志,来体现自我,体现自我本能。

    下面举一个例子:

    譬如,美国明星“小甜甜”布兰妮,她在演唱事业上获得了极大成功,但是,这个成功不是她的意志的胜利,而是她妈妈林恩的意志的胜利。从两三岁开始,妈妈一直带着她转战美国各地,用尽各种办法为她谋取演唱的空间。为此,她没有了童年,只有13~15岁期间,过了两年女孩的普通生活,还有了初恋男友。但林恩为了在女儿身上实现自己的梦想,迫使这个男孩离开了布兰妮。这只是布兰妮母女关系的一个缩影,其实布兰妮的妈妈在各个方面都想操控女儿的一切。

    按照通常的观点,布兰妮的妈妈在教育布兰妮上是无比成功的,她用非凡的手腕和坚强的意志把女儿塑造成了超级明星。从公众的角度看,妈妈这样的塑造似乎也是值得称道的,毕竟布兰妮是在妈妈的推动下获得了非凡的成功。这样的成功也是绝大多数家长的企盼。

    然而,有谁知道布兰妮的内心是怎么想的呢?她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是喜悦的还是悲伤的?在精神近乎崩溃的时候,布兰妮在一家疗养中心不断对别人说:“我是骗子!我是冒牌货!”这句话的意思其实很简单,意思就是:你们在我身上看到的所谓成功不是我的,而是我妈妈的,她通过我的身体实现了她的梦想。这看似很好,但布兰妮的意志却被剥夺了,她远远没有成为自己,而只是妈妈的“自己”的延伸,是妈妈手里的牵线木偶。

   还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位美国著名大学的教授,千辛万苦把儿子培养成才,19岁就博士毕业了。可是孩子一毕业就喜欢做售货员,不需要动脑筋,只有当售货员才是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和愿望。博士只是父亲的愿望。这样的教育是成功还是失败呢?

    在支持和抚养孩子长大的过程中,允许孩子发现自己、成为自己、做最好的自己,是父母能为孩子做的最好的事情!允许孩子做自己身体的主人。允许孩子自由活动,在活动中儿童感觉身体,唤醒身体,让孩子可以尽情地、反复地使用身体、练习身体、开发身体。

    请问家长几个问题:我是在爱孩子还是爱面子?我是爱孩子还是爱方便?我是在爱还是恐惧?我是在爱还是控制?很多父母对安全过度焦虑而限制孩子活动,培养出“多动”、“乖、听话”的假孩子。

    孩子是通过感觉发现着外在世界和内在世界。保护和允许孩子自己去感觉事物。保护和尊重儿童对自己内在世界的感觉,用爱陪伴孩子经历生命之初的各种异样的感觉。破坏、打扰、打断孩子感觉的行为普遍存在于父母的言行中。

    家长们,我们常说哪些否定感觉和感受的话?不疼、别娇气等等。

    孩子是自己情绪的主人。内在感受带来的情绪帮助孩子自我释放、自我修复、自我调节、自我平衡和自我展示。接纳孩子各种各样的情绪,让孩子的情绪自然流淌,尤其准许孩子哭和恐惧。重视孩子的情绪,给予孩子爱的陪伴和爱的连接。为孩子当下的情绪命名,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世界。引导儿童觉察和表达自己的情绪,走向自知后的情绪管理。父母压抑、控制、评判儿童情绪释放的各种行为,随时随地出现。  

    孩子的情绪往往引发父母的情绪,父母难以管理和处理自己的情绪,父母自身的情商发展也会影响到孩子,粗暴禁止儿童情绪的表达和宣泄。

    孩子是自己心理的主人 。经历、体验带来心理的成长;领悟来自经历、体验和参与,儿童通过直接经验将外在世界接纳到内在生命中来。和孩子一致性相处,引导孩子真实表达自己的心理活动。给予孩子时间和独立空间的保证,让孩子经历内在的心理活动。

(情绪可以管理但是不能压抑,家长也要接纳自己的情绪,不要压抑)

    孩子是自己认知的主人。认知是组织、分析、整合和探索。保护孩子天然的兴趣,保护孩子探知的内驱力。

    孩子是自己精神的主人。父母是孩子最大的精神环境。父母精神生活的荒芜,使得儿童精神发展的需求无法彰显。父母迷恋电视或者打麻将,势必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父母不讲文明礼貌,也就不要责怪孩子粗口。

    伤害一:我们被选择,被决定。用最通俗的话来说,存在与选择的关系就是,你选择,你才存在过。如果你总是被选择,那么你就没有为自己活过、存在过。但问题是,太多的人喜欢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别人身上。甚至,一个哲学家称,一个生命的过程,就是不断与别人的个人意志做较量的过程。别人会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自己,自己同样也会这样做。

    这样做的时候,我们会有很多名堂,最简单的说法是,我这样做,是为了你好。有的家长们是不是最喜欢这么说啊?一旦你将对方视为实现你的目标的对象和工具,那么,不管你的目标看似多么伟大,你都对那个人造成了伤害。

    著名的寓言小说《盔甲骑士》中,骑士对导师梅林说,他爱妻子和儿子,但梅林反问他:“你有没有把需要当作爱。”骑士恍然大悟,他需要去“爱”妻子和儿子,不管妻子和儿子需不需要,他都要去“爱 ”他们。其实,妻子和儿子只是骑士的爱的对象和工具而已。或者说,骑士只是想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妻子和儿子身上罢了。难怪,妻子和儿子都对他的爱没什么反应,因为这种爱其实是伤害。

    是不是爱,不是由施与爱的人决定,而是由接受者来决定。譬如:你认为打孩子就是爱他,如果孩子不这么认为就不是。这时的爱就变成伤害了。孩子没有选择这种所谓的爱,是被选择。

    不过,自己为自己的人生做决定,自己把握自己的命运,这听上去很动听,有一些伟大的味道。然而,这样做的另一面,意味着你必须为你的决定负责,如果选择错了,你受伤了,不要怨天尤人,不要把责任推卸到别人身上。很多人惧怕这一点,于是宁愿放弃自己的意志,宁愿被别人决定。 由此,他们自己阻断了自我实现之路。

来源:u/7231/archives/2010/201071971438.html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