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家长学校心理健康讲座(十)

13年前 [06-28 19:49 周一]

家长学校健康讲座(十)

(十)   赏识你的孩子

(一)赏识教育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聋童的父亲,用他的教育方式,让这个聋童在小学跳了两级,能背诵圆周率小数点后五千位数字,被评为全国十佳少年,成为了中国第一位聋人少年大学生。这位父亲就是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赏识教育研究室主任南京婷婷聋童学校校长周弘。他的教育方式就是“赏识教育”,这套教育方式不但培养了他自己的孩子,还培养了一批早慧聋童,同时也让成千上万的健全儿童受益无穷。

1、赏识教育能让我们走进孩子心灵,走出教育误区

一般来说,父母没有不喜欢自己孩子的。古人说:爱之愈深责之愈切。看来“责”似乎是一种共通的教育方式。但责之不当就容易让我们走入教育的误区。对孩子的指责、不满主要是与别人家的孩子作比较,或对自己的孩子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引起的。很多家长以为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指出被教育者的不是,就是不断地敲打。所谓“优点不说跑不掉,缺点不说不得了。”其实这是一种片面认识。

看看自己的孩子,总觉得他处处不如人,这是为什么呢?主要是期望值过于单一,不切实际的期望值只能扼杀正常生长的生机,从而往往断送可能达到的辉煌。

总是拿孩子与别人比也是没有道理的。人各有长短,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每个人都有可能有某些方面的短处,也必然有某些方面的长处。有人主张要“蹲下身子”看孩子,“蹲下身子”就是与孩子平等相处,以平和的姿态、民主的态度与孩子进行交谈。走进孩子心灵,发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为孩子设置恰当的奋斗目标,让孩子在可实现的奋斗目标上保持成功和自信;要善于发现孩子的每一个进步,加以肯定,加以鼓励,加以强化。孩子自己相信“我能行”,而且成为一种定势,就会成为克服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障碍的强大动力。

2、赏识的奥秘是让孩子觉醒

教育界中有这样一个尽人皆知的故事:一个大教育家到一所普通的学校一个普通的班级里,很仔细的观察了全班的学生,并走过去摸了摸十几个同学的头,回到办公室,才肯定地对孩子们的老师说,那十几个学生是“好材料”。一段时间过去后,这十几个被教育家模过头的孩子学习突飞猛进,比起以往就像换了个人似的,令人惊讶。难道这伟大教育家真有看人面相的本事?后来权威一露天机:“其实这十几个学生和其他孩子相比没什么特别的地方,是随意摸到的十几个,之所以他们获得不一般的进步,来源于教师的特别赏识。”原来教师对权威的话深信不疑,认定这些学生是好苗子,学生得到赏识后也信心十足,干劲倍增,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可见赏识的作用是多么大啊!

可一提到赏识,很多家长就本能的把它理解为表扬加鼓励,这实际上是一种误解。赏识的本质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被看得起。从生命科学的角度看,每一个孩子都拥有巨大的潜能,但孩子诞生时都很弱小,生活在一个巨人的世界里,在生命的成长过程中,都难免有自卑情结。孩子的潜能需要星星之火来点燃。赏识教育的奥秘在于时时、处处、事事在心灵深处永远坚信孩子行,就是让孩子觉醒,推掉压在无形生命上自卑的巨石,于是孩子的潜能像火山一样爆发了,排山倒海,势不可挡。所有的学习障碍在孩子巨大的潜能面前,都是微不足道的。

3、赏识教育是让家长成为孩子的朋友

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总以抱怨代替教育,总是抓住孩子的缺点不放,“小题大做”、“无限夸张”,让负面情绪成恶性循环,让孩子在“我不行”、“我是坏孩子”的心态中归于失败。而赏识教育则是,希望孩子朝哪方面发展,就在哪方面抓住孩子的优点不放,“小题大做”、“无限夸张”,让孩子在“我能行”、“我是好孩子”的感觉中走向成功。可以说: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

赏识是一种心态,一种教育者的精神状态。赏识教育是源于对孩子的爱,发现并遵循生命成长的规律,造就父母、教师的赏识心态,落实到孩子学生与父母教师健康互动、幸福成长的教育。

还值得一提的是:赏识教育也要因人而异,对一帆风顺,在顺境中成长,缺少挫折的孩子,单一简单的赏识反而有害。

(二)讲究批评的艺术

著名儿童教育专家孙云晓曾经说过,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伪教育。孩子不可能不犯错误,对于犯错误的孩子不批评,放任自流,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但是对孩子的批评又应该慎重,家长要善于分清是非,讲究批评的艺术。

在著名教育家陶行之身上,曾发生过一个“四颗糖果”的故事,是变批评为鼓励的一个绝好例子:陶行之在任育才小学校长时,有一次在校园见到一个学生向另一个学生扔石块,他当即制止了那个学生,并让他下午两点到自己办公室去。下午,不到两点,学生就来了。陶行之热情地请他坐下,并给了他一块糖,说:“你很准时,这块糖是奖给你守时的”。学生正在惊讶。陶行之又给了他一块糖,说:“我制止你时,你能立刻住手,这说明你尊重我,再奖你块糖”。接着他又拿出第三块糖给这个学生说:“听说你打人是因为他欺负女同学,你的行为属于见义勇为。你有与坏人做斗争的勇气,我再奖励你一块糖”。学生听到这哭了,说:“我错了,他不是坏人,是我的同学啊。”陶行之笑了。又给了他一块糖,说:“你自己已经认识到了错误,我再奖励你一块糖。”

“四颗糖果”的故事之所以在教育界传为佳话,并为后来的教育工作者所推崇,就在于它蕴含一种难能可贵的教育理念,折射出一种高超的教育艺术。它看起来平淡无奇,却触及了孩子的心灵;听起来缺乏力度,却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今天,在如何批评教育孩子这个问题上,它对教育工作者和所有孩子的家长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

宽容孩子。孩子犯错误是正常现象,对此要有一颗宽容之心。孩子就是孩子,不能用对成年人的标准去“套”。然而现实中,有的家长却对犯了错误的孩子,总是怀着“恨铁不成钢”的心情,动不动就声色俱厉地予以训斥和打骂,好像不如此就不足于显示家长的“威严”,就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殊不知,这样做极易引起孩子的对立情绪和逆反心理,既不利于改正错误,也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当然,宽容不是没有原则,更不是放任自流,而是从实际出发,依据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循循善诱,因势利导,让孩子在充满和谐的气氛中接受教育,反思自己,知事明理,从而自觉主动地改正错误。

坚持正面教育。孩子需要表扬,做了错事的孩子也不例外。正面教育可以激发孩子的荣誉感和自信心,帮助孩子解开思想上的疙瘩,促使孩子知错就改。但有家长不谙此道,目光总是看到孩子不好的一面,甚至“哪壶不开提哪壶”,专拣孩子的缺点、短处来教育孩子,很令孩子反感。对孩子多些肯定少些批评,多些表彰少些挖苦,多些奖励少些惩罚,这是所有家长亟待树立的教育观念。

与孩子平等对话。不要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对待犯错误的孩子,那样会在某种程度上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由此导致孩子丧失进取心,最终发展到破罐子破摔。近年来,这方面的教训不时见诸报端,确实应引起家长的警醒。

对待犯错的孩子,家长要采取多鼓励少批评的教育艺术,不对孩子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心理体罚。做到“三多”和“三个不批评”:

三多:多尊重,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多激励,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多期待,激发孩子的上进心。

三个不批评:无意识的犯错不批评,留给孩子自省的机会;早上犯错不批评,给孩子一天的好心情;同学面前不批评,给孩子留足面子。

陶行之还曾谆谆告诫教师:“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告诉教师要以满腔的爱去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对于孩子的家长,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三)学会与孩子沟通

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心理发展特征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尊重孩子的自尊心,善于理解孩子,与他们建立一种亲密的、平等的朋友关系,并善于与孩子沟通。与孩子建立良好沟通关系的前提是尊重孩子。“尊重孩子”,首先要把孩子看作自由、独立、完整,有独特的天性、人格特征和尊严的人。要尊重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尊重孩子的情绪和情感,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尊重孩子的抱负和志向,尊重孩子的选择和判断,尊重孩子的个人意愿。切忌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不能体罚或变向体罚孩子,不能辱骂孩子,不能大声斥责孩子,不能羞辱、嘲笑孩子,不能当众批评孩子,更不可当众揭孩子的短。同时,还要明确“尊重”与“爱”的区别。“爱孩子”的含义包括喜欢孩子,欣赏孩子,保护孩子的安全,给他们以帮助。“爱”意味着给予、施舍,甚至为其自我牺牲。而“尊重”更注重接纳、平视、理解和宽容地对待对方的一切行为,也意味着给孩子提供更宽松的成长环境和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

与孩子沟通,要选择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利于孩子接受的科学的方式、方法。

首先,要学会倾听。要创造一种自然的听的气氛,每天或每周有一定的时间与孩子交谈,或在晚饭后的“小憩”,或在周末的“闲暇”,从孩子感兴趣的话题谈起,认真聆听孩子对一天或一周经历的讲述,而且不管孩子告诉你什么,你是否真有兴趣,都要“饶有兴趣”地听到底,让他觉得有种被尊重的感受,自然就会与父母主动沟通,使孩子少走弯路。

其次,要与孩子平等交谈。一般情况下,父母管教子女往往有两种心理状态:一是把子女看成私有财产,对子女具有绝对权威;二是将子女看成自我理想的再现,希望子女实现自己未实现的理想。因此,父母往往把自己的生活经验灌输给孩子,企图让孩子按父母的设想去生活。这样,家长就会一厢情愿地老生常谈、唠唠叨叨,引起孩子的反感,产生对立情绪。于是,父亲暴怒,母亲失望,孩子绝望。所以,建议家长要少讲多听,遇到问题冷静理智,表扬和批评时就事论事,做到不随意指责和草率评论。要用充满慈爱的话语,耐心地与孩子平等交谈,言谈中,认真听取孩子的意见,并做恰如其分的解释,使孩子“亲其父(母),信其道”。

再次,要给孩子充分的“个人空间”。孩子不希望父母完全控制他们的生活,只希望他们充当顾问或支持者的角色。过多的干涉,他们会有一种被监督的感觉,认为失去了自由,便会产生不满情绪,就会躲避家长并与家长产生隔阂。所以,要尊重孩子,给孩子充分的个人空间,放开手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去设计,去独立完成,真正实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最后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交流难免有争执,聪明的家长应学会冷处理:当你与孩子的争执进入僵局时,你说什么孩子也听不进去了,你可以把要说的话先写在纸上,等双方都安静下来再拿给孩子看,那些当初孩子不愿听或不愿做的事,此时可能对他们有所启发,对解决问题更有效。

除此之外,科学、准确的期望值也是家长与孩子沟通的重要因素。期望值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孩子成长和成才。期望值过高容易揠苗助长;期望值过低也会抑制孩子成才。那么如何调整呢?应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订出一个“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这样,便于家长和孩子的交流与沟通,也有利于孩子成才。

http://www.ramyzx.com/ReadNews.asp?NewsID=5576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