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家长学校心理健康讲座(七)

13年前 [06-28 19:44 周一]

家长学校健康讲座(七)

(七)溺爱,折断了孩子飞翔的翅膀

(一)溺爱种种

当今做父母的大都知道溺爱孩子有害,但却分不清什么是溺爱,更不了解自己家里有没有溺爱。溺爱,是一种失去理智、直接摧残儿童身心健康的爱。

特殊待遇: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处处特殊照顾,如吃“独食”,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做“独生”,爷爷奶奶可以不过生日,孩子过生日得买大蛋糕,送礼物……这样的孩子自感特殊,习惯于高人一等,必然变得自私,没有同情心,不会关心他人。

过分注意:一家人时刻关照他,陪伴他。过年过节,亲戚朋友来了往往嘻笑逗引没完,有时候大人坐一圈把他围在中心,一再欢迎孩子表演节目,掌声不断。家里人都要围着他转,并且一天到晚不得安宁,注意力极其分散,“人来疯”也特别严重,甚至客人来了闹得没法谈话。

轻易满足: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有的父母还给幼儿和小学生很多零花钱,孩子的满足就更轻易了。这种孩子必然养成不珍惜物品、讲究物质享受、浪费金钱和不体贴他人的坏性格,并且毫无忍耐和吃苦精神。

生活懒散:允许孩子饮食起居、玩耍学习没有规律,要怎样就怎样,睡懒觉,不吃饭,白天游游荡荡,晚上看电视到深夜等。这样的孩子长大后缺乏上进心、好奇心,做人得过且过,做事心猿意马,有始无终。

祈求央告:例如边哄边求孩子吃饭睡觉,答应给孩子讲3个故事才把饭吃完。孩子的心理是,你越央求他他越扭捏作态,不但不能明辨是非,培养不出责任心和落落大方的性格,而且教育的威信也丧失殆尽。

包办代替:由于家长的溺爱,三四岁的孩子还要喂饭,还不会穿衣,五六岁的孩子还不做任何家务事,不懂得劳动的愉快和帮助父母减轻负担的责任,这样包办下去,必然失去一个勤劳、善良、富有同情心的能干、上进的孩子。这决不是耸人听闻。

大惊小怪:本来“初生牛犊不怕虎”,孩子不怕水,不怕黑,不怕摔跤,不怕病痛。摔跤以后往往自己不声不响爬起来继续玩。后来为什么有的孩子胆小爱哭了呢?那往往是父母和祖父母造成的,孩子有病痛时表现惊慌失措,娇惯的最终结果是孩子不让父母离开一步。这些孩子就打下懦弱的烙印了。

剥夺独立:为了绝对安全,父母不让孩子走出家门,也不许他和别的小朋友玩。更有甚者,有的孩子成了“小尾巴”,时刻不能离开父母或老人一步,搂抱着睡,偎依着坐,驮在背上走;含在嘴里怕融化,吐出来怕飞走。这样的孩子会变得胆小无能,丧失自信。

害怕哭闹:由于从小迁就孩子,孩子在不顺心时以哭闹、睡地、不吃饭来要挟父母。溺爱的父母就只好哄骗,投降,依从,迁就。害怕孩子哭闹的父母是无能的父母;打骂爸妈的孩子会变成无情的逆子,在性格中播下了自私、无情、任性和缺乏自制力的种子。

当面袒护:有时爸爸管孩子,妈妈护着:“不要太严了,他还小呢。”有的父母教孩子,奶奶会站出来说话:“你们不能要求太急,他大了自然会好;你们小的时候,还远远没有他好呢!”这样的孩子当然是“教不了”啦!因为他全无是非观念,而且时时有“保护伞”和“避难所”,其后果不仅孩子性格扭曲,有时还会造成家庭不睦。

以上10种溺爱的形式是比较典型的实例,不是每个家庭全部都有的,但是一般家庭在各种溺爱中会占有几种,或各种都有轻度表现也是值得警惕的,我们要以科学的爱,来保护孩子的健康成长。

(二)溺爱:父母给孩子的最坏的礼物

每一位父母都是非常爱孩子的,但是,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爱孩子,这是连老母鸡都会做的事情”,难的是掌握爱的分寸。

我们注意到,现在一些家长不让孩子做任何家务事,有的每天给孩子整理书包、洗手绢、穿衣服等,即使做家庭作业,家长有的要么是替做,要么是陪读。

常听家长们解释:“孩子还小,替他做做没关系,长大一点就会好了。”是这样吗?据调查,一个孩子如果15岁以前没有培养起真正的劳动习惯,就有可能成为终生的“小懒汉”或“懒姑娘”。这样的孩子依赖性强,缺乏自信,这对孩子心理的不良影响往往是长期的。

许多家长把素质教育的任务单纯寄托在学校、教师身上,其实,中小学阶段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如意志、性格、情感等等,都离不开父母,离不开家庭教育。我国教育家蔡元培曾总结说,“幼儿受于家庭之教训,虽薄物细故,往往终其生而不忘”,“一生之事业,多决于婴孩”。这说明父母对孩子的家庭教育的确重要,也说明教育孩子要抓紧时机,别期望着孩子“长大一点就会好了”。老师们都有体会,改造一个人比塑造一个人常常要难得多。

社会上屡屡出现父母因溺爱孩子,最终尝受恶果的例子,像有一对教授夫妇,居然被疼爱的独生儿子杀害。这使家长们普遍不理解:为什么对孩子给予爱,孩子反而会变成这样?就好像辛辛苦苦种甜瓜,收获的反而是发涩的苦瓜。

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对父母权威的看法直接影响其未来对环境、对社会规范的看法。“恶果”通常是这样结出来的:孩子一次次试探、一次次成功地突破父母给设定的规范,比如说本来今天不买玩具,但孩子一闹就给买了,孩子便将父母的纵容看作软弱(至少潜意识这样认为),接着便期望所有的人都像父母那样满足其所有要求,——而这,在社会中又怎么可能呢?父母溺爱中长大的孩子,在社会生活中稍有挫折,就易产生强烈抵触行为,在外边别人不买孩子的账,孩子回家反过来把这种气加倍给予父母。

当然,溺爱不能完全归咎于父母。社会各界多感受到,我们过去几代人习以为常的不少价值观念,到了独生子女这一代,却均被猛烈的摇撼着。相当多的父母发自内心地认为,孩子即将面临着一个竞争更加激烈、生活环境国际化的社会,有关孩子自我控制的品格、个人能力的形成,家长无以为助,所能做到的,就是以全部的爱,支持孩子。——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这种“承包一切”的爱,除了表达父母的心意外,实在没有给孩子的成长带来有益的养料,一位西方教育学家的话值得家长们牢记:过多地迁就子女,对孩子溺爱,将是父母给孩子的一份最可怕礼物。

(三)家庭排行榜凸显“丑陋母亲现象”

不成功的母亲希望孩子超过自己

有不少妈妈在付出了很多之后并没有得到孩子应有的回报,甚至连最起码的理解都没有。儿童教育专家、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孙云晓老师说,以前的社会是“严父慈母型”的社会,现在的社会已经变成“严母慈父型”,“母亲正在成为社会和家庭所有矛盾的焦点”。不少母亲正在把自己的压力转移到孩子身上,不少家庭中母亲和孩子的关系出现了不和谐音。

孩子却不知道妈妈的苦心:“我的时间全被她占满了,我干什么都要得到她的同意,她没上过大学就非让我上大学,她做不好的事情为什么一定要我完成?”

成功的母亲担心孩子给自己丢脸

母爱博大、深厚,但也有疯狂的一面。有些母亲把自己的理想强加给了孩子,有些母亲则把孩子的成绩当成了自己的“脸面”。儿子很争气,在班里的成绩一直是数一数二的,尤其是奥数,在各种比赛中经常获奖。每当同楼的邻居在陆女士面前夸奖她儿子时,陆女士觉得是最幸福的时刻。然而,她儿子却没有这么强的幸福感。现在他们夫妇正试图用篮球与儿子沟通,但是,篮球已经唤不起儿子的热情了,至少在陆女士夫妇面前。“母爱博大、深厚,但也有疯狂的一面”,孙云晓老师说,当母爱发展到它的反面时,将对周围人造成伤害。

妈妈与孩子的零距离造成了与孩子心灵的远距离

除了在学业上严加管教外,母亲无微不至的关怀也在一定程度上伤害着母亲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据周女士介绍,现在很多妈妈已经成了孩子的专职陪护,白天接送孩子穿梭于学校和各种“班儿”之间,回到家里寸步不离地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生怕孩子受一点儿委屈。让妈妈们没想到的是,与孩子的这种“零距离”造成的是与孩子心灵的“远距离”。“那时,我每天写作业的时候,我妈就坐在房间的外面,一会儿进来倒点儿水,一会儿送个水果,一会儿来看看我是不是真的在看书,一会儿又嘱咐我别太累了,简直能把人烦死了”,已经高中毕业的小飞说。

母亲的焦虑期遭遇孩子的轻视期

妈妈用心良苦却成空,爸爸是孩子眼中的好人。女性除了在家庭中承担着更多的持家和教养孩子的压力外,随着整个社会生存压力的增大,他们还要与男性一样承担着职业的压力,因此,她们的焦虑程度也在明显地增大。

处于焦虑期的母亲做事往往会急躁,不讲究方式方法,如果再碰到处于轻视期的孩子,孩子与母亲的矛盾自然而然会产生,“但是,这种不友好是暂时的”,孙云晓说,随着孩子的成长,会逐渐理解妈妈的行为。专家指出,由于孩子在这个阶段还没有完全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他们本能地会对限制自己自由的行为表现出抵抗,因此他们多数不能正确判断母亲的行为对自己成长的帮助,相反,他们会更亲近对自己相对比较宽松的父亲。

(四)发生在家庭里的关怀强迫症

作为有独生子女的父母,过度关怀孩子的负面影响是应该引起家长认识和警惕的。

“关怀强迫症”既是指一个人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向别人提供人家不需要的关怀和帮助,从而使别人不能独自解决处理问题。而当他的细致关怀被人依赖时,他会自我满足于这份成就与价值,满足籍此获得的道德优越感,否则就会有较强烈的自责和痛苦。有些家长就是在向孩子提供过多关怀和帮助当中得以满足,却在客观上剥夺了孩子获得生活经验的条件和机会。

爱子之心人皆有之,为数众多的父母们把自己失落的理想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在他们还很小的时候就为其择定了人生目标,百般关爱、事无巨细地帮助孩子走成长道路中的每一步。不知不觉中,孩子失去的不仅是自由纯真的想像空间,生活中因父母替做得太多,自身缺乏锻炼而变得困难重重,心理压力沉重。家长过度关怀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还会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暴露出来惟我独尊、眼高手低、难耐委屈、性格反叛、自私任性等等问题。这种状况突出的表现在人的青春期阶段,但病因起于婴幼儿阶段。

在培养和关怀孩子的过程中,做家长的一定要有颗平常心,给孩子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生长环境。多些鼓励少些关怀,使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依天性发展,也只有孩子亲身经历风雨苦痛,才能体味出生活的点点甘甜。

因此,身为父母要牢牢谨记:不经风雨,怎见彩虹?吃一堑,长一智。失败乃成功之母。

 

外国人如何爱自己的孩子?

▲孩子跌一跤,让他自己爬起来,让他们觉得一个人成长的道路是曲折的,决不会一帆风顺。

▲在听到奏国歌歌曲时,把手按在心口,心中唱国歌的歌词。

▲带孩子到公园,到森林去,让他们喜欢绿色,让他们热爱生命。

▲让孩子懂得,为人做好事,要成为每一个人生活中的好习惯。

▲使孩子成为一个最热情,具有积极向上精神的人。

▲即使你的经济状况很好,也要鼓励孩子用自己的双手去劳动挣钱,让孩子自己支付部分学习费用,或支付保险费用。

▲鼓励孩子在16岁以后,在放假期间,找一个钟点工的工作,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教育孩子尊敬老人、军人、警察、消防队员、环卫工人、教师和医生。

▲让孩子学习音乐,学会听懂贝多芬、肖邦、莫扎特等一切可以引以自豪的好作品。

▲鼓励孩子上台演说、演唱、跳舞、朗诵。

▲教孩子几个健康有益的笑话、小幽默。

▲决不让孩子对任何人使用亵渎、肮脏的语言。

http://www.ramyzx.com/ReadNews.asp?NewsID=5534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