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父母效能培训手册》(四)

13年前 [06-26 10:52 周六]

《父母效能培训手册》(四)

第四章 积极倾听

序言

    儿子:“妈妈,对不起!”

  母亲:“发生什么事了,来!告诉妈妈。”

  儿子:“我不敢,因为你会生气。”

  母亲:“不会!妈妈保证不生气,快!好乖!跟妈妈说,发生什么事了﹖”

  儿子:“今天我和汉祥打架,被老师处罚扫一个礼拜厕所,老师还说要打电话告诉你。”

  母亲:“什么﹖你又和人家打架,你怎么那么不听话,开学才多久,已经跟多少人打过架﹖你是想气死妈妈才高兴,是不是﹖”

  儿子:“你不守信用,说好不生气的,还骂人。”

  母亲:“自己做错事还顶嘴。”

  儿子委曲地跑回房里,客厅里留下气急败坏的母亲。

  如果说

  亲子沟通不良是一道阻碍亲密情感的高墙,那么,就让我们学习一套有效的沟通技巧,好让这道墙消失吧!

沟通的迷惑

    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抱怨:孩子越大离他们越远,有话也不肯和他们说,更别想知道孩子的心理在想什么了。在一次带领EQ营的活动时,孩子在玩“情绪管理闯七关”的情境:多位小朋友抽中“心里有快乐的事,如何处理﹖”他们说,最想和好朋友分享。当“心里饱受委曲时,怎么办﹖”而“放在心里”居然是多数小朋友的共同心声。当辅导员再加以引导时,他们才勉为其难的说,找个人来说。然而这个人多半不是他们的父母,再细问下去,孩子竟用一种几近无奈的坦白说:“跟他们说也没有用。”

  这不禁让我们思考到,是否父母们在孩子刚打开话匣子的同时,就用我们老祖宗留给我们的金科玉律“小孩子有耳没嘴”来搪塞孩子想说的话。孩子一次又一次地被打断,内心想说的话被阻挡,时间久了,自然而然幼小的心灵将封闭与父母的心灵对话。

传统的父母角色

    通常,父母在与子女沟通时,虽然很想了解子女内心的感受,很想接纳孩子的情绪,但是,传统的角色常常造成亲子间沟通的障碍。

  因为,在我们的成长背景中,没有人教过我们如何正确地处理我们的情绪。因此,我们错误地认为失望与恐惧的心情是不应该的、是不好的。

  传统里对于情绪的处理共有两个法则。一是压抑,二是发泄。压抑所产生的自残现象时常可见。发泄则是将点的战争扩展到面的战争,其至对别人产生情绪性的攻击伤害。

  很不幸的,当孩子对我们表示出这种负向情绪时,父母们通常不知道该如何处理,于是在困惑中,我们就扮演了下列角色:

  (一)指挥者

  这类型的父母喜欢完全控制所有的事件,并且企图去扭转一切负向的情境。面对哭泣的孩子,会自然地警告孩子说:“不准哭,不准再哭了!再哭就……。”

  面对挫折、悲伤的孩子,这类型的父母常使用命令、指挥和威胁等工具,以保持其优势地位。最常见的例子是:

  ◎这是你对父母的态度吗?

  ◎我警告过你很多次了,不准玩游戏!

  ◎如果你再被老师批评,我就把你赶出去。

  ◎打电话不要那么久,不然我把电话停了。

  (二)说教者

  说教者是一个“应该主义者”,时常在与孩子的交谈中有意无意地留露出“你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最常见的例子是:

  ◎你都五年级了,应该懂事了。

  ◎你是大哥,不应该为了一点小事和弟弟争得面红耳赤。

  ◎你是哥哥,应该让着妹妹。

  ◎你不应该这样,这种行为是不对的。

  (三)万能者

  这种父母会表现出一付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态度,很喜欢替别人解决问题。喜欢向孩子炫耀他们丰富的人生经历,而采取的沟通方式通常是:说教、忠告、教训。他们的目的是要子女认为他们是如何地优越。例如:

  ◎看嘛!我说的没错吧!

  ◎用用你的大脑,好好地想一想吧!

  ◎想当年,我在你这个年纪就……。

  (四)审判者

  这些父母甚至不经审判就已宣告孩子有罪,其目的是想证明自己永远是对的,而错的永远是孩子。最常听的实例是:

  ◎成绩这么差,一定是你不用功。

  ◎不要再说了,照我说的去做就不会错。

  ◎一定是你先动手打人的。

  (五)批评者

  就像审判者、说教者、万能者一样,担任此种角色的父母最喜欢以苛刻的标准来挑剔子女的行为,并且用嘲笑、讽刺、诽谤和开玩笑的方式来压制孩子的欲望。例如:

  ◎你以为你长大了吗﹖翅膀硬了,想飞啊!

  ◎你以为你是谁啊?麦克杰克逊?

  ◎嗄!天啊!这是我儿子吗?

  (六)心理分析者

  如同一位心理学家般地发觉、分析、诊断孩子的种种问题,并且将问题的原因推在孩子身上。例如:

  ◎问题在于你对自己缺乏信心……。

  ◎你为什么会选择这种落后的方法呢?

  ◎我想你太在意别人的看法了。

  ◎我觉得你又在胡思乱想了。

  (七)安慰者

  这类型的父母会以轻松的方式处理孩子的情绪,以避免自己卷入其中,如轻拍孩子的背、草率地安抚等;而在困难重重时,却伪装成一切都没有问题,这就是父母对孩子忧虑、焦急情绪的回应。例如:

  ◎放心啦!不会有事的。

  ◎别担心,天塌下来有高个儿顶着。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何必这么在意呢?

  ◎这是上天给你的考验,加油吧!

  以上七种传统的父母角色,会在亲子互动中,反复地指出问题的来源都是孩子所造成的,如此不但无法疏解孩子的负向情绪,反而增加了孩子的压力。

  这样的方式非但不能为父母与孩子建立起开放式、鼓励性及建设性的正向沟通,反而扼杀孩子表达的勇气,更重要的是这种错误的沟通模式,严重地剥夺了孩子做决定的学习、以及为自己行为负责任的机会。

  那么亲子间良好的沟通方式是什么呢?最重要的只有两个字“倾听”。

  为人父母者要孩子听话之前,必需先学习怎样去听孩子说话。

倾听的艺术

    沟通的目的在于互相尊重。“互相尊重”指的是孩子与父母亲能够彼此真诚地表明想法和感受,而不必担心会被拒绝。也许父母不同意孩子的想法,但可以表达接纳他们的感受。

  但是,沟通的方式是什么?沟通的技巧在哪里﹖如何做才能达到良好的沟通?

  在一般人的观念里,认为沟通的元素主要是“说”,父母所呈现的态度是“我说,你听”。其实,“说”只是沟通中较不重要的一环,真正重要的沟通元素是“倾听”。

  (一)有净化作用的倾听

  孩子:妈妈,我讨厌上学,因为全班的同学都欺侮我。

  母亲:全班的同学都欺侮你?

  孩子:对啊!我跟小琪借橡皮擦,她都不肯借我。

  母亲:你觉得很没面子。

  孩子:晓珍和我赛跑输了,就说我偷跑。其实我根本没有偷跑。

  母亲:嗯,还有呢?

  孩子:老师叫我登记成绩,他们就说我是马屁精。

  母亲:喔……

  孩子:作文被老师贴在墙报上,国权就说我是抄来的。其实,我哪有抄。

  母亲:那怎么办?全班的小朋友都在欺侮你。

  孩子:其实……也没有啦……不是全班啦……

  母亲:有一半的同学在欺侮你。

  孩子:也没有那么多啦!

  母亲:至少有十个同学欺侮你吧!

  孩子:哪有?这次班上全数通过,我当选模范生呢!

  母亲:哦……

  孩子:其实就只那三个人啦!因为他们嫉妒我的功课比他们好!可是……也还好啦!上次他们还请我吃冰淇淋,有一次我脚痛,国权还帮我抬午餐呢!

  倾听是了解的开始,在心理学上,倾听更具有净化作用。当孩子遭遇挫折、困顿、失败和难过时,积极的倾听能够沉淀和过滤孩子复杂而奔腾的情绪。因此,开启良好的沟通之钥,从倾听开始。

  (二)反映倾听

  什么是反映倾听呢?父母若要使用反映倾听,须先了解人际沟通的过程。以孩子牙痛为例:

  孩子→牙痛

  孩子为了免除牙痛,他会变成发号机,给父母传达某些信息。所以孩子必须选择足以表明“我牙痛”的信号给对方,这种选择的过程称为“选码”。

  孩子:牙痛→选码

  假设孩子选择的信号是不断地大哭喊:“痛!好痛!”这个哭泣的信号就会传送到父母的耳朵里。

              信号
    孩子:牙痛→选码→痛!好痛!
              哭喊

  父母收到信号后,必须经过译码的过程:

           信号
  孩子:牙痛→选码→译码 母亲;他牙痛
            哭喊

  如果父母能正确地从孩子的表情和语言中正确地译出信号所代表的意思,就会知道孩子的哭泣是因为牙痛。万一父母认为孩子在瞎闹、在找碴,则完全误解孩子的意思,甚至因此教训孩子一番。如此,孩子与父母的沟通桥梁就会堵塞。

  以上所描述的情形就是造成亲子沟通不良的原因,往往“听者”误会了“说者”的意思,却没有察觉到早已造成误会了。

  为了避免“听者”在译码的过程中产生误解,则需要运用“反映倾听”来与孩子对话。例如:

  1.孩子:(放声大哭)哥哥抢我的玩具。

  母亲:你一定很生气,讨厌哥哥抢你的玩具。

  孩子:对啊!

  2.孩子:我们老师根本是个巫婆!

  母亲:你很讨厌你们老师。

  孩子:一点也没错,我恨死她了。

  3.孩子:妈妈我当选模范生了!

  母亲:你看起来很快乐啊!

  孩子:嗯……这是很难得的。

  以上的例子,父母能够正确地说出孩子内心的感受,孩子则以“所言不差”来回应母亲,以证实母亲解码成功。

  反映倾听,“听者”必须试着了解对方感受和想法,然后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向对方求证。必须注意的是:“听者”绝不可加入自己的意思、分析、劝告及任何价值判断。

  “听者”就像一面镜子,将孩子的感受和情绪反映出来,帮助孩子看清楚自己、了解自己。

父母如何运用反映倾听

    在运用反映倾听时,父母并不只是扮演一台录音机,重复孩子的叙述,而是整理孩子的叙述,并找出孩子隐藏的感受,然后真实地帮助孩子呈现他们想要表达的一切情感和需求。

  此时父母要注意的是:

  1.学习“停、看、听”

  通常情绪感受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父母要贴切地了解孩子的感受,并且适当地反映出来,就有赖于父母有效的倾听。要成为一个有效的倾听者需要“全神贯注”的功夫,包括看:眼神的接触及注视,与听:耳朵的接收及传递“我正在听”的反映信息,适时给予孩子一些反应。

  事实上,沟通并不仅是语言的交谈,有时候非语言的行为:脸部表情、眼神、手势、坐姿与音调等亦传递着沟通的信息,有些人认为这些非语言的行为所传递的信息可能比语言沟通更重要,更具真实性、可靠性和代表性。如果父母想要了解孩子内心的感受,光凭语言交谈的沟通并不容易达到了解的目的,父母必须增强对非语言的观察和倾听技巧:停、看、听。

  “停”:暂时停止进行中的工作,注视对方,提供孩子表达感受的时间和空间。

  “看”:仔细观察孩子沟通时非语言的行为表现。

  “听”:倾听孩子说什么。

  2.了解非语言的信息

  父母如果要成为一位有效的倾听者,必须对孩子沟通时的非语言行为所代表的意义有所了解。通常孩子会借着下列的行为表现传递着不同的感受:

  (1)脸部表情

  孩子的脸部表情会随着情绪和感受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常见有:

  ◎哭泣:可能表示孩子心理或身体受伤、害羞、失望、不高兴、挫折、生气等的情绪。

  ◎微笑:可能意谓高兴、愉快、紧张焦虑的掩饰、蔑视他人。

  ◎掷东西:一种生气、失望、不满、受挫情绪的发泄表现。

  ◎僵直不动:可能表示恐惧、害怕、怀疑或吓呆了。

  ◎摇头:否认、不同意。

  ◎点头:同意、承认、认同。

  ◎打呵欠:意谓无聊、没兴趣、想睡觉或精神不济的心情。

  ◎眼神集中:表示专注、有兴趣。

  ◎眼神逃避接触:表示焦虑不安、缺乏兴趣、害羞的感觉。

  (2)音调与速度

  ◎说话结巴:可能是紧张、害怕、悲哀情绪的表现。

  ◎不说话:可能意谓正在思考或悲伤、沮丧、郁闷、不高兴。

  ◎说话速度很快:可能意谓得意、高兴或紧张的情绪。

  ◎重声强调某些字:可能是谈话重点内容的强调。

  孩子非语言行为的表现方式有很多种,相同的感觉可以借着不同的非语言行为予以表达;当然一种行为亦可能代表各种不同的感受,具有不同意义。然而不可否认,每个人都拥有唯一独特的非语言行为表征,父母要了解孩子的感觉与情绪,改善个人倾听的技巧,重要的事情就是父母要学习注意观察与了解孩子非语言行为的意义。

  3.了解话中隐含的意义

  当父母倾听子女的谈话时,父母必须注意观察子女的非语言行为。当孩子与父母分享情绪感受时,父母要不时地与孩子眼神接触,但不是紧盯不放地注视,同时要避免打断孩子的说话,表现出注意、轻松、有兴趣了解的表情,并不时地用“是的”、“嗯”、“我了解”,偶而点点头来表示你对他说话内容的注意,鼓励孩子继续说下去。父母这些种种表现最能流露“我关心、我正在听”的信息。在沟通的过程中,父母倾听时千万不可以到处走动、边做事边听或背对着孩子,因为这些行为可能令孩子认为你不关心他,对他所说的一切没有兴趣。此外,父母要避免对孩子说:“好啦!我想我了解,我知道你的意思。”因为这句话常常会让孩子不想说了,而父母所谓了解也许并不完全正确,毕竟对别人的感觉我们并不能真正知道,只能猜测罢了。

  倾听最大的优点就是指出隐藏于交谈背后的感受,帮助孩子从较合理的角度来察觉自己的感受。

  以下的实例会让你更清楚整个积极倾听的架构:

  女儿:真希望偶尔也能像秀如那样生一场大病,长水痘也没关系。

  母亲:你很希望在家休息几天。

  女儿:嗯!生病可以不用上学,我却连喘口气的机会都没有。

  母亲:你觉得上学的压力很大。

  女儿:对!老师什么事都叫我做,为什么当班长就那么倒霉。

  母亲:不只是有点吧!有时候,你真的很厌恶走入那个班级里。

  女儿:一点也没错,我讨厌上台演讲!讨厌发号施令!讨厌当会议主席!也讨厌老师。

  母亲:你讨厌学校的一切。

  女儿:不是全部啦!我喜欢作文、喜欢美劳、也喜欢英文和语文;但是,我讨厌教导主任,每次班会就霸占着讲台不停地讲,听了都想吐。

  母亲:你一定很讨厌听这些废话。

  女儿:嗯!说什么德、智、体、美、劳,他以为现在还有这种圣人存在吗﹖

  母亲:你觉得当圣人是一种耻辱?

  女儿:嗯!我讨厌成为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你知道吗﹖同学都排挤我、孤立我,说我是老师的眼线;还有一位同学,每天下课前就咀咒我被车子撞死,我快要疯掉了……。

  以上的这段对话,母亲充分地运用反映式倾听,她极力地了解女儿的内在感受,对谈中不加入自己的想法和价值判断,进而澄清了女儿问题的症结,不是讨厌上学,而是成为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所背负的沉重负担。

  为什么要学习倾听?

  倾听能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解放,引导孩子说出内在感受后,就能找出问题的症结,孩子的负向情绪自然能够得到疏解,它最明显的好处在于:

  1.倾听可以帮助孩子克服惧怕的心理

  因为,父母借着倾听流露出对孩子的接纳与包容,孩子从父母的反应中,感受到父母的友善态度,而能够勇敢地说出内心的恐惧。

  2.倾听能增进父母与孩子间的亲蜜关系

  当你在谈话时,对方专注地倾听,了解你所说的一切,你必定会欣喜若狂。孩子也是一样,渴望有人了解他、包容他、接纳他。父母使用反映式倾听,他会更进一步地认识孩子、尊重孩子、更加关爱孩子,而孩子必然和父母产生更加亲蜜的互动。

  3.反映倾听能协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

  我们都知道,把问题说出来,比闷在心里好多了,也比较能够看清问题的真相。倾听具有让人说话的功效,也能促使孩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4.倾听能够促使孩子愿意听父母的看法和意见

  大家都曾有过这样的经验,如果对方愿意听听你的想法,你也会乐意听听他的意见。因此,如果有父母埋怨孩子不听话,那就表示,父母根本没有运用倾听去听孩子的心声。

  5.倾听让孩子愿意和父母说话

  许多父母用倾听和孩子讨论问题和烦恼时,他们发现孩子很会分析自己的问题并寻求解决之道。倾听表示父母信任孩子有解决困难的能力。

  反之,父母若是一味地给孩子提供建议、忠告、劝解,不但不能真正帮助孩子,反而很难培养孩子成为独立自主及有责任感的人。

  运用倾听所应具备的基本态度

  “倾听”并不是解决孩子所有困难或亲职教育的灵丹妙药,父母必需具备一些基本态度,才能将倾听的功效发挥得淋漓尽至。

  1.父母必须有“想听”孩子说话的心意,如果你很忙,如果你很烦,那么就等到你愿意听的时候吧!

  2.允许并真诚接纳孩子可以和你有不同的想法。

  3.你必须相信孩子有解决自己问题的能力。父母的信赖将是激发孩子潜能的催化剂。

  4.你必须知道情绪的感觉只是一时的,而非长久不变。人的感觉时时都会改变,恨能转为爱,失望也能被希望所取代。你毋须害怕孩子说些情绪性的语言。例如:我恨老师,我咀咒她快死掉。你要庆幸的是当孩子倒出这些屯积在内心的垃圾之后,他的心灵才能获得祥和宁静。

  5.你必须尊重孩子是个完全独立的个体。有位知名作家说过这样一句话:孩子是上帝借给我们的一把琴弦。试问,为人父母的我们,如何有能力永远霸占着这把琴弦﹖当你体会到孩子是个独立的个体,你会允许他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你只能“陪”孩子走过苦涩,却绝不能替他解决问题。

  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有效地帮助孩子。运用倾听时,必须配合上述五项基本态度。否则便会显得空洞、虚假、毫无诚意。

  倾听可能面临的危机

  1.不习惯

  很多父母说:重复孩子的话,那多不自然呀!倾听并不是要你像鹦鹉学舌般地把孩子的话照说一遍,而其真正的意义在于如何从交谈中,正确地解读孩子说话信息中所传递的情感。

  如果父母尚不能正确地掌握孩子的意思时,可以真诚地对孩子说:“我真的很想了解你,你愿意把刚才所说的再说一次吗﹖”“我不知道是否弄清楚你的意思,也许你可以再说得具体一些﹖”

  父母此时借着孩子的重复表达,来求证自己对孩子了解的正确程度,然后再给予回馈。

  2.不要强迫孩子做感受与情绪的分享

  倾听是一种开放式的交谈,也许对父母和孩子都是一种新奇的体验,可能需要花费许多时间才能建立坦诚开放的心胸。孩子也许可以与父母分享自己的情绪,也可能保持沉默,不说一句话;甚至离开或否认父母所说的一切。然而,不论孩子做出怎样的反应,父母都要尊重孩子的决定,并接纳孩子的反应,父母千万不要强迫孩子马上要说,父母在往后的日子中,仍然有很多机会表达自己帮助孩子的意愿。

  有些孩子也许从来没有与他人分享情绪的经验,所以孩子并不习惯与别人分享,当父母面对孩子沉默的反应,并不意谓父母倾听失败。大多数孩子如果拥有一次被接纳的感觉后,他就会乐于与别人分享。因此父母与孩子必须先建立一种相互尊重、接纳的关系,这样的关系可以鼓舞孩子与父母分享的勇气。

  3.正确地反映孩子的意思

  当父母企图了解孩子的意思时,过或不及的反映倾听,会丧失了原有的好意,造成伤害孩子的事实。因此父母必须尽量使用适当且正确的形容词来反映孩子的意思。基本上,父母稍微夸大的描述反映会比一针见血的了解更令孩子有安全感,因为父母一针见血的了解易形成孩子的误解,当父母表现较夸大其词的反映时,孩子会加以澄清,并能体会到父母企图了解他的用心。

  另外,有些孩子会传达一些不完全的信息,令父母感到迷惑,不知所以然。这时父母可以反映所接受的信息,并等待孩子进一步仔细的说明。当然父母也可以说:“你可以告诉我怎么回事吗﹖”借着发问让孩子呈现更多信息。

  至于孩子较强烈的情绪,在使用字词上也很重要。如果父母能正确且适当使用“非常”、“很”、“实在”的字眼,可以有助于传递“我了解你”的信息。也许父母可以很正确地反映出孩子的意思,但却因用词的不当,使孩子极力否认父母的反映。所以当父母反映孩子意思时,除了要正确外,在表达反映时更应注意措词,避免激发孩子的抗拒或防卫,而产生负面效果。

  4.避免问太多问题

  倾听时,在信息收集阶段,发问是必需的。如“然后呢?”、“你觉得如何?”、“你愿意告诉我吗?”,但是当拥有足够的信息时,父母不要继续发问,而应反映出你的了解与当时的想法,而且尽量使用“你似乎觉得……﹖”。

  5.多利用时间倾听

  改善亲子问彼此的关系是需要花费相当心力与时间,父母必须多留一些时间来倾听孩子的心声。如果孩子欲告诉父母一些事情,而父母正在忙,应婉转地向孩子说明,并与孩子约定确定的交谈时间。

  当然父母也可以借着逛街、打球、看电影的机会,与孩子进行分享,而其谈论的话题并不见得要局限于某个问题上打转,或许可以找些彼此共同感兴趣的事情而交换一些意见。因为反映倾听并不只是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而是包含了解对方交谈的真正意思,增进双方的了解。

  6.反映愉快的感觉

  亲子间倾听不仅是反映与接纳对方不愉快的感受,让孩子得到发泄和关怀,形成“我被了解”的感觉,而且对于孩子兴奋、愉快的情绪,父母也要予以适时反映,共同分享孩子的喜悦。

  7.不要过度倾听

  父母千万不要对孩子的一言一行全部加以反映,否则会使孩子感到害怕而不敢表达。特别是彼此还没有建立良好关系基础时,过度的倾听,常会使孩子产生退缩行为。事实上,过度的反映倾听对孩子而言,可能造成增强孩子不良行为目的的结果。所以父母只要真实地反映自己所获得的信息,千万不要太急于猜测或太敏感的反映,造成孩子产生突然被了解或赤裸裸被了解的恐惧。

  8.不要期望自己十全十美

  人生难免会做错事,父母不要期望自己是完美的倾听者,如果你真的想了解自己的孩子,但是却不能正确反映孩子所试图表达的感受,这样的情形是难免的。所以无论如何,父母不需要害怕错误的反映会造成对孩子的伤害,更不需要企求自己是完美的倾听者。

  当然,有些父母虽然做了反映,但是孩子仍然保持沉默。实际上沉默并不可怕,孩子的沉默也许是在思考父母所说的,整理个人的想法,或考虑如何表达;当然也可能是一种抗拒。所以面对沉默,父母只需等待和观察孩子的反应。如果沉默一直持续时,父母可以表示:“你似乎对我所说的很不以为然﹖”大胆地猜测孩子沉默的原因,并加以澄清孩子是否在抗拒。

  如果父母怀疑孩子的言行是为了获得你的注意、报复等偏差行为目的时,父母可以用肯定与婉转的口气告诉孩子你不能帮助他解决问题,并告诉孩子你相信他能自己找出解决之道,或是转移话题,这都是处理的方式。虽然孩子不喜欢你这样的反应,但最后孩子终究会了解你用心良苦,而愿意努力解决问题。

  有时候,亲子的沟通可能是一种父母与孩子间的心理游戏,彼此会设计许多陷阱故意引诱对方中计。基本上,父母要小心处理,不要故意与孩子进行心理游戏,因为这样的行为有时候会造成亲子间很严重的裂痕。倾听是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它并不是一种心理游戏,而是基于尊重、接纳的前提下,形成安全的沟通气氛,传递父母对孩子的关怀和爱护,形成一个开放的沟通气氛,以增进良好的亲子关系。

  重点提示

  *沟通与倾听

  1.沟通由倾听开始,且表示你听到孩子的感受和意思。

  2.正确的倾听包括眼睛的接触和姿势,明确的表示你在听。

  3.避免抱怨、批评、威胁、训诫、刺探和讥笑。

  4.以你对待最好朋友的方式对待你的孩子。

  5.互相尊重包括接受孩子的感受。

  6.“倾听”包括听孩子的感受和意思,并叙述一遍,使孩子感到被了解。提供孩子一面镜子,使他更清楚的看见自己。

  7.学习能明确叙述其他人的感受,并以一种开放式回应表示。

  8.避免使用忽视孩子感受的封闭式回应,避免转述我们未曾听过的或不懂的。

  9.让孩子学习拒绝在冲动之下强行解决问题。

  *促进沟通的语句

  1.你的感觉……

  2.你的意思是……

  3.请告诉我你的意思是……

  4.我想你的意思是……我的想法对吗?

  5……这是你想说的吗?

  6.这件事给你的感觉是……

  7.当我这么说的时候,你的感觉如何?

  8.请你帮助我了解你的意思,因为我有一点搞迷糊了。

  9.我是否做了什么事使你觉得生气?

  10.我应该怎么做才能使你对我的感觉有所不同?

  *封闭式回应与开放式回应的区别

 封闭式的回应

 开放式的回应

 听者不愿接受、不愿了解,否定了孩子表达自己感受的权利。  倾听者能接受孩子所感受的、所说的,表示他们承认孩子有表达自己感受的权利,显示听者了解对方的感受。

  *封闭式与开放式回应的实例对照

 孩子的话

 封闭式的回应

 开放式的回应

 我决不再和他下棋  你为什么不忘了这件事?他可能是无意的。  你真的生他气了
 我真的做不下去了  现在你不要这样说,你才刚开始  这件事对你似乎很困难
 你是世界上最差劲的母亲  不要那样对我说话  你对我很生气
 看我的新模型  做得很好……,但现在我没有空,请你先走开  你真的做得很高兴
 我不想理大华了  对朋友不可以这样  你怕大华会批评你?

   动脑筋

  一、情境问题:

  冷冷的早晨,母亲唤醒沉睡中的小芬,谁知小芬却对妈妈说:妈妈!我讨厌上学,今天不想上学,明天也不想上学,以后天天都不去上学了。

  国小二年级的小芬对学校的生活一向适应良好,为什么她会发出这样的信息呢?母亲猜想到,可能是昨晚功课没写完,所以在逃避上学。

  1.小芬的目的是什么?

  2.一般典型的传统父母会有什么反应?

  3.这种情境,使用”倾听”你会怎么说?

  二:对下列每一句话分别提出封闭式的回应和开放式的回应:

  1.我不喜欢你总是问我给谁打电话!

  2.老师常偏袒小英,不公平!

  3.我不想穿这件夹克,样子过时了!

  4.我没有准备好明天的考试,我明天不上学了!

  5.为什么总拿我和表哥比?我不喜欢!

  6.我不喜欢你批评我的明星偶像!

http://www.ramyzx.com/ReadNews.asp?NewsID=6978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