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给他需要的“爱”-亲子关系心理漫谈(VI)----青少年篇

14年前 [01-09 22:30 周六]

给他需要的“爱”-亲子关系心理漫谈(VI)----青少年篇

灵达

在西方心理兼精神病学家,威廉。格拉斯的著作《家长与青少年》里看到这样一段话,“在父母与青少年间,什麽时候父母放弃了想控制的欲望, 就是得到了真正的控制 When you stop controlling, you gain control)”。 这一论点怎麽听起来的都与东方古代道家学说里的“无为而治”不谋而合,不过道家学说在两千年以前就已经提出,看来威廉君有抄袭”之嫌, 不过也可能为“古为今用,中为洋用”。但威廉君由此而引申提出的“选择理论”倒有一些新意。愿与诸位分享。 

一般来说,人们对于自己满意的事和自己不满意的事的态度是绝然不同的。对于满意的事,我们常常想方设法扩大满意的范围,而对于不满意的事, 我们则希望能限制事态的扩展。威廉君指出, 当人们感到不舒服,不愉快的时候,下意识的第一反应是“做”些什麽以求改进。用在青少年的成长教育这个问题上,父母在对孩子的某些行为感到不满意时,一般都是马上想着如何 采取什麽措施使孩子的行为改变。威胁, 制裁,甚至收买贿诺,都是常用的手段, 目的还是限制。这时父母跟孩子的关系是“从上到下”的关系(to the child)而不是“平级”关系 (with the child) 我们常常“对”孩子说“不要做这、、、不要做那、、、”, 而不是“跟”孩子一起“做这、、、做那、、、”你会发现, 当你满意孩子的行为时,跟孩子的关系融洽时,你跟孩子相伴一起做些有益的事比较多;相反,当你用心在限制孩子的这那不满行为时, 你们一起做有意义的事的时光也就比较少。这些都是我们的父母们非常自然而然地处理家庭事务的方式,是一种习惯性思维和行为。 很明显, 对很多正在为青少年“逆反”行为伤脑筋的家长们,习惯性的思维和措施似乎不灵了,即便是小时候非常听话的“乖宝宝”。

远方的表嫂电话里就跟我诉苦,继子如何的“逆反”不听话,如何令她头痛。表侄,年已16,父母离异,父亲后又娶娇妻。表侄的父亲常年在外地工作,虽然为了表侄的学习,碾转周折,不惜重金,把他放到外地的一家口碑较好的学校上学,平时难得回来一次,表侄跟父母也是聚少离多。作为后母,表嫂可谓尽心尽意的,又是通情答理灵巧善言之人,所以表侄跟后母的关系总得来说也还处得还不错。可是近几月,因是暑假,表侄在家,常常因做功课与看电视的矛盾问题与后母发生争执,表侄不听从,争执中在甚至恶语相伤,丈夫又不在身边,表嫂苦不堪言,“气”的一度健康状况受到影响,感到自己都要看心理医生了。  

表侄的“逆反”可说是司空见怪”了,笔者现在的工作任内,最常见的病案就是这类因逆反而使家庭矛盾升级,有些甚至到了警察出面制止,法官判决治疗的地步。在中国是“清官难断家务事”, 而在美国这类家务事还真有人管。每每遇到这样的案子,总会感叹“光是有爱还是不够的”。父母这时总是希望我能出个什麽妙方,能治一治这个“逆反病”。而我通常也没有什麽灵丹妙药, 但我总是请求父母们静下心来,耐心容忍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这个“逆反”阶段,退一步静观事情的全貌,看看到底问题在哪,然后有地放矢的解决。   

威廉君对于青少年“逆反现象”的分析,认为往往跟父母习惯性的管教信念和行为不无关联,因此建议要“破除习惯, 反向思维”。 

他认为,所有的人们的行为都是我们的作出的某种选择的表现。父母有父母的选择权, 青少年有他们的选择权。父母会说,“我这样做,是他逼得”;He drives me crazy He made me do so”。其实没有人逼你,是你自己根据习惯思维做出的选择。然而,很明显,你的选择并没有达成让你满意高兴的结果,是最令你伤心的。因为,人是永远不可能在向对方显示你是正确的而他是错误的时候,来达到与其建立良好的关系的目的的。你越觉得你正确,他就越认为你是错误的,不愿跳入你的圈套。相反,为了使对方感到你的正确性,适当的令他感到你有诚心听取他的意见,你也不一定完全正确,有很多的松动的余地,那麽你们就比较容易配合起来一起解决问题。

青少年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阶段,由小时候的完全的凭下意识对外界的进行应对,到看到“外面的世界真精彩”而开始有意识的追求。这时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还没有完全成熟,与社会的更多的接触机会又带来各种可能性;急于长大的心理,往往超越其应对能力,不完全的大脑神经系统的发育,使他们还不能具备全面的判断分辨综合思维能力。这样的特殊阶段,是成熟的的黄金阶段,也是“多事之秋”。父母们对孩子的这个特殊阶段的反应,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理解,有更多的宽容之心。不要一有不如意的事发生,就乱了阵脚,急于处理,往往“饥不择食”,反倒坏了关系。其实,很多所谓的“问题”, 在一二十年后早已被青少年自己遗忘了或不成为问题,因为那只是一些阶段性的成长试验品,比如孩子喜欢收集一些“名人”卡,过不了多久,他的兴趣自动就移到了其他方面。即使是一些应当马上 处理的问题,看到问题 背后的“声音”是关键,也就是,你需要通过你跟青少年孩子的良好关系来探听他真正的意图的需要,以满足它的真正需要,才能解决问题。 

这就落实到一个良好的亲子关系上了。心理学认为,任何时候,在两个不同等级的人之间建立一个成功的良好关系的秘诀是,较高地位的人或强势者能对较低单位的人或弱势者,表示尊重和认可。这可以说是关系学里黄金定律。用在与青少年相处的亲子关系中,不难发现,你经常遵循常规习惯程序所做出的反应,也就是对孩子的“严加管教”是违背这一定律的。所以威廉君提出,“当你放弃想控制的欲望时,你就真正得到了控制权”。这并不是说你对孩子不闻不问。而是要在跳出习惯思维和行为的同时,学习新的与您的孩子相处的方法,以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为目的,其他的问题就比较容易解决了。

威廉君指出了7 种常常破坏人与人关系的行为习惯: 批评指责抱怨唠叨威胁严惩讨好贿赂讨价还价。这7 种恶习的危害到处可见。在婚姻中,在朋友交往中,在同事相处中。而最具破坏力的是“批评”,第二是“抱怨”。这里的每一项都足以破坏一个良好的关系。然而建立良好的关系,还远不只抛弃这7种“坏习惯”, 而是包括同时建立7种“好习惯”:关心信任倾听支持商讨帮助鼓励。而这7 种好习惯不能等到出事以后才来应用,而是自始至终的与人相处之道,与青少年期的 孩子之间也不例外。

回顾我们的生活,不难发现,容易高兴容易满意的人往往是哪些并不认为自己知道所有的答案而想控制别人的人,这些人更能注重自己情绪行为的调控。而生活在烦恼重重中的人往往是那些总想控制别人而又事与愿违的人。所以,获得成功的亲子关系,自我调控是关键。而自我调控的前提则是“知己知彼”。

心理学里关于人的基本需求的理论很多,威廉君的“选择理论”认为,人有5最基本的需求,满足这些需求是人们的行为终极目的。大人孩子都一样。这5 种需求是:生存,爱和归宿感,权力,自由和娱乐兴趣。人的每一个选择和决定往往是为了满足一项和多项基本需求。 能否满足这些基本需要则构成了我们高兴和痛苦的根源。在“青少年的逆反”现象中,最突出的是父母的权利欲与孩子的权力欲和争取自由的愿望的冲突,进而孩子感到,在父母的7 大“恶习”,也就是批评指责抱怨唠叨威胁严惩讨好贿赂讨价还价支配下,孩子的“爱和归属感,自由和娱乐兴趣”等基本需求则受到威胁,难怪孩子要“竭力反抗”,因为这是孩子为了“生存”需要而做出的“选择”。

所以,父母要想达到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的目的,就必须做出不同的选择,启用“7大好习惯” ,也就是,关心信任倾听支持商讨帮助鼓励,以满足孩子的基本需求。最重要的是放弃一些“父母大权”,放下身段,与孩子交心,感同身受他们的成长困惑,尊重他们的某些需求,允许他们犯错误走弯路,才能成为孩子的好朋友。而我们都有这个体验,在我们 对待好朋友时,我们是很少应用那“7大坏习惯”,而 更多地应用的是那“7 大好习惯”,因为我们知道,但凡我们过多应用任何一项“7大坏习惯”中的一项,我们就可能面临失去好朋友 的危险。而好朋友通常是最好的合作者。良好的亲子关系维护同样如此。

新近读到的一篇佳作,题为《“ 善意” 只有在被接受的时刻才存在》。文中提到,无论多好的“善意”,如果没被接受,或不被需要,这种“善意”可能成为“恶意”,成为自己的烦恼,对别人的骚扰。“好心当作驴肝肺”是我们常听到的抱怨。

“爱”可为“善意”的极品,而世界上被公认最无私的“爱”应当是父母对子女的“爱”。当你被孩子的“逆反病”搞的焦头烂额之时,也正是提醒当父母的看看是不是自己的基本需求与孩子的基本需求发生了矛盾,尤其,是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权利欲”,而使孩子感受不到他需要的能满足他的基本需求的“爱”的存在, 那麽你的“好心”当然不被领情,你的所谓的“爱”也就不存在了。逆反的孩子其实正在向我们的父母发出互呼救的信号!

做孩子的好朋友,给他需要的“爱”。想想,你是不是孩子的好朋友?

来源:http://www.feelgreat365.com/Mental_Health_Column/parenting/p7.htm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