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家长在教育和引导孩子方面需要关注的几个环节

14年前 [12-25 18:25 周五]

家长在教育和引导孩子方面需要关注的几个环节

    我在平时的家庭教育咨询和指导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家长谈孩子的教育和引导方面的问题。在倾听家长谈及问题的过程中我就会思考:为什么家长总是在问题发生时再去采取措施?为什么在教育和引导的过程中只会见招拆招而不能把思维拓展一下?为什么事前预防教育不能做到位?遇到孩子重新性犯的错误或者问题时如果家长没有应对办法怎么办?等等。

    面对很多家长在教育和引导方面方法不得当,手段缺失现象,我想今天重点谈谈几个需要关注的环节:

    环节一:家长要学会观察和发现问题。做为家长我们每天和孩子朝夕相处,可以说亲眼目睹着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我们仅满足于保障孩子的物质生活,或者说学习,必然会把关注的目光放错了位置。

    例子:某家长提出一个问题:我的孩子经常在课间休息时迟迟进入教室,结果因为这个老师会批评孩子。有时孩子会上课故意捣乱,不能注意听讲。老师还经常找家长,并当着家长的面批评孩子这不好那不行。家长很困惑,他认为自己平时并没有少教育孩子,可是教育为什么不起任何作用呢?

    听了家长的倾诉,我对孩子的时间管理意识养成养成,母亲教育和父亲教育的方法,老师的教育方法,以及孩子的上进心和自尊心等方面做了了解,发现孩子的问题并不是老师和家长所想像的那样。孩子还是一个有上进心的孩子,也有自尊心,但是问题的积累恰在家长和老师平时对孩子的表现一事一批评,重复性教育而没有给孩子以肯定和鼓励,这样的教育只会强化孩子对问题的关注,甚至会让孩子自我心理暗示:我不是好孩子,我不是好学生,我做不好自己的事,反正我就这样了,你们爱咋批评就咋批评吧。结果时间长了,孩子面对老师和家长时任你怎样教育,他都从心里产生下意识的抵触情绪,你说你的,我照做我的。

    所以,平时做为家长必须要做细心的观察者,认真审视孩子,不要一有问题就急着非要马上解决,面对同一类型的问题,如果家长每次都去教育,每次都去用同样的手段和方法解决,一旦一次性解决不了,以后再去解决,孩子就会麻木了,家长一张嘴,孩子就会马上想到:我妈妈,我爸爸又来老一套了。结果这种下意识的心理防护会让家长的教育和引导失去作用。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一定要允许孩子犯错误,然后积累问题,找到证据,找到应对之策,通过阶段性的教育和引导,先肯定孩子的努力和积极的一面,让孩子突破心理防护,家长的话就会容易被接受并愿意去做改变。

    可以说,观察和了解孩子是发现问题的关键,如果家长仅拿过去对孩子的印象去评价孩子,自然会给孩子贴上一个问题孩子标签,这样的标签会掩盖看孩子的正确目光。观察孩子需要从生活的细节入手,尽量少说,多用微笑着的目光打量着孩子,正所谓“旁观者清”,当一名旁观者,有何不可呢?相信这样家长更容易看清楚孩子的身上的问题。

    环节二:家长要允许孩子成为诉说者。经常会看到一些家长在孩子犯有错时,马上就训斥和批评孩子,这是非常错误的教育和引导方式。这样做会直接阻断孩子的心理倾诉感。良好的亲子沟通关系是建立在沟通的基础之上的,孩子只有信任家长才会和家长倾诉和交流。如果家长动不动就批评孩子这错那不好的话,孩子慢慢就会关闭交流的大门,有什么话也不会和家长说。如果孩子养成被动式的接纳教育和引导,家长更多的时候找不到孩子当时为什么会有那样的表现?其目的是什么?出发点什么?心里想的是什么?等等具体的原因。

    例子:我前几天偶遇到儿子在幼儿园时的一个同学家长,进入小学后,那个孩子进入别的小学。由于是熟人,这个孩子的妈妈和我说起了女儿的种种表现。说了一大堆,没有一件事是正面的评价,这时我再看孩子,白眼珠翻着妈妈,不屑的样子,偶尔还插嘴反驳妈妈的话。这才仅仅过去半年的时间,我所认识的那个聪明活泼乖巧的小姑娘竟然找不到一点影子。从孩子妈妈的倾诉中我得知,孩子成绩一直不理想,每次写作业,她都要盯着喊着骂着,甚至有时气急了打孩子。孩子那些学习的毛病不仅没得到改善,相反却越来越多了,她现在一看到孩子就来气。

    从家长的倾诉中不难看出,这位家长就完全属于阻断式的教育和引导模式,即不允许孩子反驳,必须要按她的想法去做,否则就是非打即骂。这样时间久了,孩子肯定会对家长的信任荡然无存。在亲子关系中,如果孩子失去对家长的信任,家长的教育和引导基本上就处于阻断状态,既然家长有心也无力去解决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带着好奇和发现的目光关注周围的一切。不管在幼儿园也好,还是在小学,中学也罢,孩子每天都会经历一些人和事,以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求。孩子看到和想到的事,一般来说,都会愿意和家长倾诉与交流的,如果家长能清楚这个现实,就必须要学会关注孩子的话,通过孩子说的话去仔细揣摩和观察孩子。可以说,孩子所说的话中会经常透露一些有价值的信息,这些信息非常有利于我们掌握孩子的心理动机,思考的方式,以及对事情的判断等。

    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做为家长必须要学会倾听孩子说,通过对孩子的情绪关注,及时去理解孩子,包容孩子,既便孩子做错了事,也要肯定孩子的努力,然后再引导的过程中让孩子主动把事情的经过说出来。当然,孩子在说的过程中,可能会在描述性语言中缺乏客观性,家长需要理性面对,通过平时对孩子的观察和了解,对孩子的话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如果缺乏评价的信息,可以从老师,从孩子的同学那里再多一些了解,然后去引导孩子。

    环节三:家长引导孩子明确是非判断。我咨询的汇总中,我发现很多家长缺乏这个环节的应用。处于成长中的孩子,往往缺乏对事情的判断力,哪些事是对的,哪些事是错的,哪些事应该这样做,哪些事应该那样做。如果家长缺乏明确判断是非的能力,其引导的结果肯定是缺乏理性的,有时会带有片面性,甚至是走极端。

    例子:有一个家长,得知孩子被人欺负后,马上就反问孩子:“既然他打你,你就狠劲还击就行了,这年头谁怕谁?打不过就跑,打得过就打。”听听这样话,对孩子来说,教育和引导意义有多大?我们做为家长仅一个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就了事了吗?孩子以后再遇到类似的问题,会不会用以牙还牙来面对呢?如果家长一味地支持孩子的话,会不会纵容孩子养成小霸王作风?会不会意外失手对别人造成伤害?

    例子:有一位家长,经常在孩子面前谈车比谁家的高档,自己家的房子比谁家的大。有时家长还对于没车的家长不屑。言谈中总爱突出自己比别人有多牛,多了不起。结果后来家长发现,孩子也慢慢养成了这种片面看事情的做法,言语中处处充满着自负。与同学的相处中常常处于孤立地位。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对问题的看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特别是在是非方面影响更为重要。如果家长看问题是片面的,偏激的,孩子肯定不会全面看问题。而如果家长能低调做人,积极做事,以乐观平和的心态去教育和引导孩子,自然就会积极的形像展现在孩子的面前。所以,请家长不要忽略了平时在价值观方面的修养,切莫胡言乱语不对自己的言行负责。

    现代社会是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可以说,绝大部分家长在心态缺乏一种公正性,如果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去给孩子灌输追求物质而忽略精神和道德情操上的美时,时间久了就会让孩子把丑当做美来对待,这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非常可怕的事,很多问题孩子基本上都是受家长错误的价值观影响,为幼小的心灵上埋下变质的种子。试想,一颗霉烂变质的种子能长出健康茁壮的秧苗吗?

    为了能带给孩子一个明确的是非概念,需要家长做一个正直,无私,善良和亲和的人,绝不能成为心胸狭窄,标榜自我的人,如果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不谦虚做人,缺乏积极进取的话,孩子会慢慢养成很多不良的心态,甚至是消极做人的现象。只有家长明确是非,才能引导孩子正确认识事物,何为正确的,何为错误的,通过情景教育,让孩子真正明白怎样做才是一个好孩子,一个出色的孩子。

    环节四:家长要善于帮助孩子分析问题。可以说,前三个环节都是基础性工作,都是家长应该在个人修养方面加以足够重视之处,只有家长坚持做好了,才能可能为教育和引导孩子打下良好的基础。当孩子遇到问题时,再去引导孩子,帮助孩子正确分析时,才能被孩子乐于接受。

    例子:有一个孩子在一次考试中成绩很不理想,回到家里后,孩子拿出试卷给爸爸看,爸爸并没有批评孩子,而是很冷静地告诉孩子:“宝贝,这次成绩不理想,爸爸不怪你,因为你平时很努力,表现的也很不错了。通过试卷分析,爸爸发现你在细节上粗心大意,如果你上课能专心听讲,课后能像对待考试一样对待作业的话,你肯定会把这些粗心大意的问题解决,不信吗?从现在开始,我们来试试,让爸爸和妈妈来做考官,监督你,帮助你改正学习中的小毛病如何?”再看孩子听到爸爸没有责备自己考的不好的成绩,相反还肯定了自己的努力,并且指出了问题所在,反而心情非常开心。通过一段时间的问题纠正,孩子很快把问题解决掉了。

    上面这个例子中的家长就属于比较理性的家长,他没有只片面关注孩子的一次考试成绩,相反以理解和包容的心态去面对孩子。先肯定了孩子的努力,表扬了孩子平时的表现,通过方法的合理给予,让孩子认识到了问题所在,这对下一步解决孩子学习中存的问题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帮助孩子分析问题,需要家长掌握好节奏,既要考虑到孩子的情绪变化,还要运用合理的语言,做到既要缓解孩子因犯错误而惴惴不安的心情,还要让孩子有一种被激励的感受。因为对于孩子来讲,有时并不知道自己错在哪,也不知道如何去改变目前这种困境。如果家长能用合理的教育和引导方式让孩子知道错在哪,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必要时给孩子以示范示的引导,就很容易让孩子从错误中走出来。

    当然,在分析问题这个环节中,需要孩子的父亲和母亲做好前期的沟通,两个人的智慧肯定要胜过一个人,两个人去商量着分析孩子身上的问题,考虑问题肯定会更全面,更利于思路上的拓展。部分夫妻在家庭教育上存在分歧时,自然就无法冷静地协商和探讨孩子问题产生的原因,也无法去共同努力帮助孩子分析和解决问题了。在这方面,需要参与教育的一方,想办法去动员另一方尽可能去分析孩子的问题。而不是有了问题想到推诿扯皮,那样的话根本不利于问题的解决,相反会让孩子的问题因为夫妻观点不一致,或者父亲教育,母亲教育的缺失,让孩子的教育处于不健全状态。

    环节五:家长要给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家长能够帮助孩子分析出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且被孩子所接受,并有改正的意愿时,接下来要做的事,就是给孩子一些纠正错误的方法。解决问题时,家长要拓展思路,尽可能给孩子多种方法供孩子选择,而孩子一旦选择了,肯定会愿意去做。在咨询指导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家长只满足于给孩子一种方法,如果孩子一旦拒绝接受,家长便无计可施了。

    例子:有一个在上幼儿园大班的孩子,最近在学课外英语时外教老师换了,孩子本来非常喜欢原来的外教老师,学习兴趣也很浓,可是自从换了新老师后,孩子学英语的兴趣一下子就降低了,家长每次送孩子去学习班时孩子都情绪非常不好,有时还会在上课的过程中喊肚子痛,甚至后来干脆哭哭啼啼拒绝去上课。家长很生气,有时气急了想痛打孩子一顿。

    面对这种情况,我给家长建议:孩子非常留恋她原来的外教老师,甚至已经有了感情,现在外教走了,孩子在感情上很难接受。对于新外教,孩子会从肤色,从情感上有一个接受的过程,做为家长必须要正视这点。孩子喊肚子痛这是一种心理反射到生理反射的过程,你不能随便下一个定义说孩子要放弃学习英语,必须要从两方面着手去引导孩子。

    方法一,可以告诉孩子:“原来的外教老师因为有急事离开了,临走时特别叮嘱新外教老师一定要关注你,并且新外教老师也非常喜欢你,只是老师没有特别的表露出来,新外教老师还说要和你做好朋友呢。你愿意接受原来外教老师的好朋友吗?你愿意和新外教老师做好朋友吗?如果你想让这位老师喜欢你,你必须要接近老师啊,告诉老师你喜欢他,接受他,这样老师才会告诉你,他喜欢你的。”家长用善意的谎言去营造孩子被老师接纳氛围,会对孩子重新认识老师起到一个推动作用。

    方法二,可以告诉孩子:“你现在身体不舒服,妈妈建议你暂时先停下来学习,我们把心情放松一下,待你在家里玩儿的非常开心时,我们再考虑去学习如何?”家长给孩子一个心理缓冲期,让孩子知道妈妈非常理解她,而不是强迫她去学习。让孩子从心理上得到放松之后,再去适时引导孩子,激发孩子的兴趣,同时引导孩子怀念英语课堂上那种美好的印象,这样一来,孩子就会慢慢走出不快的情绪。

    方法三,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现在孩子已经在幼儿园大班,明年将会上一年级,这时需要在幼小衔接方面着手做文章了。通过注意力的转移,会让孩子暂时放下对眼前不快事情的回想,同样有利于孩子心情的转变。

    上面这个例子,就是运用多角度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家长理性的话,冷静下来,不用杞人忧天的方法去假设,比如说一旦孩子养成拒绝学习的习惯怎么办?对于孩子来讲,家长要清楚目前这个阶段,是培养孩子良好兴趣和习惯的阶段,如果家长过度强调学习本身,就会让孩子在情绪不快的情况去被动接受学习,孩子有了强迫感,学习的快乐感便消失了。如果这种情绪一直被强化下去,带着问题进入小学,肯定会为下一步的课堂学习埋下隐患。

    可以说,解决孩子身上存的问题,更多地取决于家长的心态。如果家长想急于求成,或者急功近利的话,那肯定会不利于孩子在问题上的解决,带着不良心态,或者焦虑的情绪,很难给出孩子合理的解决办法。

    所以,做为家长无论孩子暂时出现什么问题,都要冷静,再冷静。不要马上希望问题得到解决,而是要通过几个环节的周全考虑,给孩子几种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然后去引导孩子去做就可以了。

    环节六:家长要拓展孩子思考问题的范围。家长可能在读我近期的亲子文章时,都有一个深刻的体会,那就是我每次在教育和引导孩子的末端都要拓展引导孩子,让孩子把目光放的更远一些。因为大家都清楚,孩子有时在面对问题时,可能只会关注事情本身,缺乏一种看问题的拓展性,这时做为家长我们必须要及时引导孩子,让孩子清楚这件事本身并不是什么大事,如果能在爸爸或者妈妈的帮助下改正,就不会积小成大养成恶习。相信每个孩子都愿意让别人喜欢自己的好,而不愿意接受自己不好的一面。

    比如我在《透过一块橡皮一根铅笔看孩子道德品质教育》一文中,在后面的引导就属于此类型。

    ……我继续引导:“儿子,这件事虽然看来是一件小事,但是你知道吗?如果一个人不从小就养成诚实的好品质,今天拿别人一件小东西,明天又拿别人的一件小东西,时间久了就会养成一种坏习惯——总看别人的东西好,总想据为已有,那就会慢慢养成偷窃的坏习惯。”

    儿子:“爸爸,我知道了,我不会这样做的,别人的东西再好,我也不会随便去拿的。”

    我说:“你这样想,爸爸和妈妈都会为你自豪的,因为是你是一个诚实的好孩子,知道诚实守信做人的道理。”

    儿子:“那肯定是啦,别人的东西再好,那是别人的。拿别人的东西是坏习惯。”

    我说:“你还记得我们有一天看电视吗?在那个电视剧里的那些监狱服刑人员,他们都被关在铁门铁窗里。他们都是从小不诚实做人,从小偷小摸开始,逐渐养成更多的不好习惯,开始是拿,后来就逐渐演变成小偷,变成盗窃者,抢劫者,吸毒者等等,那可是违法行为啊,他们终究有一天受到了法律的惩罚,失去了人身自由,在那个高墙和铁门铁窗里受到法律的严厉惩罚,成为犯罪份子了。”

    儿子:“爸爸,我可不想成为那样的人,关在那里面多可怕啊。”

    我说:“是啊,人最可怕的是失去自由,没有了自由,什么事都做不成了,什么梦都实现不了了。所以,我们必须要从小养成诚实,遵纪,守法的良好道德品质,坚决不能随便把这些看似小事的事不当回事。做人,咱就做堂堂正正的人,做一个诚实守法的人,明白吗?”

    儿了:“爸爸,我知道了,我会按你说的去做,做一个诚实的好孩子。”

    上面这段话,相信各位家长都非常清楚我的本意了。通过给孩子以拓展思考的教育和引导,会让孩子明白做人诚实是一种美德。如果能让孩子透过一件小事去得到启示教育,或者警示教育,那么对孩子来说既达到了明辨是非,又能在诚实做人方面得到培养,这不是一举两得吗?

 

    上面六个环节是我就咨询指导进行的总结,希望能对家长们有所启迪。当然,方法有很多,每个人思考问题的角度又会有所不同,请家长朋友要进一步做好思考和分析,看看你是否还有更多更好的办法。你只需清楚,我起到仅是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就可以了,切莫去生搬硬套。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3b8e710100gv6n.html~type=v5_one&label=rela_articletagpub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