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父母的美德教育,为何培养出暴力少年?(转)

14年前 [12-25 14:21 周五]

父母的美德教育,为何培养出暴力少年?

第一节课:实话实说

主讲人:王女士

求您快我救救我的儿子吧!他又在学校惹事了,学校要开除他了。王女士一坐下来就流着泪急切地说。

我儿子叫张杰(化名),今年十四岁,上初二。从小到大,他都是一个懂事的孩子,热情善良,愿意帮助别人,从不惹事。我和他的爸爸也都是老实人,从小我们就教育他要做一个善良诚实的人,对别人要宽容热情,也经常给他讲孔融让梨那类的故事。如果我们和别人发生了冲突和不愉快的事,一定要先想想是不是自己做得不好。

我儿子小时候就比其他的孩子长得高大,我怕他欺负别的孩子,所以经常告诉他要忍让,我们的孩子也很听话,别的孩子欺负他也不还手,宁可自己受罪。上幼儿园大班的时候,我给他买了一个他非常喜欢的电动玩具车,他刚玩了一小会儿,就被几个小朋友借去玩了,等还到他手里时已经烂了。他气得大叫,但还是控制自己没有为难小伙伴们,他想要他们赔,我说算了,他们也不是故意的,儿子也同意了,我希望他长大能成为一个好人。

没想到,自从上了初二以后,他就像变了一个人,好像是一夜之间,我的听话懂事老实的乖儿子,就变成了人见人怕的混世魔王。先是打了同桌同学,他说那个同学给起外号,嘲笑他。后来又打了班长,说班长不公平。

老师一次次把我叫到学校,问我是怎么管教孩子的,我的脸上一阵红一阵白的,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我冤枉啊……

我和他爸爸磨破了嘴皮子,给他讲道理,刚开始还能听几句,现在我们连说都不敢说了,一说就急,有一次,他爸爸说得重了一点,差点和他爸爸动手。

前两天,老师又把我叫到了学校,告诉我说他最近经常逃课,跟学校里那些好打好闹的人混在了一起,还发现他抽烟喝酒,在学校办的网站上攻击学校,辱骂老师……。

陆老师,你说我的孩子到底怎么了?我该怎么办啊?

 

第二节课:实案分析

 

张杰的父母纯朴忠厚,他们希望自己的儿子也能诚实善良,乐于助人,所以,从张杰懂事起就把这些美好的传统美德输灌给了儿子,左邻右舍和亲朋好友都羡慕他们有一个听话、孝顺和大度的好儿子,张杰德的父母,也因此而感到踏实和自豪。

儿子的变化和做法无疑于晴天霹雳,他们很难接受这个事实,他们不明白这是为什么?难道对孩子的传统的美德教育错了吗?是啊,这的确是一个难以让人接受的事实,他们种下了善的种子,却长出了恶的果实。

善良的人们都知道,善的种子是不可能长出恶的果实,一定是善的愿望被恶的假象蒙蔽了。

1、只注重美德教育,忽视社会化发展

人的存在大体上有两种形态,一是种道德形态,一是种社会形态。假如人的社会形态是僵化和不完整的,就会对他的道德感和道德观带来冲击,这种情况下,一个人的道德形态和社会形态就是矛盾的。也就是说,假如一个人不会与人沟通,保护自己,处理好人际关系,他就会受到嘲讽、轻视、攻击,四处碰壁,很难被社会群体所接受。此时就会对传统的道德观产生怀疑和排斥。

目前很多家庭的亲子教育都比较简单化,除了对孩子进行传统的美德教育外,就只注重孩子的名次和分数,忽视了孩子的社会化教育,孩子和社会之间处在一种隔离状态。社会是由人组成的,每个人都不能离开他人而活着。尤其是在初中阶段,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心身的逐渐成熟,孩子情感的关注点渐渐从家庭转向学校、集体、社会。此时,在孩子的眼里同学关系,师生关系,朋友(包括异性)的关系比亲子关系更重要。如何获得他人的认同接纳和重视,是孩子们最为关切的。

张杰就是典型人际交往失败的例子。

善良的父母只灌输给他高尚的道德观,却没有把自己的人生经验和社会经验以及与人交往的技巧传授给他。

中学生在发展自我的同时,他的社会意思也在增强,不再像小学生时道德意识在主导地位,也就是说他们在与别人相处时,更在乎相处的方式,不再那么单纯幼稚,在别人不需要帮助的时候帮助别人,就不是乐于助人,而是令人讨厌。就像火是用来取暖的,但火势过大,也会烧到取火的人。

张杰不明白这些,他的社会形态还处在小学阶段,所以显得幼稚可笑。但他害怕冷落,害怕不被同学们接受,他渴望同学们的友谊、支持和认可。所以,他总是毫无怨言的帮助同学,即使有人嘲笑他、捉弄他、欺辱它他也不在意.他常常这样安慰自己:“都是同学,大家关系都不错,他们也不是故意的。”他的这些做法和表现让同学们感觉到他很“面”,没心没肺,没自尊,所以同学们就经常拿他取乐;借书本,卖饮料、矿泉水也叫他去,而且不尊重他的劳动付出。还有个别的同学问他借钱不还,他每天仅有的零花钱就眼看着变成别人嘴里的美食。

 

2、简单的善良和过分的忍让压抑了孩子的性情

忍让要有限度,善良也要用智慧。

无论是性格暴烈或者是温顺的人,他的忍耐性都有一个阈值,如果超过这个限度,就会通过各种方式爆发出来,向内伤害自己,向外伤害他人。

幼稚的热情善良也会让人不舒服,假如在餐桌上有人弄洒了杯子,最好是装作看不见,如果你去帮忙会越帮越乱,会让这个人感到尴尬。保护人的自尊是最大的善良。就像有位大诗人说的:“不要问赤裸的人,你的衣衫在哪里?也不要问流浪的人,你因何失去了居所。”

其实,同学们的做法让张杰的心里也很难受,但他怕别人说他不愿助人,斤斤计较,小心眼。因为他时刻记着父母的话,要宽容、忍让、善良。他就再一次安慰自己:“没什么,他们肯定没有坏心,还都是孩子。不还钱,也许他们忘了。”表面上看,他似乎很不在意,实际上他的内心充满了痛苦和矛盾。一方面要宽容善良忍让,一方面,付出和回报之间的落差让他感到不公平和怨恨,别人的羞辱让他感到羞愧、愤怒,每当他要发作的时候,他的道德观就出来告诉他:“付出就不能要回报。”他就这样一次次压抑着自己,愤怒和不满的情绪因为没有宣泄的出口越积越多……

3、孩子不会安全的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愤怒

表面上看好像是张杰情绪感觉缺失,不知好坏喜怒,实际上是他不会表达自己的情绪和不满,这样同学们就不了解他的心理感受,不知道他内心对尊严和归属感的渴望,所以恶作剧仍在继续着。

我们生活在语言的世界里,语言沟通是人际交往中最重要的工具,人与人之间的误解、矛盾、纷争和冲突都是语言信息障碍造成的。张杰不敢说出自己内心压抑着的不平、不满,是怕同学们不高兴、不理他,他不知道怎样能说出自己的内心感受而又不会让同学们不开心。

他实在觉得忍不住心里难受的时候,也会对父母说一些类似的不愉快的小事,发发牢骚,但也不敢完全把自己痛苦的心情告诉父母,怕父母笑自己无能,怕父母说自己爱计较,因为父母希望他成为一个宽容大度的男子汉。

3、理解和尊重的渴望无法得到满足

张杰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和同学们和谐的相处,他不希望自己一个人让那么多人不高兴,所以他就违心的坚持着,但是,他多么渴望同学们的赞赏和尊敬啊。

在课堂上,他也努力表现自己,希望通过快速回答老师的提问展现自己的理解能力和反应能力。

他积极参加班里和学校组织的各种文体活动,百米跑,诗歌朗诵会等,还经常获奖。这让他稍稍感觉到一点重要和慰籍。

被重视和尊重是人类最基本的心理需要,因为只有这样才会感到安全和有价值,所以人们为了获得它们不惜利用各种手段,付出各种代价。

有一次上体育课,班上最调皮的孩子在跑步的时候突然从后面跑过来扒掉了他的大裤头,漏出了里边红色的短裤,这让他丢尽了脸,也伤透了心。从那以后,他就拼命的锻炼身体,因为他觉得不能再忍受下去了,他要给他们点颜色瞧瞧,告诉他们自己不是好惹的。从小到大,他从来没有和别人发生过激烈的冲突,更没有打过架,刚有这个想法的时候,他也有些害怕,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样得结果。也怕父母伤心,他自己也不想做坏孩子。

4、攻击他人是为了保护自己

通过和张杰面对面融洽的沟通和分析,我发现,在张杰强硬的、攻击性极强的外壳下,掩藏着一颗害怕受伤的心。

张杰所有的攻击性行为,都是为了保护自己,发泄愤怒,因为他已到了无法忍受的地步,只是他用错了方式。

有一次,他还没等老师讲完题,就迫不及待的举手回答,结果结结巴巴没有回答上来,同学们哄堂大笑,有的吹口哨,有的朝他扔纸团,有的在那里假装呕吐……,他感觉受到了极大的污辱,这种感觉从,从没有这么强烈,让他面红心跳,他感觉自己就要爆发了,他握紧了拳头,就在他极力控制自己的时候,他的同桌怪声怪气的叫他的外号“大脸猫”。

他的心理承受的阈值因为这句“大脸猫”超过了极限,他出手了,一拳把他的同桌同学打倒在地,然后又抄起板凳砸了下去……

从那以后,同学们对他另眼相看了,没有人再借钱不还,没有人叫他外号,没有人再敢嘲笑他,羞辱他了。

从此,在他心里就得出了一个错误的理论:善良和热情是愚蠢的,只能换来嘲弄,只有暴力才能换取尊重和地位。

 

第三节课:父母对策

不能让善良的父母伤心,不能让善良的种子结出恶的果实,善良是人性的光辉,每个人都需要善良,我们要让智慧的善良给每一个家长孩子带来幸福和快乐。

1、改变错误认识,让孩子知道只有智慧和善良才值得尊敬

善良并没有错,只是方法有待改进。我们不被同学接纳,并不是善良和热情不被接纳,是因我们我们没有掌握好使用善良和热情的度。比如,有同学说错了话,或者读错了字,不要当面纠正,那会让他很尴尬,觉得没面子.要知道,少年的自尊心是很强的,需要保护,你可以私下里单独告诉他。善良和热情也需要经验和智慧。

现在同学们不再欺辱嘲弄你,并不是你在他们心中变得重要和值得尊敬了,只是同学们害怕伤害,对你警惕了,敬而远之了,是真正的冷落。

2、相信在孩子的内心善良的种子依然会茁壮生长

要相信孩子,善良的种子并没有在他的心中枯萎,只是缺少阳光的照耀。善的美德在他的心中还有很强的生命力,他也常因自己伤害了别人而愧疚,他只是表面上装得无所谓、不在乎,其实他也曾经偷偷流泪。但是为了保护自己他不得不攻击别人,他没有学会其他的捍卫自己尊严的方法。只要我们理解他、温暖他\给他一个美好的期待和智慧的方法,他就会成为我们所期待的高尚的人。对于年轻的孩子们,并不存在品德问题,大部分是认识、方法和习惯问题。

3、培养孩子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的能力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情感和自尊的边界,这个边界是不能轻易触犯的,无论是谁触犯了这个边界都会引发对方的愤怒,假如这些愤怒不能通过语言有效安全的释放出来,并被对方接受,他一定会采取不理智的行动证明自己的价值和重要。所以,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愤怒就尤为重要。我们可以这样表达:“我觉得你是在取笑我,这让我很不舒服,希望你能尊重我。”

4、和孩子共同学习人际交往技巧

传统教育中,忽略了人际交往的方法和技巧,很多初高中生,甚至很多大学生因为人际交往问题而孤独、烦恼、抑郁,有的甚至不能上学\参加集体活动、聚会等,有的甚至患上心理疾病和暴力犯罪。

人际交往中大体上要遵守这样一些要点:

1)尊重他人,不给他人起外号,造谣,说坏话,不孤立羞辱他认,不伤害他人身体和自尊等。

2)赞美他人的优点,接纳他人的缺点。

3)不侵犯他人的隐私,不干涉他人的个人习惯和爱好。

4)语言要节制,有礼貌,对自尊心强的人要含蓄婉转。

5)学会倾听,不要随意打断别人的话语,不尖刻的反驳他人表现自己。

6)尊重他人的劳动,对别人的帮助表示感谢。

7)不随意打扰他人,不留情面的给人提意见。

8)在他人自己能完成或者自己想完成某件事情的时候,不要过于热情去帮助,会让人觉得自己没有能力或让人觉得讨厌,没“眼力见”。

 

在人际交往中,还有很多技巧和礼仪需要我们学习掌握,父母和孩子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学习,并互换角色体验使用,增进我们的人际交往能力,让生活变得智慧快乐。

第四节课:家长作业

1、对孩子要耐心宽容,不能急于求成。如果出现反弹也是正常的,此时需要我们更多地的关怀和温暖融化他受伤的心,我们的耐心有多大,孩子的变化就有多大。

2、经常和老师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随时掌握孩子的新变化,配合老师共同教育孩子。可以电话联系,也可以在固定时间到学校和老师面谈

3、多鼓励,只要孩子有进步,就及时鼓励强化,使孩子好的行为固化下来,免得孩子丧失信心。如:“你今天表现得真不错,别人踩了你的脚,虽然踩痛了你,但你知道人家不是故意的,你笑着说没关系,这件事就让大家都很愉快。”

4、父母也要多学习人际沟通技巧,做孩子的榜样,引导孩子做一个快乐的适合社会发展变化需要的人。尤其是教会孩子控制和处理好愤怒的情绪,当别人触犯我们的时候,首先考虑别人的原因和意图,然后用语言表示我们的理解或者不满,这就替代了身体伤害的攻击性行为,又不会压抑自己。

5、父母不要对传统美德教育丧失信心,坚持自己的信念,并使其成为孩子的信念,让孩子找到内在的价值感和成长动力。无论时代如何变化,美德都是人性中最闪耀的光芒。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e143650100817v.html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