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家长需要问自己的四个问题 (王明珠)

14年前 [12-24 13:47 周四]

家长需要问自己的四个问题 (王明珠)

当孩子撒谎、反叛、夜不归宿、早恋,做任何家长不希望他做的事情,或者是不做家长希望他做的任何事情时,家长问问自己以下四个问题,就能豁然开朗。

一、我是怎么样的,孩子会这样对我?

任何一个人的行为根源都是他对于这个世界的看法。孩子对于父母的看法是孩子多数行为的根源。孩子对父母撒谎、反叛、冷漠、早恋、离家出走等等,任何在家长看来难于接受和理解的行为之后,都隐藏着孩子对于父母的某种深刻的看法。孩子怎么样看爸爸妈妈,他就有相应的行为。一个经常可以看到的现象是,孩子对于自己的爸爸妈妈,有截然不同的行为:对爸爸好像老鼠见了猫,对妈妈就好像猫见了老鼠。因为在他的心目中,爸爸和妈妈有着截然不同的形象:爸爸可能是暴君,需要畏避来逃脱各种责骂;妈妈就象是奴隶,可以欺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改变孩子内心对于父母的这种深刻看法,是孩子行为改变的真正的也是根本的途径。一个母亲对孩子竟然打骂自己痛心疾首,哀伤欲绝,却又无可奈何,心理师对这个母亲说:“在你孩子的心目中,你是一个匍匐在他脚下的奴仆的形象。你需要做出一些事情,维护你作为一个人的尊严,作为一位母亲的高贵。然后,你的孩子才会把你作为一个人来尊重,作为母亲来敬惜。”

在你孩子的心目中,你的形象是什么样的哪?

二、我做了什么,使他这么看我?

我做了什么,使孩子这样看待自己?这可能就是孩子那么做事情的一个根源。

譬如孩子对父母说谎。在孩子看来,父母会对真实的自己造成伤害,是真实自我的威胁者。做家长的可以想一想,自己做过什么,使孩子不能坦然说出内心真正的东西?孩子经历过什么,使他相信,对父母说真话,会给他带来他想逃避的后果?她说谎想要得到什么哪?父母是否接受了这个心愿?是否给了机会去正当实现?如果是比较大的孩子,开始有了自己的空间,说谎也有可能是维护自我隐私和尊严的一种方式——父母做了什么,使孩子会感觉到自己的隐私和尊严要受到威胁?他是否有权利用坦诚的方式来告诉父母尊重他自己的隐私和尊严哪?他这么做,是否会遭受到责备?或者是其他形式的责难——比如,父母为孩子拒绝自己的关爱表现出伤心、担忧?家长是不是把说谎看作不好的,当作了一个坏的品格?当孩子有一次说谎,为了避免被贴上“坏”的标签,可能会用更多的谎言来维护自己“好”的形象。

我做了什么,孩子这么看我?如果自己想不起来,就去问问你的孩子,问问旁观的人,问问家庭教育方面专家。

三、我这么做,想要的是什么?

家长管孩子,对孩子提出要求时,习惯了想我这是对孩子好。所以,对于孩子不服从自己要求的行为,常常感觉又委屈,又愤怒。家长会把不学好的责任都推给孩子,认为自己的责任已经尽到了,“我该说的都说了,该做的都做了。”是孩子自己不知道好歹、不明白是非、道德品质差、没有自控力、笨,如此等等的原因,才使自己的劳心劳力都付诸流水。

问题出在哪里?家长忽略了,任何对别人的要求,必定包含着自己的需求。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固然是为了孩子好,也必定希望孩子能给予自己某些东西,满足自己的某种愿望。

就要求孩子不撒谎来说,做父母的可以有更深一层的思考:我对孩子对任何人说谎都感到忧心吗?对于坏人,你是否希望孩子说谎骗过他们?我想一般的父母会这样想。所以,更深层的问题是,让父母忧心的不是孩子说谎,而是对家长说谎——孩子对家长说谎,对家长来说,意味着什么?可能被看作是对父母的背叛或者是蔑视。要求孩子不说谎的背后隐藏父母的渴求——孩子对自己的忠诚和尊重。

要求孩子听话的家长,都会在内心渴望孩子对自己的尊敬、理解、接纳、信任。对孩子的要求就转换成了另外一个问题:现在自己是不是一个这样的人?我怎么做,才能被孩子尊敬、理解、接纳、信任?这个问题就把家长从要改变孩子而不得的困境中解脱出来,变成了家长的自我改变,问题就被放在了家长的意志范围之内。

有时,可以换个方式问自己:“如果孩子不这样做,我会失去什么?我会得不到什么?”或者是,“如果孩子不这样做,我会感觉到怎么样?我会怎么看待自己?”比如,许多家长在孩子不能顺意时,都会说自己“失败!”“感觉很失败!”这句话意味着,家长要求孩子好好学习,做个好孩子时,是想用这样的办法来获得别人的认可,敬佩等等。对孩子的要求就转换成了另外的一个问题:我怎么做,才能得到周围人的认同?钦佩?再往深处一层,这个问题就是我自己怎么获得安全感、归依感、自信和自尊的问题。

四、我有什么办法,来实现我的愿望?

我的行为是为了实现我的愿望。这句话值得家长牢牢记在心里。如果我的愿望没有实现,那不是其他人的缘故,是我需要改变现在的方式,寻找更合适的行为方式。在家庭教育中,家长需要做的不是改变孩子的行为,而是改变自己的身心。

以家长要求孩子听话来说,家长的愿望是要得到孩子对自己的尊敬、理解、接纳、信任。家长的所作所为能为孩子所尊敬、所理解、所接纳、所信任,孩子就会听从家长的建议,起码,能把家长的话听进去。家长自己可以想想,一个自己尊敬的、理解的、接纳的、信任的人,给自己提出建议,自己会不会倾听哪?如果自己不知道怎么做才能得到孩子的尊敬、理解、接纳、信任,有两个办法:第一个就是想想自己会信任、接纳、尊重什么样的人?他是怎么做的,让自己感觉到可以信任、接纳、尊敬他?第二个就是直接问自己的孩子,他希望自己怎么和他相处。

要孩子听话,这个行为的初始愿望是为了教会孩子遵守某个规则,或者是学会某种知识——在家长看来,是正确的知识。如果家长能牢牢记住,自己的初始愿望就是怎么教会孩子自我分辨,学会某些知识,家长就更能打开自己的眼界,不再纠缠在孩子和自己的对抗上。一个家长要求孩子少吃小食品。她想告诉孩子这样的知识:“小食品吃多了对身体有害。”有多少方法可以教会孩子明了这个知识哪?可以让她多吃一次,亲身体验吃多之后的苦处;可以去找些已经受到危害的小孩子,来给她做个反面的榜样;可以借助检测工具,让小孩子去观察小食品中那些可能致病的细菌;可以从她读过的童话或者是故事里找到榜样;开动脑筋,就能找到更多的办法。问题不在于孩子是不是听话,而是家长是否有这样的耐心和积极学习的态度,找到和创造适当的办法,教会孩子体验到想教给她的这个道理。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常常问问自己上面四个问题,不断自我反思,自我探寻,积极求索,这是一个自我成长自我完善的过程。当家长处在一个不断自我完善自我成长的过程中,他就为孩子树立了一个成长的标杆和仿效的榜样。家长不需要想着为孩子做什么样的榜样,家长时时刻刻都是孩子的榜样。家长不需要要求孩子怎么去做,他自然会踏着家长的脚印向前走。
 
来源:博客中国 http://vip.bokee.com/20070514288579.html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