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想说爱你不容易(周玉萍)

14年前 [12-04 08:33 周五]

美国的家庭心理治疗家——保罗博士夫妇在《假如你真的爱我》中给爱的定义:

1、真爱行为是一种抚育自身和他人情感与精神成长的行为

2、真爱行为助长个体的责任感

有了这两把尺子,我们便可以比较容易地衡量我们的各种行为、分析我们的情感,判断它们是不是真爱。

1、人的很多行为,经常不是被我们意识中所认同的道理所控制的,更多的是在不知不觉中,被我们潜意识中的能量支配左右着;

2、真爱行为不是自然产物,而是自我培育的结果】

有关爱的案例:

1、期望高不等于爱

    一个12岁孩子的爸爸看到孩子的两幅画。

    第一幅画在当地获得了一等奖,什么内容呢?一片蓝天,一群鸟在飞,什么鸟都有,什么飞的姿势都有,往哪个方向飞的都有。看得出,孩子的爸爸很高兴、很自豪。因为他感觉这份成绩里面不知道有他多少辛勤的汗水,他付出了一切的努力,放弃了许许多多属于他的机会,他就是要陪伴着孩子,支持着孩子。这样的成绩,爸爸也感觉很欣慰。 

    第二幅画是这位父亲偶然中看到的,画上一只小山羊,可怜兮兮地在弹钢琴,旁边站了一只大灰狼,大灰狼掐着腰,脑袋顶上画了一个圈,圈里面是大灰狼说的一句话:“我要让你一直弹我喜欢的曲子,否则我就吃掉你。”这位爸爸一看到这幅画眼圈就红了。他说:“我真的不明白了,从他2岁的时候开始,所有他能学的东西我都让他学,有多少可以升迁的机会我都放弃了,甚至出国的机会我都放弃了,我在为他计划着他的未来,我在帮助他实现他的人生理想,要让他成功。因为三代单传,当他出生的时候我就背负着整个家族的重任,我必须把这个孩子抚养成人,可是我不明白,我辛勤地努力为什么会换来大灰狼的形象?真是伤心透了。”

分析:

这位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多不多?要求高不高?要求严不严?这种带有家长过多要求、过高期望、附带条件的爱是对孩子真正的爱吗?家长会说:“我这样做不都是为他好吗”这句话背后的意义,就是说因为我是爱你的,无论我对你怎么好,你都必须承受!哪怕是打骂孩子,那也要接受。这就叫爱你没商量,父母不顾忌自己的这份爱有没有道理、是不是科学、是不是适合孩子目前的状态、是不是符合他的年龄特点、是不是符合他的性别特点、是不是符合他的能力特点,等等,这些一律都放在后面,只要我是爱你的,你就必须接受。有多少的家庭就是这样用爱毁了孩子。

2、溺爱导致错误爱

    今天,我买回家一条鲤鱼,晚饭的时候,炖好端上了餐桌,看着妻子和儿子吃得津津有味,我也有种特别的幸福感。
  “来,儿子,再多喝几口鱼汤,来,来——”或许是看着儿子可爱的吃相,一时“冲动”,我禁不住一直劝儿子吃,想让儿子多喝点鱼汤,不由自主地将汤匙递到儿子的嘴边。
  “你想噎死我呀?!”正在不停地吞咽的儿子突然急了。一句话,把我说了个愣怔。我一时无语。儿子的话像一瓢凉水劈头浇下——我的心里顿时拔凉拔凉的。收回汤匙,放下筷子,觉得饭菜失去了香味……
  显然,我的表情被儿子觉察了出来,匆匆吃完饭就到客厅里去看电视了。
  我也很快“吃完”了饭。走出家门“散散心”……
我错了吗?一腔热血为何遭遇冷水浇头?“好心”没得到“好报”?我关心孩子,即便儿子因各种理由不便接受我的关心,不能说声谢谢,从理解父母的角度起码也该不至于“恶语”伤人吧?问题出在哪了?
  是我错了,对,错了!——错误的时间、错误的方式,付出了一份错误的爱!爱错了人,是错误的爱,爱错了时间,爱,或许就是伤害,伤害别人,也伤害自己。因我爱的不合时宜,换来的是儿子对我的爱子之心的伤害;假如儿子能够“理解”为父之心,不说那句难听的话,而是勉为其难,口里没空的情况下,喝下我给他的鱼汤,真的被噎着了,甚至被鱼刺卡了喉咙,我的爱,岂不是害了儿子?
  爱,没有高低之分,没有大小之别,有的只是爱的正确,还是错误。有时候,爱的泛滥,往往也是灾难。天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但却不乏不会爱的父母。溺爱,是所有太过爱孩子的父母的通病,那是不会爱孩子。我会爱儿子么?从今天的事情来看,我还不算。

(转自王新国博客:u/6052/archives/2009/20091120052.html

分析:

    这位父亲说:“是我错了,对,错了!——错误的时间、错误的方式,付出了一份错误的爱!爱错了人,是错误的爱,爱错了时间,爱,或许就是伤害,伤害别人,也伤害自己。”真的是这位父亲错了吗?

    我想更多的人会指责孩子:父亲好心好意,其言其行没有丝毫过分,而你这个孩子却不识好歹,出言不逊,做父亲的非但没有当即批评他,反而从自身寻找原因,说自己错了。现在的家长难道都是错的吗?

    天下无不是的孩子,天下也有无不是的父母。在我们越来越重视家庭教育的今天,很多家长对于孩子变得不敢爱也不敢恨了,怕爱错了,怕恨错了,面对此情此景,我们只能说一句:可怜天下父母心!

    但,我真的不希望天下的父母都是可怜的,生养了子女,到头来却不敢打,也不敢碰了。偶尔打一下骂一下又能怎样呢?难道只能父母们去理解你们、爱护你们、和你们平等、站在你们的立场想问题,而你们就不能这样对待你们的父母吗?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都到哪里去了呢?

    和孩子讲这些,孩子未必听得进去,也未必能接受,时代到底是不同了,而现在的孩子们又不同于以往,对于中华传统美德了解得又少之甚少,那么责任又落在了家长身上,在学会爱孩子的同时,也要教会孩子爱自己、爱父母、爱他人。

    我还想说的是,爱孩子首先建立在了解孩子基础上,如果我们还不了解孩子,和孩子之间没有建立起一种合理的亲子关系,那么,我们还真应该学会此文中这位父亲的智慧——放弃大人的自我成见,学会换位思考。因为这样做,就避免了因情绪的暴发而产生矛盾,弄一个不欢而散的残局,还得家长自己收拾。

3、爱无分寸酿悲剧

新闻: 黑龙江肇东省级优秀教师被学生家长袭击致死

2009年12月17日15:57   新华网

新华网哈尔滨12月17日电 (记者 程子龙) 17日上午,黑龙江省肇东市第一中学高三(21)班班主任吴振东老师,在学校走廊受到该班学生家长刘福林的袭击,经抢救无效死亡。凶手刘福林自杀,当事学生也失踪。

根据肇东市警方和肇东市委宣传部提供的情况,17日7时20分,肇东市安民乡农民刘福林携带凶器窜入肇东市一中教学楼,于三楼走廊内将教师吴振东打伤,吴振东经抢救无效死亡。凶手刘福林在肇东镇民生村一废弃房屋内自杀。

肇东市第一中学校长邹艳琪介绍,被袭击身亡的教师吴振东是该校物理教师,是黑龙江省省级优秀教师,现任高三(21)班的班主任。不但教学水平很高,对学生也很负责任,在校内外口碑很好。前段时间因刘福林的孩子刘某上网和夜不归宿问题找过谈话。刘某学习成绩很好,是该校全学年前100名的优秀学生。

据介绍,袭击事件发生后,当事学生也失踪了。目前肇东市警方对刘福林袭击教师的原因以及详细情况正在调查中。

来源:http://news.qq.com/a/20091217/002284.htm?qq=0&ADUIN=391680959&ADSESSION=1261042312&ADTAG=CLIENT.QQ.1811_MarketingTip.0

分析:

这样的新闻已经不是新闻了。

一个小学生的祖父因为孩子受到老师的惩罚,感觉咽不下这口气,持刀在校门外等候,看到孩子的老师后,上前将女教师刺死。

一位中学生和其同学发生争吵,挨打了。他的母亲看到儿子受伤,爱子心切的她竟然在社会上花重金找来一群“报复集团”,将他儿子的同学活活打死。当然等待她的也将是法律的制裁。

冲动的行为必要承担冲动的惩罚。而我们冷静的分析下,造成这些恶性事件的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教师的不合理惩罚在先,那个打人的同学欺负人,所以才引起一系列的后果,但,世间存在的不合理之事是防不胜防,无法避免的,如果我们都采用这种极端偏激的做法,不仅毁了自己,还毁了更多的人和家庭。

前苏联大文豪高尔基说,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的事情。天下的父母都爱孩子,却未必会爱孩子。邓颖超曾经说:“母亲的心总是仁慈的,但是仁慈的心要用得好,如果用不好的话,结果就会适得其反。”过分的关心溺爱,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遭受适当挫折、困难和学习爱护别人的权利。这样的孩子从小只会享受,不知奉献;心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情感世界中只关注自己,不知体会别人。“爱”的种子就这样结出了恨的果实。

4、打是亲、骂是爱

    小龙语文考试不及格,爸爸把他揍了一顿,并且告诉我:就这么一个孩子,我们爱得不得了。打他也是为了他好,再这样下去,他以后连个象样的工作都找不到,那可怎么办?

  挨了打的小龙,更加讨厌上语文课。甚至,遇见了给自己52分的张老师,扭头就跑。他觉得张老师不喜欢他,所以给了坏分数。期末考试,小龙的语文还是不及格,为了害怕再挨打,他索性把成绩单给撕了,躲在同学家里,不敢回家。

  你怎么看这件事?小龙的父亲对我说:打是亲,骂是爱,我怎么就不打邻居的孩子啊?

  按照中国的传统,家长和教书先生打孩子,是为了让他们有出息、有前途,是孩子的行为。可是结果呢?非但小龙的语文成绩毫无长进,从此,他还对语文老师和语文课产生了厌恶感。显然,小龙消受不了父亲的

分析:

    用爱的第一把尺子,衡量父亲打小龙的行为,是非爱行为。因为打小龙,不能解决他学不好语文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件事,小龙的情感和精神没有成长进步。如果父亲真的爱儿子,应该和他坐下来,好好一同查看,究竟孩子在学习语文的时候,遇到了什么样的具体困难,找出解决的办法来。如果父亲是个文化水平不高的人,也可以设法请求别人来帮助。但是,这需要父亲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甚至财力。

  另外,父亲打儿子,是在发泄自己的愤怒。在这种情绪中,含有对自己文化底子薄的羞愧,以及对自己随时有可能下岗的焦虑。把这些负面情绪,借着小龙的学习问题,发泄在儿子身上,是很不公平的,对父亲自身的提高也毫无裨益。所以,小龙父亲的行为,从自身成长的角度讲,也不爱他自己。

5、 只是给与不是爱

《牧师家的故事》

  一位美国的牧师,他的妻子得了慢性抑郁症,他的两个儿子已经从大学辍学,住在家里接受精神科治疗,为此,他很不情愿地去见心理医生——派克博士。尽管他的整个家庭已经陷入了病态,这位牧师却完全没有意识到,他的行为对于家庭成员的心理病态所起的作用。他很委屈地说:我竭尽全力去照顾他们,解决他们的问题,除了睡觉之外,我每时每刻都在关心他们。

  医生仔细询问了牧师的家庭状况,发现他为了满足妻子与孩子们的需求,全力以赴地日夜劳作。尽管他觉得儿子们应该付出更多努力变得自立,他还是给他们分别买了新汽车,并为他们支付汽车保险。尽管他自己很不喜欢进城,而且讨厌听歌剧,但是,他还是每个周末都带妻子到城里的歌剧院去。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将自己在家的几乎全部的自由时间,用于照顾妻子和孩子,而他们三人整天呆在家里,一点家务事都不做。

  医生问道:难道你不厌烦将自己所有的时间都贡献给他们吗?”“当然烦了,他回答说,但是有什么办法?我爱他们,如果我不照顾他们,那他们多可怜呀!我是太关心他们了,永远不会在他们有需要而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自己站在那儿袖手旁观。我也许不是一个最出色的男人,但是,至少我懂得爱与关心。

  显然,这位牧师没有意识到,正是他自己的行为,促使了家庭的幼稚化。他总是把妻子称作我的猫崽;而把他那两个已经长大成人、健壮魁梧的儿子称作我的小宝贝。他不能理解,爱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给予活动,爱要求另一个人的完全参与——使用他们的头脑和心智。他不明白,很多时候,不给予其实比给予,需要更多的勇气。而且培养独立性要比照顾那些原本可以照顾自己的人,更加是一种真爱行为。此外,他还需要学会表达自己的需要、愤怒、不满与期望,这对于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经过几次心理治疗,牧师逐渐明白了以上的道理,并且开始做出改变。他停止不适当地照料家里的每一个人。当他的儿子没有参与家务劳动的时候,能够公开表示自己的愤怒。他拒绝继续为儿子的汽车支付汽车保险费,对他们说:如果你们想开车,就必须自己去工作,挣钱买保险。他还建议妻子应该自己一个人去纽约听歌剧。

  在施行这些改变的时候,他面临着变成一个坏人的危险,而且不得不放弃他以前作为家庭全部需要的提供者所具有的全权控制地位。一开始,他的妻子和孩子都对他的变化表示愤怒。但是不久,一个儿子回去上大学了,另一个儿子找到一份比较好的工作,并且搬到自己租的公寓里去住,交上了女朋友。他的妻子开始享受自己的独立生活,按自己的方式成长起来。这位牧师则发现,自己的工作更有效率,生活也变得更加有乐趣了。

  牧师家里发生的事情,对你并不陌生吧?因为在今天中国的家庭里,父母面对自己的独生儿女,也常常陷入相似的困境。可惜中国还没有派克博士那样合格的心理医生,不能教给来访者,什么是真正的爱,怎样去爱。我是从派克博士的书中,开始领会爱之真谛的。(摘自《我们都有心理伤痕》)

分析:

  用爱的第二把尺子衡量牧师的前后行为,显然,前者属于非爱行为,因为它们抑制了其他家庭成员自身的情感和精神能力的成长。

    家长给予孩子的物质条件太多了,饱和了他们的基本欲望,使得他们失去了做事情的原始动力。人的行为动力(motivation)和人的欲望(desire) 是平行的,这是一条最基本的行为/心理学原理。如果我不渴,就不会去找水喝。渴得越厉害,喝水的欲望越强,寻找水的动力就越大,行动也就越积极。

    今天中国城市里的大部分孩子,在家长的悉心呵护下,不能直接体验到生存的压力,同时,应试教育又扼杀了他们天生喜爱学习的好奇心,当然要失去学习动力。其实,并非现今中国的孩子如此。80年代,美国科学家在芝加哥做过一个统计,第一代菲律宾移民的孩子,学习成绩比同年龄的其他学生的平均水平,高出一大截。但是他们的第三代,学习成绩就和所有的孩子没有什么差别了。原因是,第一代移民的生活很艰苦,他们的孩子有很多欲望不能被满足,使得孩子们不得不自己非常努力。但是等到这批孩子长大成人,为人父母的时候,给自己的孩子创造了优越的生活条件。结果是,他们的孩子,因此而失去了学习的动力。用我们两把真爱的尺子衡量,菲律宾第二代移民父母,对孩子的作法是非爱行为。因为他们的作法,不是从孩子的情感和精神成长的需要出发的,而是他们自己的感情需要。

 

  所以,父母应该掌握爱孩子的“分寸”。

  (1)要有理智的爱

  在爱孩子的过程中,父母要能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感情,克制那些无益的激情和冲动。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子女固然由于父母方面的爱的不足而感受痛苦,可是,他们也会由于那种过分洋溢的伟大的感觉而腐化堕落。理智应当成为家庭教育中常备的节制器,否则孩子们就要在父母最好的动机下养成了最坏的特点和行为了。”这段话讲得十分深刻。

  然而,有些父母,尤其是相对年轻的父母,对待孩子的关系上,往往缺乏应有的“分寸感”。他们对待孩子往往是无原则的,过分地宠爱。有的对孩子姑息迁就,任其发展;有的只知道想方设法满足孩子的衣锦食美,却不懂得给孩子良好的精神食粮和思想营养。这样,势必把孩子惯坏、宠坏。这种“爱”是盲目的、有害的。

  (2)既要爱,又要严格要求

  所谓“爱之深,责之切”,就是说,严格要求正是出于深切的爱。所以,做父母的不应该受盲目的爱所支配,要“严”中有“爱”,“爱”中有“严”。当然严格要求并不意味着对孩子的严厉、动辄训斥打骂,而是要做到以合理为前提。同时,态度应该是耐心的,循循善诱的。

  严格要求,对孩子来说,是很主要的。这是因为,孩子们往往缺乏经验,是非界限有时不清,而且对自己情感和行为往往也不善于独立控制。如果父母对他们不严格要求,他们往往还不能主动、自觉地学习和按行为道德标准来行动。因而,这就更需要父母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有严格的要求,使他们养成良好的思想和行为习惯。但是只有爱不见得救育和培养出优秀的孩子来,而应该把热爱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

  综上所述,父母对于女一定要怀着带有严格要求的热爱,千万不要溺爱姑息孩子、过分地迁就孩子与宠爱孩子。一定要有理智,有“分寸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听话懂事的好孩子,才能把孩子培养成为品行良好的优秀人材。

 

 

待续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