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转变思路,做幸福家长(周玉萍)

14年前 [11-29 14:55 周日]

转变思路,做幸福家长(周玉萍)

大家好:

    很高兴今晚能和大家相聚在这里一起来探讨有关家庭教育的话题。
    长期以来我一直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家庭教育中为什么会存在这么多的问题?可以说,我们这一代的家长是最关心孩子的一代,但是问题却是越来越多了,为什么?

    案例一:河南一家农家院出来三个北大生。孩子的父亲说不懂教育,不懂教育方法。
    案例二:重庆  五龄童为何一听ABC就哭?他的父亲是如何教育孩子的?
    案例三:广东番禺  儿子早恋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母亲劝说无效割脉自残

    一、家长责任心和错误的关系

    “根据经验,我把家长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既懂教育,又有责任心,这种家长的孩子特别容易培养成功;第二种是既不懂教育又没有责任心,这种家庭里的孩子也有成功的可能;最可怕的是介于这两者之间的第三类家长,不懂教育却有责任心的,大量失败的孩子差不多都由这类家长制造出来的。”(摘自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李跃儿)

    什么叫责任心?就拿孩子的学习来说。
    【案例】有位初二的家长说:“我必须每天看着孩子做作业,然后为他检查作业。如果我不看着、不检查,孩子就不好好做,而且也从不主动改错。如果继续下去,孩子的成绩又会下降了。”这叫责任心吗?
    【案例】有个四年级的孩子曾对我说:“我们老师可爱找家长了。”我问他是不是因为上课捣乱了?他说:“不是。都是因为我错题了。老师找完家长,我爸爸就打我。上次回家我爸爸用皮带抽的我。”这叫责任心吗?

    家长这种关心的态度、关心的方式、关心的管教,也就是所谓的“责任心”。家长有这样的责任心,其实最怕的就是孩子出错,怕孩子不完成作业、怕孩子作业拖拉、怕孩子成绩下降、怕孩子早恋、学坏。有时候家长急得都火冒三丈了,孩子就是不慌不忙的。有的家长开始数落孩子,然后引发亲子战争,再然后呢?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张。最后,家长越发的焦虑、困惑。

    教育家洛克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上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犯。教育上的错误正和配错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绝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补救,它们的影响是终生洗不掉的。

    直接导致大量孩子失败的关键就是家长“过多”的使用错误的教育观念,“过多”的使用错误的教育方法来“过多”地教育孩子。也就是如果家长不懂家庭教育,家长又非常有责任心的,对于孩子的错误问题急于改正的,这样就直接导致错上加错。而我又发现,造成这种“三过”现象的其实就是家长过于关注孩子的错误问题。

    现在,我就想和大家一起来看生活中的常见的两个案例,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二、孩子在生活中常犯的错误

    场景1:如果您辛苦工作了一天,傍晚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里,推开家门,满心希望看到8岁的儿子在静静地写作业。可是,您看到的却是孩子正在安静地看动画片呢。

    问:如果您遇到这样的事情,您会怎样做呢?
    A、 您会生气地说:“怎么还不去写作业?怎么还看动画片?”
    B、 您会若无其事地走进家门,然后温和地对孩子说:“儿子,今天上学累了吧!”
    C、 不管。

    分析:如果我们选择了这样说:“你怎么还看电视?你怎么还不写作业?”或者,很多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做事拖拉、磨蹭,写个作业边写边玩,家长提醒一遍两遍后就控制不了自己了:“你怎么这么慢?”“你就不能快点写吗?”等等一系列质问的话。那么,孩子首先感受到的就是家长的语气是气愤的、是指责的、是责备的、是盛气凌人的,结果,也许孩子溜溜地去写作业,也许还会和父母顶撞。这样不会从根本上改变孩子的学习习惯。

    如果我们选择了第二种做法,我们询问的语气是真诚的、尊重的、理解的,孩子感觉到的首先是父母的关心,他的心里一定是很温暖的。或者我们这样说:“你不写作业吗?”“为什么不写?”如果孩子真的遇到了什么困难和不开心,这时候他就会和父母说出来。也许孩子会对父母说:“妈妈(爸爸)我累了一天,先休息一会儿,再写作业。”这样做,孩子从心里不会对父母有抵触情绪,相反,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感情会日益增加。

    总结:遇到孩子犯错,家长的语气尤其重要。孩子在心理上没有受到最基本的尊重,孩子就难以接受父母的话,尤其是对于小学中高年级以上的孩子。

    场景2:在生活中孩子也会故意犯些错误,例如:孩子偷拿了您放在抽屉里的钱。

    问:如果您遇到了这样事情的话,您会怎么办?

    分析:我曾经在GOOGLE上输入“小学生偷钱”五个字,仅用了0、40秒的时间竟然搜索到173万条相关网页,我又在百度里进行搜索,也是输入这五个字,用了0.064秒

    搜索到28000条相关网页。可见,小学生偷拿的行为是教育中的大问题,也是很多家长感觉不知道如何正确处理的问题。据我们调查更多的家长在遇到此类问题的时候,采取的都是打骂的惩罚方式。

    结论:我们在面对孩子故意犯的错误时,如果我们仅靠简单的指责、打骂、嘲笑的惩罚和压制方式,是没用的,家庭暴力给孩子带来的不仅是皮肉之苦,更多的是心灵创伤和行为扭曲。惩罚的方式有很多种。但是,我觉得不管采取哪种惩罚方式,我们都要掌握一个最基本的原则——有效性原则。在惩罚孩子时,伤害孩子自尊的就一定是无效的。还有给孩子身体造成巨大伤害的,也是不可取的。那么,在有效性的原则下,有些虽然属于惩罚,却是能够感动一个人的时候,这样的惩罚才具有教育意义。在这种善意的惩罚下,孩子能从心里接受,并且能体会到自己造成的后果。

    其实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在生活中我们随时随地都会看到孩子发生错误,如果我们对待孩子的错误像如数家珍,乐此不疲,永远拿着放大镜放大孩子所犯的错误,那么结果就会像心理学家李子勋曾经说过的一句话:说孩子坏就等于自我催眠。我们的心中就会产生一个求证的过程,我们认为孩子是个“坏孩子”的结果就是孩子会变坏。因为那时我们会产生一种心理能量,它会放大孩子的毛病,使得我们根本看不到孩子真实的面目。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关心和尊重。只有爱才会教会爱。只有在这种爱的理解下,孩子们的心渐渐被感化、被唤醒。内心变,行为易变。

    全国未成年犯抽样调查显示,他们在犯罪前曾经被家人“经常打骂”的有16%,被“赶出家门”的有6%。可以说,这种比例处于逐年一直上升的趋势。后果是很严重的,孩子的成长也是令人很担忧的。同时,也反应出我们的家庭教育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各位家长的注意。

    我们在教育孩子时最不希望看到的、最担心的就是这样一个结果,可是我们有很多家长仍在使用着不得为知、战战兢兢地教育方式在对待孩子的错误。孩子不成功、不成才,平庸也可以生活。但是,家长这么辛苦地管教,竟然导致孩子恨父母、想杀父母,甚至犯罪,这,不是每一个家长希望看到的。

    在生活中,要想对孩子的所有错误做到熟视无睹,无动于衷,这会让家长感觉更是无法接受的一件事情。家长们无法接受就是因为有太多的担心忧虑,就像老话说的孩子小时偷针,大时偷金,小时芝麻大点的错误,也许就会形成一种习惯,变成长久而难以改变的事实,所以,更多的家长宁可使用自己的方法对孩子施行教育,不管结果是怎样的,我管了,就是一种负责的行为,在心理上更能让家长接受。就是在这样的心理思想的驱动下,出现了很多教育问题,这些问题都是由于家长的教育不当形成的。而家长在对孩子施行教育的时候都是在孩子出现问题的情况下,所以,如何掌握教育的分寸,如何应对孩子出现的不同的问题转变思路,这是家长在生活中需要掌握的育子智慧。下面,我就总结出了几大应对原则,和大家一起来探讨。

    三、家长如何对待孩子的错误

   (一)区别对待,分清错误的性质

    1、从孩子自身成长的规律来看

    首先,犯错误是个体积累解决问题经验的过程。孩子出现错误并不是毫无可取之处的。孩子面对一个问题敢于去尝试,肯定就会冒出错误,甚至是失败的风险,但是如果要是因为他害怕犯错误就不敢去尝试,他实际上也就丧失了积累解决问题经验的机会。所以说,一个惧怕失败,惧怕犯错误的人,他的成长肯定会受到限制的。例如爱迪生,他一生发明了1000多项发明,仅发明电灯一项,他就失败了1600多次。

    其次,孩子的思维方式、认知方式和学习方式存在差异,孩子的各种不同观念事实上不应该都绝对地被看成是“错误观念”。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更是没有相同的两个人。《鱼心目中的鸟》

    再者,孩子的错误是受周围环境的影响的。例如,我们家长本身的言行中就存在着什么错误,对孩子造成了一种人为的影响。案例:一个孩子六岁了,非常喜欢奥特曼。于是妈妈给他买了一合奥特曼的DVD,分上下两集的,但是不久就发现儿子只看上集,不看下集。上集都看烂了,还是不看下集.爸爸妈妈奇怪了.几次建议下集拿出来看看,孩子都说不喜欢看下集.于是某一天,妈妈提出要看下集,没想到儿子反应非常激烈,抱住DVD坚决不要看,妈妈一把抢过DVD,打开一看,下集已碎成两半。至此,终于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于是,爸妈非常生气,这么大的小孩子就学会了骗人,犯了错不承认,这还得了。于是接下来,就是罚站墙角和训话,直站到孩子站不动。要睡觉了,直打哈欠,爸爸还是不肯放过,说,如果不彻底认识到错误,坚决不让睡觉。于是孩子只得认错:"我错了,下次犯了错,一定要和爸爸妈妈说。"到此才终于放孩子睡觉。

    我认为大人的做法其实是非常错误的,孩子犯了错不敢承认.正是因为他知道,一旦父母知道自己犯错了,轻则骂一通,重则还要受到体罚,于是在他的潜意识里,如果犯错,马上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掩盖,不让人发现,而且,经常还会为了掩盖一个错误而犯另一个错误,如此而陷入恶性循环,甚至还会造成孩子胆小,懦弱的性格,所以,父母发现小孩犯错时,千万不能粗暴对待,要看是犯的什么错,是故意的,还是无意的,即使是故意的,我想也是有原因的,要分析原因才能解决问题。

    2、从孩子的偶然性错误和主观性错误来看

    偶然性错误,一般是由于孩子无心或无意间所犯的错误,要帮着孩子分析和解决问题。而主观性错误,主要是指孩子由于故意或判断失误造成的错误,如拿别人东西、搞恶作剧等。孩子犯这类错误的主要原因是 想引起别人的注意、不知道这种行为是错误的。对待这类错误,家长一定要严肃认真,给孩子讲清楚错误所在以及危害,并要督促孩子改正。例如:孩子不按时完成作业。一味地批评孩子不仅没有效果,情况可能会更糟糕。作为家长应该比孩子善于观察和思考,首先应该想想孩子不按时完成作业的原因:或许是作业的难度超过他的能力?作业量过大?这样的话有必要跟老师取得联系。再或者是孩子贪玩而没有按时完成作业?那么作为家长要适时地引导孩子合理安排时间,孩子按时完成作业后,给孩子一个他乐于接受的承诺并努力实践自己的承诺。

    (二)弄清原因,给孩子解释机会

    有的家长性子特别急,当孩子犯错时,不给孩子解释的时间和机会,先打骂一顿再说。其实家长的这种做法是很自私的,打骂孩子仅仅是为了发泄自己的怒气,缓解自己的情绪,丝毫起不到教育的目的。有时孩子犯错并不是出于本意,而是想帮助父母做点事,只是由于自己的经验和能力不够才犯错的。比如有个小女孩本想帮父 母洗碗,却不小心把碗打碎了。如果父母不听孩子解释而打了孩子,其结果是打击了孩子的积极性,以后孩子再也不会帮父母干活了。

    有些家长喜欢凭主观判断孩子的言行。这点也是非常需要注意的事情。例如《放牛班的春天》里的蒙丹,虽然他是一个本质有问题的孩子,但是,他从寄宿学校逃跑时确实没有偷拿校长的钱,但是校长就凭着自己主观的判断认为钱就是蒙丹偷的,这在蒙丹的心里无疑是雪上加霜,对这个社会更是充满了仇恨。

    在《心中的小星星》这部电影里,有这样一组镜头:伊翔是一个很爱幻想,很注意观察事物8岁的孩子。但是,学习不是很好,所以经常受到老师和父母的责骂。有一次考试,伊翔看着卷子眼睛瞪得好大,有这样一道题:3×9=?。伊翔的答案是3。老师一看就火冒三丈了:“上课不注意听讲!想什么了?白痴!”马上就给这个孩子一个大大的“叉”。

    我们在遇到这样事情的时候,应该先要弄清楚孩子错误的原因,孩子为什么这么想?原来,伊翔看着3和9就产生了想象,宇宙星球大战,3这个星球最后把9这个星球打败了,然后就剩下3了。虽然结果是错误的,但是这个学生的思维还是有创意的火花的。可是,我们很多老师,很多家长在遇到这样问题的时候,由于种种原因往往无视孩子的这种错误,没有进行深入地分析有哪些合理的地方,有哪些不恰当的地方,而采取了简单的方式去对待孩子的错误。“这么简单你都做错!你不是错了吗?好,我告诉你正确的是什么,你抄上十遍、二十遍,你不理解还不会背吗?”

    如果我们这样处理:耐心地给孩子一个解释自己这样的思考过程的机会。我们就会发现孩子的思维中有闪光的地方。无论是在孩子的学习上,还是在其他方面,我们都要多问几个为什么。

    (三)学会负责,让孩子自己承担

    经常有家长反应早上起来要催孩子起床、孩子回来不知道写作业、孩子太贪玩……诸如此类的事情,家长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家长急,孩子不急,这是没用的。所以,我经常对家长说:“您就不能慢慢放手吗?”几乎所有的家长都不敢这么做。我特别赞同一句话:“教,是为了不教。”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以后完全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如果,我们一直抓住不放,只能是限制了孩子的能力,只能是助长了孩子的懒惰。所以,当您看到孩子赖床而不愿起床的时候,别一遍两遍地去催,换一种方式。把孩子的权利教给孩子,哪怕是迟到了,也让孩子自己去承担后果。可是,有些家长在看到孩子因为迟到而受到老师的批评的时候,往往用一种咎由自取、打击嘲笑的语气对孩子说话,这也是不正确的。

    (四)自我教育,家长巧妙地引导

    在这里我想给大家讲个故事《陶行知的四块奶糖》

    这就是教育的艺术。我们并不是非要对孩子犯错的言行进行批评、惩罚。更重要的是我们是要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承担起应负的责任。

    (五)使错误成为孩子成长的契机

    《放牛班的春天》里有这样一组镜头:马修来到孩子们的宿舍,听到孩子们边吹口风琴,边自编曲调地唱到:“光弹头呀你完蛋啦,这里轮不到你做主。”就是这样一件再普通不过的事情,反而引起马修的注意:“他们虽然唱得不怎么样,可是他们爱唱。我甚至发现他们中有几个嗓音不错。是否那这些孩子没有办法了呢?而我早已发誓永不放弃我的音乐创作,永不放弃,前方总有希望在等待。”从此,马修开始了与孩子们用音乐交流的行程——成立了合唱团。就是这样一群无药可治的、常被惩罚的孩子和马修一起拍掌、一起学习乐谱。用音乐和孩子们交流,用音乐走进孩子的内心,用音乐打动孩子们僵硬的心灵。

    当我听到孩子们的合唱时,简直是天籁之音,极是感动。从这些顽皮的有问题的孩子们的眼神中竟是渴望理解、渴望爱、渴望自由,就连孩子们的笑容也开始变得天真灿烂起来了。

    这是为什么呢?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弗德雷里克•柏辽兹:“音乐是心灵的迸发。它不象化学那样能进行实验分析。对伟大的音乐来说只有一种真正的特性,那就是感情。”马修老师正是在孩子们的错误中抓住了开启孩子心灵和唤起孩子们尘封感情的契机!

    其实我们从爱迪生的家庭教育中也会得到一些启示。(略)

    爱迪生智慧的火花就这样被老师否定了。但是如果爱迪生的妈妈也是像老师这样认为爱迪生很烦、笨蛋、不可思议,那么世界上真的就缺少了这么伟大的发明家了。

    最后我想把张爱玲写的一首小文《非走不可的弯路 》送给在座的每一位家长朋友:
    在青春的路口,曾经有那么一条小路若隐若现,召唤着我。
    母亲拦住我:"那条路走不得。"
    我不信。
    "我就是从那条路走过来的,你还有什么不信?"
    "既然你能从那条路走过来,我为什么不能?"
    "我不想让你走弯路。"
    "但是我喜欢,而且我不怕。"
    母亲心疼地看我好久,然后叹口气:"好吧,你这个倔强的孩子,那条路很难 走,一路小心!"
    上路后,我发现母亲没有骗我,那的确是条弯路,我碰壁,摔跟头,有时碰得头破血流,但我不停地走,终于走过来了。
     坐下来喘息的时候,我看见一个朋友,自然很年轻,正站在我当年的路口,我忍不住喊:"那条路走不得。"
     她不信。
    "我母亲就是从那条路走过来的,我也是。"
    "既然你们都可以从那条路走过来,我为什么不能?"
    "我不想让你走同样的弯路。"
    "但是我喜欢。"
    我看了看她,看了看自己,然后笑了:"一路小心。"
    我很感激她,她让我发现自己不再年轻,已经开始扮演"过来人"的角色,同时患有"过来人"常患的"拦路癖"
    在人生的路上,有一条路每个人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轻时的弯路。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家长也是人,在教育孩子时难免不犯错误,但是,当我们把那些无意识的言行有意识地去改变,或是在面对孩子的问题时,改变思路,时刻保持一颗平常心,那么,我相信,我们一定会提高自己的育子能力,一定能和孩子一起幸福地成长!

    最后,给大家留两个问题,有兴趣的老师和家长可以思考,写在博客里。
    1、做个负责的家长,一定是好家长吗?
    2、面对孩子的错误,第一步你要做什么?
    3、到中华家庭教育网的视频课程中心看一部电影《心中的小星星》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