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责备孩子的方略

14年前 [11-28 10:03 周六]

责备孩子的方略

    家长以自己过去的经历教育孩子,没有说服的效果。


    一位父亲以无法忍受的表情对我说,他的儿子今年读小学五年级,为了考进名牌的私立中学,每天学习得很晚,星期日还上补习班。他看到自己的孩子脸色苍白,缺乏少年应有的朝气和活泼,就开导他说:“我在你那样年龄的时候,可没有少玩,但学习也不错。怎么样呀,稍微参加一些体育活动吧?”他儿子不以为然地回敬了一句:“按你说的去做,我会被淘汰的。”


    家长责备孩子的时候,往往喜欢引用自己幼年时代的事情,“我在儿童时代老是玩耍。”“妈妈经常做许多家务活。”这种说法缺乏说服力,不能使孩子心悦诚服。


    为什么呢?因为孩子对父母的缺点了解得一清二楚。所以,无论父母怎样说自己过去表现得如何好,孩子却根本不信,除非父母在孩子的心目中是没有缺点的完人。


    但是,另一方面,由于孩子并没有见过父母的儿童时代的样子。所以,不管父母如何美化自己的过去,都无法进行正面的反驳。


    对这种无法反驳的问题,孩子当然会产生逆反心理。比较聪明的孩子就会回敬一句:“现在和父亲所处的那个时代不同了嘛?”最终,家长的说法很可能引起孩子的反抗,而没有任何的说服力。


     假如家长真想用自己过去的经历说服孩子,最好承认“自己也有同样的缺点”。这样,孩子就会虚心倾听父母的教导,产生一种亲近感。


    家长的责备声音越小,越能引起孩子注意倾听


    自古以来相传着一条教育孩子的原则——“责备可以,发火不行”,它反映了日本家长普遍存在一种感情用事的倾向。当孩子的所作所为令人失望时,家长往往容易发泄一通心中的不满。


    从未大声怒斥过孩子的家长若采用怒斥的方法,的确能使孩子感到震惊。他们从家长的一反常态中,去寻找父母发怒的原因,“是不是自己做了什么非常出格的事?”无疑,当时的效果的确很大。


    但一般的责备,家长总是大声地训斥,孩子更多的是出现讨厌的心情:“又来了”,而不去体会责备的用意何在。随着孩子这种心态的蔓延,即使家长嗓子都喊哑了,孩子仍无动于衷;孩子长大了之后,还会滋生一种反感,“以牙还牙”,有时竟还嘴,说“真讨厌死了”“早就知道了”,以表示反抗。


    我常常用伊索寓言中的《狼和少年》的故事引以为戒。放羊的少年一喊“狼来了”,村里的人都慌张地跑出来相助。他觉得村民们的样子很有趣,就几次假装着喊狼来了。可是,当真的狼来了的时候,村民们谁都不相信该少年的求救之声。


    我觉得这个著名的故事告诉人们,家长平时老是大声训斥,孩子会慢慢地无所反应。不仅如此,长此以往还将破坏亲子之间不可缺少的信赖关系,使孩子失去对父母的信赖。


    同时,真正到了人生紧要的关头,须向孩子大喝一声时,家长的指责却起不了任何作用。这无疑对家长是一件极大的憾事。


    由此可见,“怒斥”导致的弊病是很大的。那么,如何才能不发怒地责备孩子呢?有名的棒球讲解员佐佐木信也先生在其著作中曾写到这一点。


    据说,棒球比赛时,一个选手在一次比赛中要看场外教练50次。佐佐木先生说,这个时候教练应该是面无表情。其他一些名教练,三原修、水原茂、鹤冈一人、川上哲治等亦说,关键时刻脸不改色,平静地倚靠着椅子观战。他们的这种态度不仅能使选手安心,也是对选手的鼓励。


    选手们能从中汲取信任和力量。佐佐木先生说,这种不露情感的做法同样适用于亲子关系,家长总是焦躁不安,就会影响孩子的心平气和。我认为他说得很对。


    佐佐木先生的经验之谈给人一个启示,“责备”孩子时应冷静、小声。


    家长应该心平气和地慢慢对孩子讲,“你知道为什么叫你来吗?芽”“你对自己的行为是如何看的呢?芽”这样孩子也会冷静地反省自己的行为,坦率地承认自己的错误。只有孩子真正认识了自己的过错之后,再劝告他“今后要倍加注意”,孩子才会做到悔过自新。


    此外,家长还应考虑,在自己心情不好的时候,尽量不要去责备孩子。因为此时容易感情冲动而乱发脾气。待稍微冷静一些后,家长自己也会觉得不必如此责备孩子。这种情况绝不少见。


     让父亲担当批评者的角色,孩子会失去对母亲的信赖


    职业棒球的教练之中,有许多名人很善于理解选手的心态,并对他们管理得也很好。广岛棒球队的原教练古叶竹识先生就是其中之一。曾沸扬一时的“殴打选手事件”给人在教育孩子方面许多有益的启示。


该事件的大概情况是,一位年轻选手在比赛时连续错打,回到场外的椅子边时,教练当场打了他一记耳光。古叶先生采取的这种方法,心理学称之为“即时强化原则”。


    所谓即时强化原则是指,无论是责备还是奖赏,其行动发生的一刹那间效果最好。这位挨打的选手自该事件发生后完全变了样,开始表现得十分活跃。这证明了实行即时强化原则是正确的。


    它同样适用于对孩子的教育,有的母亲常说:“等爸爸回来,让他教训你。”显而易见这种做法根本没有时效,只在拖延时间。现在,站在做了错事的孩子面前的是母亲,她为什么要让父亲来教训呢?芽这难道不是母亲主动放弃教育孩子的责任,降低了母亲在家教方面的权威?芽这样,孩子当然怕父亲而不怕母亲,不久就开始瞧不起母亲。


    另外,孩子到了上小学的年龄段,有一种奇怪的心理。即他希望自己的过错只让母亲知道,对兄弟以至父亲都要保密。而实际上,“让父亲教训你”意思就是“要告诉你的父亲”。这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告密”。孩子是最讨厌告密的。所以,因告密而失去对母亲的信赖是一点也不奇怪的。


    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双亲必须紧密合作,它的前提是在这方面两个人的能力是对等的。母亲不要忘记从母亲的立场,独自地进行教育,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有时需要坦率告诉孩子,“我家决定必须这样做”,而不要更多地讲理由。一位评论家在北海道乘出租车时,因路途遥远,就同司机漫无边际地聊起天来,不久话题就转到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这位司机说,他有一个中学生的儿子。最近,他讲起大道理来一套一套的,你说东他说西,连父母都说不过他,真对他没办法。有一次,父子俩出去兜风,在车内喝了饮料,父亲把喝完的易拉罐放入塑料袋中,准备到下一个出口处扔掉。而儿子打开车窗玻璃,朝着路旁的树林里,像投棒球一样把易拉罐掷了出去。父亲见了之后十分生气,马上来了一个急刹车,把车停了下来说:“你做的是什么事呀?选马上下车,给我拣回来。”这时,儿子却若无其事地说:“真是小题大作,大家也在掷嘛?选铁罐腐烂了之后,能给树林的土壤增加铁分子呢?”父亲心中暗暗地想着,“这小子又开始讲歪理了,绝不允许他强词夺理。”但一下子又说不出话来反驳他。


    于是,父亲更加怒气冲天,大声地斥责道:“讨厌,不听你的歪理。大家是大家,我们是我们,我不允许我们家的人这样做。”这么一说,儿子一下子就老实了,马上下车,把掷掉了的易拉罐拣了回来。他可能被父亲那气势汹汹的样子吓得退让了。


    年轻人具有对大人的理论十分反感的一面。的确,在大人的世界里,有些理论酷似真理,却漏洞百出。年轻人本能地、直观地对这种理论产生一种厌恶感而不敢领教。因此,大人应满腔热情、充满爱心地认真进行说服,而不要讲许多大人的理论,这样孩子就很容易接受。


    从这个意义上讲,家长责备孩子时,要讲究一些方法,最好不要摆大道理,高谈阔论,而是坦率地谈谈自己的信念、主张及爱好,以便更有人情味地劝导他们。

来源: http://www.znjy.cn/Article/jzxd/194.html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