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学生对教师的同情性理解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14年前 [11-02 11:08 周一]

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往往因为“不平等”的心理地位关系拉开了师生的距离,从而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存在着一定的障碍。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就是使师生之间消除不平等的心理地位关系,使教师在与学生的接触过程中让学生更多地体会到教师与其在心理上的平等,而没有居高临下俯视学生心理的态势。

创设学生对教师的同情性理解就是拉近师生之间心理距离的最好途径。

所谓学生对教师的同情性理解就是当教师在感觉到学生向其召唤而应该向学生做一些什么的时候,能够敏锐地通过学生的声音、眼神、动作、神态等细微的差异感觉到学生的需要,以教师自我的一学生相似的人生经历等作为教育素材,让学生带着“同情”(非我们平时理解的“同情”)的心态去真实体验教师创设的教育情境,从而使师生之间拉近了距离,达到了一定的教育目的。

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需要通过以下三方面提高同情性理解的可能性。

一、对相似经历的移情

要发生教育的移情现象,需要一定的条件,其中相似的经历就是最主要的条件之一。我们知道,一些优秀的伟人传记之所以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往往不是因为伟人们本身的品德有多么高尚,为人处事是多么的真诚,做出过多么伟大的丰功伟绩等,而是伟人成为伟人之前的平凡及使平凡蜕变成伟人的成长过程中的坎坷与艰辛。这样才能使普通的读者认识到伟人成长的过程不是天赐神力,不是老天的特别恩赐,而是像你我平凡人经过自己坚忍不拔的意志力而进行的勤奋努力和敏锐鉴别判断力把握住稍瞬即逝的绝佳时机等一系列因素决定的。这样,普通读者的移情也在悄悄地发生了,伟人传记的教育意义也在悄悄地发挥着它的作用。

对于学校教育也是如此。我们知道,学生对于教师的崇拜会形成教师的威信,使教师的话语权更具有信服力。但教师的权威也往往拉开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甚至在学生的心目中形象“教师与自己不属同类人”的感觉。所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也就需要师生之间的相似性经历。

小赵生长在单亲家庭,父亲看上了其他女人而抛弃了他们母子,虽然每个月都付给他们母子一定的生活费,但他们的生活还是非常拮据。坚强的小赵母亲还是勇敢地毅然担当起培养小赵的重担。在与母亲生活在一起的日子里,小赵变得有些自卑,性格有些内向而孤僻,不喜欢与同学相处,而更多时候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独处,一个人享受自我的心灵世界。在小赵的意识中,只有属于他自己的物质狭小空间(他的房间)和自我的精神世界才是对他绝对安全的。

青春期难免会遇到诸多只有青少年才遇到的问题。因为这些问题,小赵变成更加沉默了,寡言的他还有点“攻击性”,对身边同学怀有深深的敌意。所以经常因为小事与同学发生磨擦,但看它在易怒的状况下又竭力地强忍着,而把自己的不良情绪深埋入心里,回家后一并发泄到母亲的身上。小赵的母亲非常无奈,不是担心自己受气,而对小赵的成长历程非常担忧。只有寻求班主任的帮助。

班主任是一位有过单亲家庭经历的年轻男教师。了解实情后的班主任在一次有意的“偶然相遇”中与小赵聊开了。话题当然在有意无意之间转向了家庭、父母、人生、幸福等。

开始时小赵对于家庭与父母三缄其口。而年轻的班主任显然缺乏与学生交流的技巧。但“幸运”的是,班主任是真诚的,所以当他向小赵坦诚了自己生活在单亲家庭里的经历而带来的体验、这些体验对自己人生道路的影响、自己是如何从自卑的情结中走出来的、自己是如何把自己的家庭劣势变成了优势等时,小赵的眼神从最初的抗拒变成充满狐疑,而后又变成了同情性理解。

自那以后,班主任成为小赵人生中能够彼此走进对方心灵的第一位朋友。在班主任的努力下,小赵陆续有了能走进彼此心灵的第二、第三位朋友……

二、对相似弱者的同情

对于弱者的同情,似乎是人的天性,教育过程中就可以利用这一点。在人们的潜意识中,都有“行善”的一面,在不影响自己正当利益的前提条件下,人们总是想看到别人因为得到自己的“善行”流露出满足的喜悦之情而高兴。

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也是如此。我们知道,当前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显得低效而苍白,并不是原因我们缺乏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素材,相反我们的教育素材琳琅满目数不胜数,甚至有时不知道怎么去取舍好,只是我们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没有抓住教育的关键点,让更多的思想道德教育流于形式,以模式化走过程的方式进行。造成这样状况的原因很多,其中学生对于教师语言的可信度的低效是最主要的。也就是说师生之间虽然面对同样的事件,可是教师内心所想的并不一定是学生心里所想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想法存在很大的距离,甚至学生总是在怀疑教师“教育”的功利性目的,猜疑教师的可信度。

对与学生有相似弱者的同情也就是走近师生心理距离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一些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往往选择教师自己身上的亲身经历作为教育素材进行教育,但并不是教师所有的切身的体验都能得到学生的共鸣,教师也需要把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件进行舍取,找出与学生相似的因素,特别是把教师自己作为弱者的角色的相似因素进行分析。

一些教师在面对学生时是绝对的“领导”,与学生的谈话、交流都是外交辞令,而很少带有个人色彩的语言,仿佛学生与教师之间只有工作上的关系,而根本不必要把自己的情感投入其中。这样的教师永远不可以进入学生的心灵。有些教师以自己的平凡而真诚的心去观照学生的心,让学生的心灵在自己真诚的心灵之光照耀下而渐渐打开紧闭的大门,坦诚由此发生。

还有有些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也许都是真诚的,但往往把自己“阳光”而“积极”的一面展示在学生面前,而自己做为弱者的心理永远巧妙地珍藏起来,不以示人,生怕自己的“不光彩”一面会成为学生的笑柄,成为自己人生的污点而不敢示人。其实教师作为弱者出现在学生面前时,往往更能得到更多学生的理解、认同,从而使学生与教师一样对事件背景的深层心理机制进行反思。也让更多的学生对教师形成同情性理解,感觉教师对自己的真诚无私。

三、对相似强者的憧憬

教师作为成年人,负责对教书育人之责任,有许多成功的人生经历,有许多值得与人分享的成功体验。这些都是教师作为强者给学生带来的憧憬。

我们知道,我们对于领袖人物的崇敬之情是油然而生的,但是领袖人物的所作所为、人格魅力永远不能推动我们前进。而相反,那些小人物在偶尔的成功中的点滴感受或事件往往会得到我们的青睐,成为我们人格进步力量的源泉,原因我们与他们有太多的相似之处。

教师也是曾经的学生,教师也与学生有相似的经历,也经历过现在学生正在经历的一切。当教师与学生分享自己是如何艰难地走过那段青春期的骚动、欲望的折磨、天真的幻想、信任的危机、友情的崩溃等时,学生仿佛也能从教师的坎坷人生痕迹中看到了自己目前正在承受的一切,从而任何的困难与苦难得到迎刃而解。

蔡老师经常看到一些学生在平时小范围内侃侃而谈、谈笑风生,但这些学生一旦上讲台面对群体同学时则会惊惶失措语无伦次。蔡老师也正好有过这样的经历。那是在高中时期,蔡老师原来根本不敢上讲台演讲或发表自己的意见。当他的老师提供给他们机会时,他的教师一次又一次地“等待”像原来的蔡老师之类的还没有发生上台演讲处女秀的学生时,蔡老师的心也是扑通扑通地狂跳不止。可就是在“上”与“不上”之间挣扎的时候,时间迅速地流逝了,失去了一次又一次的上台演讲的机会。而突然有一天,蔡老师被同学恶作剧开玩笑式地推上了讲台时,也仅仅硬着头皮吱吱唔唔讲出自己准备的长篇大论中的一小部分而已,其它的一切被紧张的情绪剔除了、遗忘了。但那次的恶作剧开创了蔡老师有第二次勇敢地上讲台的先例。第二次能够说的话就比第一次多了。如此才成就了蔡老师今天无论上多大的讲台都不怵场的优点。

当蔡老师向他的学生讲述自己的“经历”时,特别是描述他第一次上讲台之前在台下心理斗争的那段心理时,也确实鼓舞了一大批学生有了上台的勇气。

创设学生对教师的同情性理解,这是教师本身的教学勇气,更是教师把学生作为心理平等的自然人的体现。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2161f50100djld.html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