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当奖励变成枷锁(转醉梅老师)

14年前 [09-22 16:11 周二]
文/马川 | 摘自:为了孩子B2007年4月刊

    有一个退休的心理学家独自一人生活在安静的村庄里。村里的孩子特别顽皮,老是喜欢在这位老人的门口丢石头玩,而且声音特别大,经常让老人无法好好休息。
    有一天,老人对正在他门前玩的小孩子们说,孩子们,你们每天下午都在我这里来扔石头吧,我每人给你们1美元。孩子们听到非常高兴,每天都来闹得更起劲了。老人也每天给他们每人1美元。这样过了几天之后,有一天下午,孩子们又来扔石头了,老人走出来对他们说,孩子们,我没那么多钱了,只能每人给你们3美分。孩子们一听,觉得钱给得太少了,没什么意思,就再也不到老人家门口来扔石头了。当然,老人也恢复了原本安静的生活。  

    这个实验很好地说明了,奖励有时会产生某种与期望相反的效应。这就是心理学所说的“强化过当效应”。
    类似的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当家长把爱唱歌的孩子送到少年宫去系统地学唱歌,孩子却老是逃学;家长奖励考试得第一名的孩子一件漂亮衣服,孩子似乎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开心反而对学习似乎没有原来的热情了;家长给主动做家务的孩子零用钱作为鼓励,如果下次没有给零用钱孩子就提不起做家务的兴致了......
    为什么会出现强化过当效应?这里面有着什么样的规律?对我们又有什么样的启示?
    心理学家德西解释说,真正能够激发和调节人行为的是人的自主性需要及其满足。越是把自己的行为作为自觉的,就越是能够全身心地投入任务和负起责任。反而,如果感到在某种控制下行为,就会产生压力。当奖励作为控制的因素出现时,孩子从奖励中感受到的是被控制,所以行动的热情就会下降。
   启示:
    ● 奖励特别注意不要带有监视的意味,不要让奖励变成孩子成长的枷锁。
    ● 最好不要通过物质许愿、金钱刺激等方式,这样容易模糊孩子的努力目的,从长期来看反而容易降低孩子的前进热情。
    ● 在学习方面,表扬的标准不要仅仅只看最后的分数,而是重在肯定他的努力程度、进步幅度、能力的提高以及成绩的"含金量"。
    ● 对大一点的孩子来说,他们已经不再满足于表层的奖励了。如果这时孩子还会常常因为过于简单的任务而获得家长的泛泛的奖励,孩子会不以为然,比较敏感的孩子还会认为家长对自己的期望不高,觉得自己被看轻。这时的表扬方式可以含蓄一些,可以通过表情或身体语言来表示而不只是用简单的语言的表扬。如心领神会地向他们眨眼睛,或者竖起大拇指表示自己已经注意到他做得不错。
    ● 最好选择激励式奖励。比如,刚上小学的美美被推选为学习委员,当她回家把这个喜讯告诉父母时,她爸爸连声说:“我女儿真是好样的,真有出息!来,多吃一块鸡肉。”虽然孩子当时听着舒服,但并无多大激励作用。如果在后面再补上一句:"当了学习委员,就该用一个学习委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在各方面都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哦。"就既包含了家长的信任和期望,又给孩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对孩子产生更强的激励作用,促使孩子更加努力进步。
    ● 鼓励表扬要“滴水藏海”。当孩子开始上小学之后,家长对孩子的奖励除了要注意对具体事情的表扬以外,还需要把具体的事件上升到某一高度,为孩子的成长指明方向和目标。比如,当孩子放学之后能主动完成作业的时候,家长就可以说“真是个爱学习肯动脑筋的孩子。”孩子就会逐渐将爱学习肯脑筋作为自己具备的品质,并在以后的学习中朝这个方向努力。

来源:http://www.modern-family.com/forthechildren(b)/article.asp?id=1759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