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焦头烂额》案例分析整理(周玉萍)

14年前 [09-20 21:06 周日]
案例原文附件:

焦头烂额

       上次聊了孩子跟我的成长历程。现在儿子该上初三了,却目前在家里待着。

       整个假期就在我建议孩子参加这个活动参加那个活动,却最终都没有成行的飞逝而去。

       孩子自己跟原来初中第一个学校考上高中的同学,去外地玩了几天。

       由于初二的下学期最后两个多月,儿子都是上上停停,一天只去个一两天,跟外地的几个每天就是跑着玩。所以我一直建议儿子再换个环境,因为在这里老师们已经都不管他了。

       可儿子一直没有跟我深入商量,只是说再说吧,再说吧。后来问的多了,儿子说哪也不动,还就在原来的学校上。

       但在开学的前一天晚上,儿子从外面玩回来,情绪有些低落的问我:都帮他问了哪里的学校。

       我说了其中一个外地的学校,儿子说那你现在再打电话问问吧。儿子跟我一起问了一些情况,最后决定第二天去学校看看。

       第二天早上跟孩子一起我们三个人坐火车到了学校,校长跟儿子聊了有一个多小时,儿子都很认真的听,并按校长说的,要严格要求自己。并经过考虑决定第二天去这个学校上,这是个封闭学校,两周回来一次。离我们这里有三个多小时的路程。

       第二天跟孩子一起把日用生活用品都带了过去。

       上了两天后,也就是周三我跟他班主任联系,班主任说没什么问题,也没跟孩子通上话。(孩子按学校规定把手机什么的都留给了我)到了周六中午,我跟班主任打电话了解情况,班主任说孩子还是学不进去,上课有传纸条的现象。

       可到了下午,班主任打来电话说没见到人回班。同时另一初二的学生也没在班。(一起凑巧转过去的还有一他原来班上的同学,他到那里上的是初二。)

       后来得到消息说他们已经坐上火车回我们这里了。晚上见到儿子,儿子把那学校说了非常不好。说全是没人要的学生才去那里上呢。     吃不好,睡不好,还非常想家。特别是想...(他指班上原来那位女同学)说还是想回原来的学校上。

       第二天就开始跟同学们跑着玩。

       一开始我让他自己去原来的学校是否能回去。

       他跟班主任打了好几个电话没接,发了好几个短信也没回。可班主任却把这短信在班上念了。儿子听说后非常生气和受伤。

       第二天我又去跟班主任沟通了一下,了解到由于过了时间,想再回去确实难度很大。

       但孩子一直没有真正在家里待,也不跟我们深入沟通,问他什么只是说还想回原来学校上。

       这样一拖就是一周时间快过去了,回来前两天是在姑姑家住,第三天没打招呼一晚上没回来,昨天中午一再要求并说爸爸已经在帮他跟学校的事,他晚上按时回来了。由于他爸爸中午没有找到人,晚上又出去了。跟儿子没聊几天,儿子就坐在电脑旁边打电脑,边打电话聊天。最后因为我也想用一下电脑上网跟老师请教一下老师,因儿子不同意,相持最后,儿子干脆把插坐一拨把电脑搬到他房间关起门来上网了。

       我一下子非常难受下,也明白再找他更是冲突。就下楼去了。并头晕的毛病又范了。

       今天中午儿子又跟我要钱出去玩,我说:别出去了,妈妈很难受,家里有菜我教你怎么炒菜我们一起吃午饭吧。可最终没有说服儿子。儿子走后帮我买点蛋糕又回来。说要钱出去。可我笨到还想说服他在家。把儿子气的摔门走了。

       下午他爷爷打来电话,说正跟儿子来家里。我想是儿子不放心我,却又没办法跟我好好待在家里,所以把爷爷喊过来,我一时非常责怪自己,又很感动儿子。

       到了后,我问儿子吃饭没,儿子没理人,再问他儿子很生气的说:别理我。

       停了会,儿子又过来跟我要钱出去,非常气愤,并态度非常不好。相持了很久儿子说话越来越难听,最后说我说话就是“放屁”。他爷爷说怎么能这么说话,儿子说:这是我十岁的时候妈妈对我说的那句话。最后,儿子又开始跟爷爷要,不过态度有所缓解,并说了理由,也是相持了一会儿爷爷把钱给了他。

       儿子走了,我一时感觉真的无路可走了。这两周没去上班(我零时工作在县里有点远)想把事情按排和处理好,却被我搞到这个局面,越努力越僵持。

       一面为儿子这样表现而伤心,一面又为自己的无能而自责。用儿子的话说是我一步步逼他这样的,我也感觉是自找的。如果处理好完全可以引导好儿子。

       零用钱的事,我也知道应该每月固定好多少钱,按时给孩子,超过了就没有。

       还知道要肯定孩子的努力,要鼓励和充分相信他。

       可实际操作起来怎么全变了味了。

       现在全家人都在想办法“拉”孩子,可我知道这样的方式只能让他越走越远。他爸爸是不理他,他爷爷是有机会有一通说教,有时儿子耐心听着,有时忍无可忍的说:你非要把我想学习的心打击没了吗?而我是不面对孩子时,感觉的全是对儿子愧疚和对自己没有智慧的不满。可当面对儿子时,左也不行右也不是的时候又陷入一种难过,伤心,非想让孩子听话的负面情绪中无法自拔。

       我必须改变,我很想改变,我该怎么做?  

案例分析:  

      程桂芹:

       1、家长(母亲)陷入很困惑的状态,不面对的时候,感觉对不起孩子,面对的时候,又感觉无能无力。在孩子需要她的时候,她希望孩子独立,没有在孩子身边,当孩子不需要她的时候,她却事事参与,没有恰当好处地帮助孩子,孩子对她非常反感。

       例:开学的时候,孩子让妈妈去问到哪上学,这个做妈妈的没有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心深处。妈妈没有及时发现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

        2、孩子转学,本来是孩子开始进行疗伤的时候,可是这位妈妈在和老师沟通时却说孩子的种种不是,说孩子的缺点。无疑又让老师对这个孩子有什么看法。这就能给孩子信心和希望。

       陈应俊:

        1、这位母亲真应该好好学习家庭教育。

        2、家长缺少青春期孩子的知识,缺少与青春期孩子沟通的技巧和方法。没有自信,没有方法。家长很被动、很焦虑。

        3、孩子也很焦虑,想学习,却又不知道怎么学习。

        4、与新学校老师沟通的时候有问题。

        5、应该在开学前早些和孩子商量是到原学校还是换个新学校这个问题,可是,这个工作在开学前几天才做,而且是让儿子自己出面去做。让儿子自己去处理,如果锻炼孩子,孩子尝到跟外界沟通的能力和求学的一些困难,让孩子体验一下、让他珍惜,也是可以的,但是,智慧的家长应该偷偷地走到孩子前面,去把学校的工作做到位,让孩子适当受些挫折是有益的,但挫折过多容易挫伤孩子的自信心。

       孩子从学校回来就问家长“我该怎么办?我该去哪个学校读?”也就是间接地告诉我们孩子在学校碰鼻子了,受打击了。

        6、原来学校的老师当着全体学生的面读孩子的信息,这也伤害了孩子的心灵。家长如果在和老师沟通的时候,告诉老师一定要保密,这种情况也不会发生了。

        7、家长在给孩子找新学校的时候也是没有经过细致的考察,对新学校不是很了解的情况下,就把孩子送去了,应该多方面去了解。

       去新学校也要和孩子进行沟通,让孩子做好选择,让孩子坚持下去。而且在和新学校老师沟通的时候,不该把孩子的一些缺点告诉了老师。

        8、孩子说新学校“都是坏孩子、生活条件不好、环境不好”,想回原来学校,又知道原来的老师早全班同学的面公布了孩子家长的信息,这让孩子遭受到接连地打击。使他重新振奋起来的信心受到了干扰,情绪焦虑。

       现在怎么办?

        1、家长开始学习解决不了现在的问题。家长和孩子好好沟通,先去找一个合适的学校,把孩子安顿下来。不要把功课落下太多。

        2、家长尽快学习家庭教育。学习与青春期孩子进行沟通的方法,不要太焦虑,应该有办法转变孩子的问题。

       马金龙:

       《乌鸦搬家》的故事:一只乌鸦打算飞往南方,途中遇到一只鸽子,一起停在树上休息。鸽子问乌鸦:“你那么辛苦要飞到哪里去呢?为什么要离开这里呢?”乌鸦叹了口气,愤愤不平地说:“其实我也不想离开呀,但是,我这里的邻居都不喜欢我的叫声。他们看见我就撵我,有些人还用石子打我,所以我想飞到别的地方去。”鸽子好心地说:“别白费力气了,如果你不改变你的声音,飞到哪里去都不会受到欢迎的。”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也可以想到这个孩子本身行为、学习等有很多习惯上的问题,不是环境的问题,而是自身的问题,如果孩子不改变自身,不管去哪里都不能解决问题。

       希望家长对孩子期望值低一些,降低要求。例如只要求孩子上技校、职高等,都可以。不能成为大树,成为一棵小草也是可以的。

       家甜:

       1、妈妈的控制欲很强。对青春期孩子了解太少。

       例如,一个孩子妈妈只要孩子要开学了就很紧张,高一读了三年,学校却换了无数个,一到新的学校,因为孩子很灵活,老师也都很喜欢他,但是,一个月之后,孩子的情况就显露出来了,上课坐不住,渐渐地老师不管他了,孩子就不爱上学了。后来妈妈就把他换到一所职业中学去读,没有读一个月,孩子的毛病又表现出来了,结果又要换学校。虽然家长也知道放低期望,让孩子上职业学校,但是,孩子依然读不下去。

        2、求助于好的学校,对孩子不见得有利。

        3、关键还是在于家长。

       李颖:

       1、家长有很大问题,家庭教育能力很低。如果这位家长以前懂得家庭教育的话,也不会让孩子现在出现这么大的问题,走到今天这个地步。现在如果对孩子还是放任,那么孩子就可能走到另一面了。

       2、现在可以请一位老师或者是一位心理老师,跟孩子谈,让孩子明白一些道理的情况再去学习。不赞成让孩子休学,因为短时间内,家长和孩子不会很好地沟通。需要找一个好的学校好的老师和孩子讲一些道理,和孩子谈。如果孩子在社会上放任久了,需要约束他,管理他,对孩子不要期望过高。首先成人,其次成才,对社会做一个有用的人。可以选择一些技能方面的学校。

        3、找到一个适合孩子的学校。以前,作为一个新的学校、新的老师,都没有看到孩子的闪光点,只看到孩子的缺点,包括家长,没有给孩子一个鼓励。

       马金龙总结:

        1、孩子的问题,可以客观地告诉老师,多讲优点,让老师对孩子有个好的印象。

        2、老师不能违背职业道德。

        3、给孩子找一个合适的学校,不要流落于社会上。

        4、转学不能解决问题。《乌鸦搬家》的故事。

        5、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要太高。

        6、修复关系——师生关系、亲子关系。此时,家长无条件接纳孩子。

        7、不要指责家长。指责无用,家长也是受害者。别的家长要引起注意,不要等出了问题再来补课。

        8、转学,要找到一个有着正确的教育理念、正确的教育方法,对升学率看得很淡的老师。

        孙倩:

        1、从妈妈身体不舒服,孩子帮妈妈买回蛋糕这件事,看得出来这个孩子对母亲还是很有责任心和感情的,不是坏到没有良心的程度。
从这件事上,家长可以从修复亲子关系入手,找出孩子的优点写出来,让自己对孩子重新认识。从理解、接纳、赞赏孩子的角度,先让孩子对妈妈的改变而动容。其次陪孩子一起玩,一起旅游,和孩子融入在一起,从而使孩子信任妈妈、喜欢妈妈、建立父母的威信,而不是只盯着孩子的学习。
        2、孩子对学习、对学校、对老师已经丧失信心和兴趣,这个时候家长要从发现孩子的兴趣入手,找到孩子的兴趣点,去转移孩子对外界事物的依恋,从侧面、从后面、从左右面,就是不要从正面去谈论学习、上学。
        3、从学校老师的情况看,家长如果没有非常的把握和老师沟通,老师是不会全心全意的配合的(还要看老师的素质)。给孩子转学,家长又面临着对学校的了解,对老师的了解,很难找到能真心帮助孩子的学校和老师。顾建议还是不要转学,从家长自身做起,找到能触动孩子的方法,去感化孩子,去激励孩子,帮助孩子重新建立对学习和生活的渴望。
        4、建议家长现在马上要做的是使自己冷静下来,和爸爸进行深入的彻底的沟通,请爸爸参与到对孩子的教育中来,抛开内心所有的焦虑和对孩子的偏见,认真的思考孩子的优点,与爸爸一起和孩子促膝长谈,和孩子认错。可以先“放弃”对孩子的死看死守,自己先学习亲子关系的家庭教育知识。
        5、不管是孩子出问题,还是学校、老师出了问题,作为家长不能指望别人去解救孩子,解救自己。只有家长自己拿起学习家庭教育,感悟家庭教育的武器,才能够真正的挽救孩子,挽救家庭和自己。

       吕凤琴: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道理,心里还是有些明白的,但具体到生活的细节中,又不知道应该怎样做?也就是每一天面对孩子的时候,在什么时候说什么话?用什么态度?需要什么样的心理支撑?家长不清楚。例如:孩子出去玩,妈妈能不能说“祝你玩的开心”?这样做不是纵容孩子,它的心理支撑是让孩子明白,妈妈生下他,养育他,是为了让孩子开心快乐的生活。不是为了管他而管他。当儿子问上学的事情的时候,妈妈应该高兴的说“我的儿子为自己的学业操心了,恭喜你,妈妈为你的进步感到由衷的高兴。”在决定换学校之前,就应该对这个学校的学生情况做一个了解,并告诫孩子,在任何地方都有不如意的地方,妈妈同意你去新学校,但不同意你轻易打退堂鼓,你能否坚持?如果孩子坚定的表示能坚持,家长才能给孩子转学。当孩子私自坐火车会来,没有跟家长和学校打招呼,家长应该认为孩子破了底线,应该有家长严厉的批评和惩罚。这样做的心理支撑是,抓住孩子心理认为的不应该,表明家长对孩子这个错误行为的强烈不满。当孩子知道老师把自己的短信在班上念给同学们听,很生气的时候,家长也应该和孩子共情,表示理解孩子此时的心情,谴责这样不尊重人的行为。让孩子知道妈妈是正义的。只有一台电脑,谁都想用怎么办?这个时候应该和孩子采用竞争的办法,例如背谋篇文章,或者说某个英语单词等,其他提高学习能力的游戏,做什么游戏让孩子决定,这样孩子胜的机会和可能性就大,谁赢谁用,孩子为了能获得用电脑的机会,他就会想办法提高自己赢的能力,就会尽量练习,表面上是为了玩电脑,实际上已经引发孩子学习的积极和主动性了。孩子跟家长要钱,这么大的孩子了手里应该有些钱,但怎样让孩子拥有零用钱?也是需要家长智慧的。应该让孩子有付出才能有收获,也就是要让孩子付出劳动后,家长才能给钱作为对孩子付出的报酬。这样培养了孩子的勤劳,而不是不劳而获的思想。孩子对自己的劳动报酬完全有支配的自由。孩子知道惹妈妈生气了,也知道妈妈的身体不好,叫来了爷爷,这个时候,妈妈也应该幸福的告诉孩子,我还是培养了一个具有爱心和责任心的儿子。知道关心妈妈,妈妈要谢谢你。不记所有的前嫌,就事论事。对儿子的每一个行为,表达自己的真实心情和观点。

 

     课后体会:

       这是一堂让我感动至今的课,这样的课,到现在不只这一次,以后还要继续下去。我为这些老师的付出表示深深地感谢!我也会继续关注并且参与到老师们的队伍中去!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