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谁来教孩子做人?(二)

14年前 [07-19 20:14 周日]

        如果社会由两面构成,阴一套阳一套,说一回事做一回事,明着这样暗里那样,孩子们会被整糊涂的,既失去对成年人的尊敬,也失去对未来的憧憬 

        焦惠生:在信息高度发达的背景下,社会问题、社会变革对家长、老师以及未成年人思想的影响越来越深刻。改革开放30年,其曲线一定是上升的。忽视这一点,是孩子教育失败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举例来说,家长若是机关干部,其单位在用人方面存在问题,即使他很勤奋,很努力,但是不会跑官买官,往往发展比较慢。社会上这种吃了亏的干部数量庞大,他们教育子女时肯定不会要求孩子助人为乐,不会讲吃亏是福,教育孩子一定是要争强好胜,勇于斗争,要不惜代价争取一切机会。这样的教育观,副作用巨大。 

        王丽峰:公开宣扬的价值观是一种,私下里教给孩子的却是另外一种,这种现象不仅仅是某一个人的事情,是整个社会的普遍现象。比如说,在公开场合会告诉孩子,遵守这个社会的规范,做一个懂得谦让的人,私底下给孩子传递的却是,你要事事争先才能赢得主动。我们不去探究这样做好与不好,单单就培养价值观来说,确实造成了孩子的混乱。 

         另外,儿时的理想会影响到未来的人生走向。从校到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都是"要有远大的理想""志当存高远",或者当一个成功的"家",最次也要当一个老板。这种教育的结果导致一个孩子在幼小的心里把职业分为三六九等。这自然而然地牵扯到我们现在的就业难题。从最初的价值观开始,无论中间从事什么职业,孩子的目标都不是当一个劳动者,所有人都把目光集中在非常狭窄的职业上。理想教育狭窄,限制了孩子的想象选择和发展的可能性。 

        马文杰:对孩子的教育不单纯是某个人、某个部门的事,需要整个社会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环境。教孩子做人要比传授文化知识难得多。成年人应该为孩子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传授给他们做人的精神实质,让孩子拥有精神偶像。 

        现在许多红色影视剧都存在矫枉过正的现象,许多正面人物的缺点很突出。这会误导孩子们,以为只要我有本事,守不守纪律都无所谓。这与校教育如出一辙,功利性太强了。许多老师、家长认为,只要孩子习好,其他都是次要的。上世纪70年代出生的孩子,拿了同的橡皮回家,都会受到严厉的惩罚,但是,这样的教育现在被忽略了。 

        我个人坚信,一个人的职业生涯是有限的,而做人是一辈子的事情。我们律师事务所的所训是:以人为本,以德为先。拥有良好的品德,才能够成就真正的事业。 

        郝江陵:以前,我们提倡"劳动最光荣",现在不是了。当劳动不再光荣的时候,会带来非常多的问题。重提劳动是光荣的,重提劳动者的贡献非常紧要,这种提倡不能停留在口头上,口头上的尊重导致大家以后都奔向了所谓的精英职业。欧洲国家进行过这样的调查,最快乐的职业是什么?有的答案是邮差,原因在于,他觉得自己可以骑车穿越大街小巷,看到不断变化的美景,心里非常满足。而在我们身边,这是无法想象的,家长不会引导孩子当一个邮递员。最开始的错误,导致现在社会的一系列问题。从教育理念上就应该改变,种了什么样的种子,结出什么样的果实。 

        素质教育的关键,不在于简单地向孩子传授知识,而在于教育孩子做人!我们每个人毕生到的和要的,其实也就是这些 

        陈继光:要发现并培养孩子的特长与爱好,不要强输硬灌。人最可悲的是一生对什么都没有特殊兴趣和爱好,孩子最不幸的是父母凭主观意志扼杀其兴趣和爱好。因此,家长首先要做"根雕家"。根雕家的艺术原则是发现、尊重根形的特点,然后经过艺术加工,使其特点更为突出,更为生动,最后成为精品。培养孩子也一样,不能使每一个孩子都变成学习的机器,而应当使他得到全面发展。 

       上兴趣班是眼下培养孩子的热门,选择哪个班,报多少门课,家长要对此不以为然。孩子的兴趣是第一位的,不愿意的就不要勉强,低年级的可尝试学音乐书画,他们较易接受,中年级的如果孩子不反对,不妨学学写作。这些东西对升学或者帮助不大,但可提升人的智趣、审美和思维能力,让孩子终身受益。至于别人热衷什么忙碌什么,大可不必跟风。 

        王丽峰:如果教给孩子不切实际的想法导致了他一直都生活在一个非常虚幻的梦境之中,最后很难实现,他自然不会觉得自己的人生是快乐的。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是科学家、艺术家,大部分人还是普通人,我们应该教给孩子的是怎样做一个快乐的普通人,这点非常重要。从小到大,没有人告诉孩子怎样才能快乐,怎样才能做一个快乐的普通人,而是逼着他做一个音乐家,深入地想想,有多少孩子有音乐家的潜质呢?!有很多东西是与生俱来的,尤其做艺术家。整个教育教给孩子的只有一条道路,一个框架,这样的人生是不可能快乐的。 

        蒋鹏:不少人对素质教育的认识还存在一些误区。有的人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减负",至于减负之后怎么办,就既不知道也不管了;有的人认为,素质教育就是教孩子一技之长,能歌善舞琴棋书画之类;有的人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开发孩子的智力,让孩子更聪明、更可爱……这样的所谓的素质教育是片面的,远离其真谛,对孩子的发展弊大而利小。 

        素质教育的关键,不在于简单地向孩子传授知识,不在于简单地对孩子培养技能,而在于教育孩子做人。这里说的做人,不是狭义的指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是广义的指如何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和方式对待纷繁复杂的自然和社会,包括如何面对成功与失败,寂寞与喧嚣;如何体味独处与协作,感情与理智;如何学习与思考,观察与分析,等等。我们每一个人毕生学到的和要学的也就是这些。 

       无数现实经验说明,一个人的成功本质上是因为做人的成功。有专家曾对全国148位杰出青年的童年教育进行调查,发现少年儿童成材与否主要不取决于父母的文化程度和职业,而与父母对子女的价值观与父母自身的人格因素密切相关,杰出青年在童年时的人格因素主要有以下特征:自主自立、意志坚强、合作、是非鲜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诚实善良、进取自信、勤劳等。 

        培养孩子的素质,首要是教孩子做人。可以说,教会孩子做人,就等于给了孩子一个把握自己未来的良好开端,将使孩子受益终生。 

       学习好只是人生成功的条件之一,远非全部。全社会都应该为未成年人提供宽松的环境,耐心等待,不断"加压"。 

        李晶:在对待挫折的问题上,家长首先应该是欢喜的。人的一生不可能沿着一条坦途前进,遇到一些挫折或者失败是正常的。关键在于,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家长如何对待。作为家长,总是希望孩子成功,但是长此以往,对孩子就会造成很大压力,一旦受挫,便会产生悲观情绪,严重的导致走上叛逆之路。家长要成为孩子的朋友,当孩子遇到挫折、失败时,要鼓励孩子:摔跤难免,只有学会摔倒爬起来的本领,才能吸取教训走得更远,跑得更稳。这种挫折教育对孩子一生来说是必要的,更是有益的,既避免了走弯路,又树立了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不畏挫折、战胜困难的坚强信心。 

        陈继光:作为父母,我们都能很耐心、很细致地照料孩子生活,但是在孩子教育和成长方面却大都缺乏耐心,甚至可以说太性急了,总希望孩子在各方面都取得很快的进步,总是拿他与其他孩子比较。但要知道,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发展速度,我们应当尊重这个速度,绝不能着急和浮躁。 

        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做父母的既要学会等待,让孩子按自己的速度成长;又要学会设计合理的期望值,目标应考虑到孩子的具体条件及本身愿望,而不是满足父母自身的愿望与利益。对孩子设计过高的期望,目标不能实现时,父母们就会失望,在孩子身上会有什么影响呢?他们会因为不能达到父母的期望而自惭形秽,对自己的能力感到怀疑,而从根本上动摇对自己的信心。 

        王丽峰:获得奥斯卡奖最佳影片奖的《金色池塘》的作曲叫达沃·格鲁森,他的职业不是作曲家,而是一个非常出色的外科医生。为什么有这样的现象?究其原因,就是在最初教育的时候给了孩子一个非常宽广的空间,任其驰骋。我们现在的教育里没有这种环境,孩子只有一条道路可以通向罗马。比如以前学校会设立各种"委员",劳动委员、生活委员,以前的评价体系也不是单一的,劳动委员这个职务其实就是带领大家劳动的,可能担任这种职务的往往都是学习不好甚至有点调皮的孩子,可是大家并没有歧视他,都觉得很需要他,他也觉得我能为集体作出贡献很开心。我们现在评价一个人的标准只有一条,就是学习好不好,学习不好你就是个坏孩子。我们的孩子只修炼一个功夫就可以了,其他都废掉了,导致孩子越来越畸形。 

        蒋鹏:生活费可以压缩到最低,医疗费不行了再花,教育花费却心甘情愿。现在正是入学前的"活动期",不少家长开始了他们最为忙碌的日子。 

       日前,一份名为《孩子的经济成本:转型期的结构变化和优化》的调研报告发布,从直接经济成本看,0至16岁孩子的抚养总成本将达到25万元左右;如估算到子女上高等院校的支出,则高达48万元;而估算30岁前的未婚不在读子女的总成本,为49万元。 

         "我的青春我做主"之于中国的受教育者只是一个迷梦。他们在成人那一刻起才拥有自我实现的可能,在此之前,他们被家长包办,然后又被学校包办。这对他们而言是不得不走的一段弯路。教育应该带给学生什么?哈佛大学希望学生在学习中能够:第一,独自探索世界;第二,建立对知识的好奇;第三,具备探寻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能把找到的解决方法与他人沟通;第五,培养创造力,用崭新的方式看问题。 

        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务必真实,不宜过早作好与坏的评价。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另一方面要树立典型,让孩子在探索中认知、成长、成熟、成人 

        郝江陵:对待某些事情不能堵,要疏。举个例子说,上网对孩子究竟好不好,首先一定要告诉孩子网上的东西有好有坏,坏的东西可能会对你造成非常大的伤害,可能会使人走偏人生路,如果上网查资料一点不反对。我的孩子今年参加了高考,之前非常喜欢上网,对网络充满了好奇。我开始非常反对,结果孩子就越想去接触。我们经过协商,买了电脑,装了宽带,商量好做完自己的事情可以上网,后来孩子对网络渐渐失去了兴趣,最后自己把精力重新放在了学习上。这个例子说明,不能一出问题就是网吧的,一关了之。对许多事情来说,堵不如疏。总是教育孩子这个不可以,那个不可以,孩子对其兴趣会越来越强烈,如果捅破窗户纸,让事情失去神秘感,孩子可能就不再关注了。 

        刘培锋:过去课本里有很多红色经典。我们那个年代提倡的经典人物,现在很多都消失了。相反的是,现在很多学校把国学教育当作让孩子回归传统的手段,有的还编了"国学操""国学歌",这只是皮毛的东西,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不可否认,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可是在时代发展的过程中涌现出一批很有教育意义、很有典型性的人物和事件,比如以前小学课本里的小英雄赖宁,现在有多少孩子知道赖宁是谁?把各个时代的经典从课本中取消是一种错误,我们应该用现代的语言、现代的事例、现代的人物教育孩子,让他们变得崇高。 

        未成年人大把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人为地将学校划分出等级和差别,不仅导致了腐败行为的发生,也严重地扭曲了学生的心理 

        焦惠生:年复一年,未成年人相当多的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其问题,教育主管部门要承担很大责任。 

       学校为什么分为三六九等?这样做与素质教育是相悖的,对孩子品行的教育极为不利,与教育的公平发展也格格不入。人为地把学校分为三六九等,逼迫家长通过各种手段、打破脑袋把孩子往好学校塞,不仅造成了教育的不公平性,也使教育界进一步腐败,对孩子的教育十分有害。 

        教育体制出现这么大的问题,为什么仍下不了手,改革不下去?关键是涉及了部门利益。抛开利益,解决起来很简单。前几年我看到安徽一城市对教育公平问题解决得非常彻底,所有的地域、所有的学生全部实现就近入学。前提是把所谓的优势学校和弱势学校兼并重组,把优势学校的老师交流到弱势学校去,把弱势学校的老师轮岗到优势学校来。前提问题解决了,公平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择校问题就不存在了。 

        人为地把学校分成三六九等,这是在制造不公平,不仅造成了财政资金的浪费,还制造了社会矛盾,造成了教育界的"嘴软"和失语。判断哪个学校好,哪个学校差,不是政府主管部门的事。主管部门需要做好的是提供服务,而不是做裁判,判断谁好谁差。 

        教育公平了,家长问题、学校问题、德育问题就都解决了,孩子的做人问题自然水到渠成。

 

来源: http://bbs.club.sina.com.cn/thread-336-0/table-58170-966.html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