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教师子女成才规律的启示

14年前 [07-19 20:02 周日]
看一看我身边教师的子女,我发现了一点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如果把高考考上名校、本一、本二视为成才的话,那么小教师的子女成才率最低,高中教师的子女成才率稍高一点,初中教师的子女成才率最高。这里面肯定有特例,本文暂不讨论。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律呢?我觉得这跟教师子女在不同段所受到的教育待遇有很大关系。小教师的子女上小,多数是在本校上的,任课教师跟家长都是同事,如果这个孩子犯了错误,教师会碍于同事的情面而少批评、不批评或交由家长批评,如果同样的错误发生在其他同身上也许也打了也骂了,但发生在教师子女身上却被漠视了,因为小孩自我认知能力有限,在教师一次次的漠视中,他无法感知并进而改正自己的缺点,当然也就无法养成良好的习惯。中教师的子女上小学时就难以享受到这样的“特权”,教师会把他们和其他学生一样对待,严格要求反而帮助他们打下了良好的生活、学习、做人的基础。 
 
小学教师的子女上了初中后,原先享有的“特权”不再拥有,他们是和其他学生一样的普通学生,而原来他们身上被小学教师所漠视的错误,在初中教师眼里却突显出来,这样的不良习惯是很难让初中教师包容的,所以他们难以成为老师的宠儿,会产生很强的失落感、挫败感。初中阶段是学生由儿童向少年转变的转型期,也是性格形成的重要时期,同时少年的逆反心理逐渐发展到顶点并回落。初中教师的子女在本校上学就有优势,初中教师可以及时关注子女的思想动态,而任课教师也可以随时反馈自己所了解的情况,这样家校配合,初中教师的子女最容易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这样的好习惯将会伴随他终生。高中教师虽然不能及时掌握子女的思想动态,但基于对自己所教高中学生成长规律的了解,能预见到一些成长中的问题,可以跟子女作一些交流,加之高中教师的学养、见识在初中学生的眼里还是有一点震摄作用的,所以谈话可以取得一定的效果,高中教师的子女因此有可能养成受益终生的良好习惯。而小学教师就失去了对上初中的子女的指导作用,小学教师的学养、见识不一定能让上初中的子女佩服,加上小学教师职业习惯,谈话的口吻多为哄孩子式的绵绵细语,不具有“杀伤力”,跟子女谈话的效果就打了折扣,如果子女上小学时又没有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初中阶段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就比较困难。 
 
他们都上高中了。初中教师的子女因为在初中阶段养成了良好的习惯,独立性可以表现得更强,他们能自我约束,有规律地生活和学习,在高考时成才率比较高。高中教师的子女上了高中,即使在初中没有能形成稳定的好习惯,现在他还有机会,在家长的亲自过问下,他还可以逐渐调整习惯,重新走上正轨。小学教师的子女上了高中,家长对他更是鞭长莫及了,如果在初中阶段没有养成好习惯,高中的求学之路他将走得非常艰难。 
 
如果父母是不同学段的教师,子女的成才率在原有基础上会有大幅度的提高;如果父母是同一学段的教师,叠加的效果一般。 
 
从上述教师子女的成才规律中我们可以得到怎样的教育启示呢?首先小学阶段打下良好的基础非常重要。知识基础固然重要,而学习品质、生活自理能力、做人的修养等更为重要。若想获得良好的基础,严肃活泼、科学有序的训导是有效的途径。其次初中阶段养成良好的习惯非常关键。习惯决定命运。良好的生活、学习、为人的习惯,将影响一个人终生。若想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师、家长要及时了解初中生的思想动态,给予他们科学的指导,关注成长的过程,使之具有坚持的品格,每一天、每一事都安排得井井有条。最后高中阶段运用好习惯非常必要。高中阶段的学习、生活、做人等独立程度越来越高,要用好小学阶段打下的良好基础、初中阶段养成的良好习惯,增强自主性,做到计划性,具有持久性。这三点启示是多数成功者身上的共性,换言之,我们若想提高学生、子女的成才率,就必须用好这三点启示。
 
来源: http://bbs.club.sina.com.cn/thread-336-0/table-58171-2134.html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