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电击治网瘾,击倒孩子人权

14年前 [07-19 19:57 周日]

电击治网瘾,击倒孩子人权 

  

核心提示: 

  

针对近来广受社会关注的“醒脑电击疗法”治疗网瘾,卫生部专门组织专家就该诊疗相关问题进行了充分研究和论证。专家一致认为,电刺激(或电休克)治疗网瘾技术的安全性、有效性尚不确切,国内外并无相关临床研究和循证医依据,暂不宜应用于临床。 

  

根据调查,郑州市有3家专业戒网瘾机构,主要是以心理健康教育和拓展训练等方法帮助染上网瘾的孩子戒除网瘾。郑州市八院的副院长、国家级心理治疗师孔德荣介绍,在河南还没有看到哪个医院或专门的戒网瘾机构公开用电击疗法戒网瘾。 

  

闾丘露薇:谁给了杨永信电击网瘾少女的权力 

  

早在今年5月14日,凤凰电视台著名战地记者闾丘露薇在其博客发表文章,对山东临沂“戒网专家”杨永信的“行为矫正治疗”提出批评,对类似专家和家长以简单粗暴的手法强制网瘾青少年的做法表示质疑。 

该篇博文全文如下: 

  

杨永信拿起仪器的两个端子,对着少女的太阳穴轻轻地点了一下。“难受吗?”他盯着少女的脸问道。 

  

“不难受!我没有网瘾!”少女说。 

  

“那好,再来一下。”杨永信又点了一下,少女颤抖了一下,可她咬紧牙关,不说难受。杨永信在两个太阳穴上同时点了一下,少女受不了了,叫起来:“我难受,我难受,医生,你用的什么东西,我的脑袋为什么这么难受?” 

  

“不是仪器的问题,是你有网瘾,有网瘾就难受。”杨永信开始心理引导,“告诉我,你叫什么名字?” 

  

“我不想告诉你,我想离开这个地方,我想去找我未婚夫……” 

  

杨永信又点了两次,少女终于挺不住了,泪水顺着眼角流下来…… 

  

杨永信又亮剑了…… 

  

“好吧,医生,我错了。”少女终于缴械了,眼泪止不住地流淌着……她与杨永信交谈了45分钟,向杨永信保证,留下来治疗,并且会向父母道歉。 

  

以上内容摘编自公开出版物《战网魔》一书,描写的是“戒网专家”杨永信在演示他的“行为矫正治疗”。这本书和同名纪录片光碟是杨永信送给记者的纪念品。 

  

这是《中国青年报》关于杨永信的网瘾中心的报道开头,因为这篇报道,追看了中央电视台的系列片《战网魔》:一个被认为有网瘾的女孩被五花大绑在病床上,一个孩子被家长骗吃了12颗安眠药送进了中心,一个男孩子质问家长:“我18岁了,我有自己的权力。”但有权力又如何?因为走不出这个地方。 

  

马上翻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章家庭保护,有特别规定:第十条,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创造良好、和睦的家庭环境,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禁止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暴力,禁止虐待、遗弃未成年人,禁止溺婴和其他残害婴儿的行为,不得歧视女性未成年人或者有残疾的未成年人。第十一条,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关注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状况和行为习惯,以健康的思想、良好的品行和适当的方法教育和影响未成年人,引导未成年人进行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预防和制止未成年人吸烟、酗酒、流浪、沉迷网络以及赌博、吸毒、卖淫等行为。 

电击,捆绑,是否属于暴力和虐待?沉迷网络,法律规定用适当的方法,禁锢和电击,是否恰当? 

在电影里面见过电休克治疗仪,是对付精神病患者的,在美国曾经被滥用过,用来对付那些被政府认为不听话、搞事的公民。 

  

面对这台仪器,正常人可以拥有的,只有绝望。这样的刺激,成年人都未必可以承受,何况心智不成熟的青少年?他们的成长,会为这些付出怎样的代价? 

  

网瘾算不算精神病?在没有列为新症之前,谁有权力用强制医疗手段来对待这些从法例上来说属于正常人的未成年人? 

  

当初纪录片播出,引发的不是批评和质疑,反而是来自一些家长的认同。很多家长总是认为,只要对自己的孩子采取一种特别的手段,治疗也好,培训也好,自己的孩子就会在短时间内变得焕然一新。就好像一些家长把不听话的孩子送到了那所著名的“行军校”。其实方法的本质都是一样,一个用电击,一个用体罚,为的,就是要孩子屈服,变得听话。而结果也是一样,因为当孩子们离开这样环境,没有改变,反而变本加厉。 

  

这样的网瘾中心和行军校之所以存在,说到底,还是家长们缺乏教育孩子的耐心和爱心。依靠强制手段遏止网瘾,就更是本末倒置、简单粗暴。 

  

熊丙奇:电击治网瘾,击倒孩子人权 

  

用强制手段治网瘾,不过是粗暴教育、管理的继续,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家长、老师和医生们,忘记了一点,孩子是人,他们有作为人的基本权利。这种为孩子好的方法,并没有把孩子当人,尊重他们的最基本权利。 

  

“戒网专家”杨永信推出以电流刺激脑部的电击治网瘾方法,在他的网戒中心,大多被强行押制入院的孩子受到电击,并服用精神类药物。对此,大部分“网瘾孩子”家长表示认同。 

  

用1毫安~5毫安电流刺激脑部,会不会给孩子带来身体上的伤害?接受“治疗”的孩子是否真正戒掉了网瘾,还是在那台恐怖的机器的威慑力之下暂时“变乖”?这需要专家鉴定,在此不作议论。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是,家长有没有权利强行押制孩子进入医院,接受这种“生不如死”的治疗——一名曾被电过的孩子说:“那种感觉生不如死,电太阳穴就像用毛线针从一边扎进去,再从另一边扎出来的感觉差不多。电手基本是电头疼痛的四倍。” 

  

我相信,“戒网专家”杨永信坚信自己是为了“救孩子”,所以他才会对自己以电流刺激脑部的电击治网瘾方法如此得意,才会在家长们还对电击的强度含糊其辞时——有的说,只有“0.3毫安~0.5毫安”,有的认为是“0.1毫安~0.5毫安”——自信地告诉记者,一直是1毫安~5毫安。 

  

我也相信,那些送孩子来“网戒中心”的家长也坚信自己是为了“救孩子”,所以他们才会大声控诉一些媒体及一名前来暗访的记者素质低、居心叵测,直斥将网戒中心说成“电休克”“集中营”完全是污蔑:“你看看我们,是不是想要害孩子的人!” 

  

那么,在“救孩子”的光明正大的理由下,是不是什么事都可以做呢?事实上,这种为了“孩子好”的事情,我们见得太多了,比如中小的“圈养教育”、监狱式管理、不准生上课时如厕……据称都是“为了孩子好”:为了孩子的安全,为了孩子全身心投入习,为了孩子考出好的分数、为了孩子“健康而光明”的未来。 

  

可是,家长、老师和医生们,忘记了一点,孩子是人,他们有作为人的基本权利。这种为孩子好的方法,并没有把孩子当人,尊重他们的最基本权利。也许,家长、老师和医生会说,他们已经这样了,我们也是没有办法,可是,有待追问的是,他们为什么“会这样”?之所以如此,恰恰是一直以来,家长、老师们没有把孩子当做“人”,而是当做自己的私人财产、考试的工具来对待。同样是针对青少年网瘾的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网瘾学生的家庭教育存在严重问题,在家庭中与父母缺乏沟通,感受不到亲情,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十分粗暴,动辄打骂,严禁干这干那;还有的学生则在学校里被老师“边缘”,以“差生”视之,他们在现实中体会不到尊严,只有在网络世界去发泄郁闷情绪,获得平等甚至英雄般的感觉。这也是我国中小学生网瘾十分严重,而在计算机和网络普及率很高的美国,青少年的网瘾却不严重的重要原因——在美国,教师和家长不是让孩子与网络隔绝,而是鼓励孩子上网,利用网络学习与研究,并交给他们正常的上网方法,引导他们养成健康的上网习惯。 

  

用以上强制手段治网瘾,不过是粗暴教育、管理的继续,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虽然杨永信本人认为治愈率100%,但他所在院的一名工作人员称,接连有第二次、第三次甚至第四次送回来的孩子。而且,陆续有一些自称曾接受过治疗的少年,聚集在百度杨永信贴吧里,对其治疗方式进行了全面批判,他们认为,杨永信是利用“电休克”手段逼迫孩子们就范。也就是说,他的治疗对象还在网上直接否定他的治疗结果。 

  

治疗网瘾根本途径何在? 

    

网络游戏有“电子海洛因”之称,一些青少年沉迷其中,就找到一种“替代满足”的宣泄空间,产生愈来愈强烈的心理依赖和反复操作的渴望,形成网瘾。当下,治疗网瘾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时代课题。 

  

这意味着,如果谁真的能够拥有一套有效医疗网瘾的技术手段,一定会拥有庞大的市场,带来巨大的利润。而电击治疗网瘾最大的问题,是存在安全隐患。要知道,治疗网瘾的对象大多是未成年人,保护他们的身心健康与合法权利,本身就是一种公共责任。电击治疗网瘾,恰恰就是靠制造生理疼痛心理恐惧,使未成年人产生痛苦与惊恐。这种手段极大地偏离了现代文明,用在未成年人身上,是很不人道的。 

  

治疗网瘾,不能舍本逐末。网络游戏一直没有分级、没有分类,缺乏有效的法治管理,网游产业越来越丧失公共责任。要通过有效的法律与行政手段,从源头上堵住“电子海洛因”的产生。另外,当下也缺少正确的精神引领,防止青少年沉迷网游,必须强化教育的唤醒功能,让学生的心灵不再趋于呆滞、机械、麻木、迷失之中。 

  

来源:http://bbs.club.sina.com.cn/thread-336-0/table-57764-1308.html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