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玩不转”的强迫式成长

15年前 [05-22 11:20 周五]

  “玩不转”的强迫式成长

  “中国妈妈”(ChineseMom)成了美国校园贬义词!日前,一篇《美国高中“中国妈妈”为何成了贬义词?》的文章在网上引发热议。在美国学生、家长眼中,“中国妈妈”爱

  攀比,永远以别人为标杆,成了美国高中生口中的讽刺语。华裔家庭的高中生认为“中国妈妈”爱攀比,总爱比这比那。人家孩子学钢琴,“中国妈妈”的孩子也要学;人家孩子

  考上哈佛、耶鲁,“中国妈妈”也会这样要求自己孩子。在孩子的教育上,“中国妈妈”永远以别人为标杆。(4月22日《新闻晨报》)

  【成长短评】“玩不转”的强迫式成长

  我有个习惯,凡是看到责己宽,责人严的人,觉得多半是心智不成熟的表现。

  如果这个人还喜欢用毫不相干的人来衡量另一个人,那么我更要怀疑他的人品了。

  我相信很多人都有我这个习惯。包括为人父母者。

  先感慨下新闻。“家长”这个东方式权威的词安在美国学生身上总觉得怪怪的。

  不喜欢听到美国高中生尖刻的讽刺,但是很同情华裔家庭的孩子。接触过很多老外的年轻一代,觉得他们普遍比较灵活,理解力强。而我们的年轻一代很多离开指导就难以决断和执行,意志薄弱。

  简单说,从小靠自己成长的,长大了就会强迫自己成长;从小被强迫成长的,长大了事事靠别人才能成长。

  给孩子加点压力不错。但在背后的才是推力,迎着使劲的叫阻力。

  美国孩子学钢琴,多半是自己按兴趣选的。

  中国孩子学钢琴,多半是爹娘怕输在起跑线上而替他/她抉择的。

  如果是碰巧孩子的志趣和爹娘的抉择相同,是万幸。可如果不是呢,我怀疑很多父母正确判断孩子长处的耐心。

  哪一种心态对健康成长更有利?不言自明。

  自然,教育还得基于中国式的,但老祖宗没教咱盲从。孟母三迁的真相是孟子他娘在和儿子共同体验里发现了他的特点,并据此来为他制订下一步的学习方案。

  我还发现一件趣事,在孩子堆里拿得上主意、虎虎生风大受欢迎的,往往其父母个性开朗、客观,较少从众。大家在批评大学生的消极从众行为普遍导致的独立性差、自我意识弱化的同时,可别忘了这种不及格表现,是自“中国妈妈”这儿就开始了。

  想起了自己儿时参加过的那些特长班、奥数赛早忘得一干二净,记得的唯有童年的糗事和快乐,那时养成的好习惯和坏习惯都留到今天了。对于多数父母来说,与其盲从地带孩子上很多班,还不如趁孩子小,着重培养意志品质和人格,发现孩子的长处并给予鼓励,帮孩子在自我约束与个性发展之间磨合出平衡。比起这个那个快餐式的班来说,这更靠谱,受用也久一点儿。

  我理解父母的信心,但有花在攀比上的工夫,不如屈尊去和孩子一起共同体验吧,看看有多难,带着心平气和的智慧去帮助孩子。严格是个好习惯。但非要天鹅干孔雀的事儿,用时尚的话就是“纠结”。别人的孩子怎样是别人的事儿,您看到的只是外在而已,他未必成长得比你家孩子快乐。

  所以,“中国妈妈”式教育说穿了就是以父母喜好或从众心理代替客观规律,确实不大靠谱。

 

来源:网络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