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目的的矛盾

14年前 [07-01 20:44 周三]

学习目的是学习活动的一种推动力量。一般地说,学习目的越明晰,推动力就越强;推动力越强,学习兴趣就越浓。

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完全如此。在对356名高中生的一份“关于完成作业情况”的调查问卷中就出现了这样一个巧合:高中三个年级,一方面,在“完成作业原因”的调查表中,“为了提高成绩,考大学”的人数占年级调查总数的百分率以10个百分点递增;另一方面,在“不完成作业原因”的调查表中,“对学习不感兴趣”的人数也以同样的10个百分点递增,这种很不协调的同步递增,充分暴露了中学生学习目的和学习兴趣的矛盾。

初中生为考取重点高中而战,高中生为考取大学而战。中学生单调的超负荷学习,混灭了相当一部分同学的学习兴趣,激起了浓厚的厌学情绪。在一份对528名中学生的心理问卷中有3.6%的中学生曾经有过离家出走的念头,4.4%的中学生曾经有过自杀的念头,原因主要是学习上的苦闷。这是非常值得关注的。

在应试教育下,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始终未能打破,职业技术教育的疲软,社会学历要求的提高,似乎营造了一种社会氛围:学校、教师强化给学生的是“考大学”;家长强化给孩子的是“考大学”;社会给予学生的似乎也只有“考大学”。因此,“考大学”在学生心目中也就越发明晰起来,充满功利色彩,又似乎自己的学习不是在为自己,而是要还父母一个心愿,给老师一个“交待”。为了这些偏轨的学习目的,相当多的学生苦苦地挣扎在枯燥的学习内容、过量的课下作业、“万众一心”的督促中。

学习需要有明确的目的,没有明确目的的学习就缺少永恒的动力;学习需要兴趣,没有兴趣的学习始终是被动的。要想提高学习效率,就要解决好学习兴趣与学习目的的矛盾。改变学习目的偏轨、学习兴趣低弱的现状。

一方面我们要解决好为谁而学的问题,树立远大的理想,激发学习兴趣。如果要问:“我们为谁而学才有力量?”无须避讳:“为了自己。”如果学生一旦感到自己的学习首先不是为自己,而是为父母、为老师,那么父母的苦口婆心,老师的谆谆教导都会引起学生的极大反感。因此,要解决好为谁而学的问题,必须首先坚定“为自己”的信念,在此基础上升华为“为他人”、“为祖国”,才是一种高层次的、无功利色彩的学习动力。只要我们心中有一种自己认可的理想,尤其是远大的理想,我们就必然激发起学习的兴趣。一个学生想当翻译家,想出国,就对英语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一个学生想当作家,就对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个学生一天突发奇想,他觉得人真是太笨了,还在用水用火发电,为什么不把闪电都收集起来呢?于是对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我们对某一学科最初的学习兴趣就是这样产生的。

另一方面我们要充分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激活学习兴趣。激活学习兴趣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相当一部分是些不经意的、偶发的因素。在对683名高一学生的问卷调查中显示,学生对某一学科感兴趣的最初原因,除了家庭的影响,如:小时候父母经常给自己读唐诗、讲故事,因此爱上了语文,受爷爷爱听评书的影响,因此爱上了历史,因父亲经常和外国人打交道而爱上了英语,因父亲帮助自己完成一次电路设计而爱上了物理等等;除了老师的影响:如老师对自己很好,和自己谈心、借书给自己看、课上经常叫自己回答问题等,老师课讲得好,幽默生动、喜欢联系现实、经常展示图片放录像等,老师和蔼可亲、面带笑容、漂亮、帅等,尤其要利用那些成功的体验、失败的体验以及课外对信息接触的机会,激活自己的学习兴趣。

①利用成功的体验激活兴趣。成功的体验是兴趣的酵母,我们要善于捕捉成功的偶发机会,感受成功带来的喜悦。许多学生对某一学科感兴趣的最初原因就是一个小小的成功体验,如在竞赛中获了奖,当选了课代表,老师把自己的作文当范文朗读,课上参与演了一出童话剧,一道题别人都没做出来、只有自己做出来了等等。这些“成功”,许多同学并不是没有,问题是他们没有夸大它的感受。在“我行”的心态下,学什么都会有无限的乐趣。

尤其是后进生,形成了自卑的思维定势,麻痹了感受成功的神经,因此更应该敏感一些,不断地给自己归位,还其本来面貌。要清楚自己每天都在“学得”,要夸大体验这种“新知”的满足感,要永驻一种进步意识,听得到自己前进的足音。

②利用失败的体验,反识批评。失败的体验最能熄灭学习的兴趣,但如果能够正视失败,反识批评,却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一个同学因为回答不出收音机中播出的有关地理知识的问题,而对地理学习产生了兴趣。一个不喜欢学语文的同学,在和同学的一次“聊天”中,谁的一句“学不好语文枉作中国人”刺激了他,又恰逢学习都德的《最后一课》,他说:“从此对语文产生了兴趣。”一个同学说:“记得上小学时,我不喜欢那位数学老师,她讲的简便算法,我偏不信,就反复演算,结果我倒喜欢上数学了。”这些同学谈的似乎有悖常理,但是怪而不怪、失败的体验和成功的体验一样也是刺激,也能激活兴趣。

批评也是一种刺激,一般会使人产生不良的情绪燃而我们把“批评”切实看成是对自己的帮助,希望得到别人的批评,从而找准有效的奋争途径,那么我们就会产生许多企望批评的心理期待,一旦有了批评,我们就会产生愉悦的体验,激活学习兴趣。

③确立“以苦为乐”的认知观。学习的的确确是一个“苦差事”,“苦”也是混灭学习兴趣的一个罪魁。生活中总是有这样一批人,他们意志薄弱,心理素质极差,稍微“苦”点儿就反复心理强化,连连叫“苦”。当“苦”叫到十声时,就会果真苦不堪言,当“苦”叫到二十声时,也就身心交瘁了。这种心理上的负强化是必须要剔除的。我们要确立“以苦为乐”的认知观,把“苦”看成是“甜”的入场券,这是花多少钱都买不来的东西。“苦”得其所,“苦”得值得,“苦”中有“乐”。一旦有了这样的认知观,“苦”后的咀嚼就会有无尽的甘甜。

④接受“无难无易”的认知规律。“难”与“易”是相对存在的,没有“难”也就没有“易”,不首先接受“难”就很难达到“易”。因此,我们必须要有一个随时接受难题、挑战难题的期待。有些同学刚遇到一两道难题就退缩、就厌倦,这是不应该的。学习是为了“得”,突破难题的“得”要比解决几道容易题的“得”具有更多的超值性。有了一个乐于接受难题的心态,也就有了学习的兴趣。

⑤走出兴趣的盲区,架起兴趣的彩虹。如果我们对某一学科的学习已经失去了兴趣,我们如何走出这个兴趣的盲区呢?一是从这个学科固有的内容中寻找兴趣的闪光点,如语文,对写作没兴趣但对文言文有兴趣,写议论文没兴趣但写散文写诗歌有兴趣,总会找到兴趣的闪光点,再把它放射开来;一是大量涉猎课外有趣信息,联系到课内学习,感染激活兴趣。”有些同学就是因为看了课外书、电视、电影而喜欢上了某一学科的学习。一个同学说:“我以前很讨厌英语,上课就犯困,后来我从同学那里借了两盘英语歌曲带子,听着美妙的英文歌曲,我渐渐对英语产生了兴趣。”一个同学在大街上看到几个外国人叽里咕嗜说英语,感到很“好玩”,也对学习英语产生了兴趣。一个同学对化学不感兴趣,后来在课外活动的化学实验中得到了乐趣,就喜欢上了化学。我们学习物理,如果将重力问题同现代空间技术相联系,将古老的运动学问题同现代相对论相联系,将全反射同现代光纤通讯技术相联系,将行星运动同哈勃望远镜、火星登陆相联系,一定会使我们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现代空间技术当中,微重力技术的应用,同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新型半导体材料、新型合金、空间育种等等,令人目不暇接。在我国发射的回收实验卫星搭载实验中,就有中学生设计的搭载实验。这些生动的现实本身都会激发我们旺盛的探索精神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来源:u/xx9988/archives/2007/200751716303.html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