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由《花季女孩站到7楼楼顶……》想到的

14年前 [06-08 16:11 周一]

   案例回放:2009年6月3日18时许,在哈市文教街一7层居民楼楼顶,一个蓬头垢面的小女孩站在楼边上。围观的群众赶紧报警,在民警的劝说下,小女孩得救了。原来小女孩13岁,老家在满洲里,爸爸很爱喝酒,每次喝酒之后都会和妈妈吵架,后来父母离婚,妈妈悄悄地离开了家。半年之后,“新妈”来到家里,爸爸和新妈对她的态度越来越不好,就在今年三月份,爸爸把她骗到哈市的一家旅店,然后不知去向。小女孩开始了流浪的日子,困了就在街头和楼道里睡;饿了就捡些垃圾吃。时常在睡梦中哭醒:“为什么我是个没人要的孩子,如果妈妈在,我就不会受苦了。”

   再次读到这样遗弃孩子的事情,心情很是同情和愤慨。试问,孩子生活的安全感在何方?如此的父母面对生活中的矛盾,一拍屁股一走了之,试问,生活的责任感又在哪里?我们每个人生存在世间,都会避免不了凡此种种的困难和不公,但是,孩子是最无辜的,我们更不该把私人的恩怨转嫁到孩子身上。我们即使不能给予孩子最优良的学习条件,也不能给以孩子最优秀的生活环境,但是,我们却能给予孩子最底限的生活保障——家。

   很是同情这样的孩子,花样年华却承担生活如此之重,在她幼小懵懂的心理将会留下怎样的阴影?在今后的日子里她将对生活做如何解释?可见,父母的遗弃是对孩子最无情地打击。

   面对这样的父母,让我想起时兴风起的“丁克一族”,他们尚且知道养孩子之累,要付出不可推卸的责任,而自己又不想面对、负责任,继而干脆不养育孩子,比起这些既养育了孩子又舍弃的父母负责任多了。

   也是在今日的网络新闻中获悉,一名中学生在一个月内竟然两次被同学打,不仅是身体上的伤害,心理上更是恐慌。对于屡见不鲜的校园暴力,不只是发生在中学,现在的小学校也时有发生。许多教师和家长表现得很无奈,也很气氛。我就亲耳听到一个小女孩的妈妈在电话里与一位家长理论“你家孩子如果总被打、总被掐,而且还是被一个男孩掐得青一块的、紫一块的,你心里怎么想?心不心疼?”是啊,受欺负的滋味确实不好受,不光是孩子,家长更是心疼。可是那些爱欺负人、喜欢暴力的孩子的行为不得不值得我们每位做家长的揣度,都是孩子的问题吗?老师一找到家长,家长也心慌,孩子回到家里也会受到父母的批评或“惩罚”,但是为什么孩子的行为不但没改掉,反而本上还加利了?一个三年级的男孩对我说:“阿姨,我们老师都好几个星期没来了,我们班的×××总是打架,把老师给气病了。”如果情况属实,我感觉到悲哀。竟然老师和家长都管不了一个三年级的孩子了。

   从这些现象中也反映出一个深层的值得玩味的问题,那就是我们的家庭教育是否跟得上去?我们的教师难道还要只固守“有事找父母,总是很简单的‘惩罚’教育吗?

   孩子的问题不是问题。是我们做家长的和做老师的不会反思自己。当一种方法无法让孩子改变的时候,能不能再换种方法?如果我们换种方法仍不好用,那我们能不能“检查“下自己,是不是我们的言行抑制了我们与孩子有效的沟通?是不是我们简单的教育方式潜移默化地感染着孩子?施与教育者,总是想教育好孩子,殊不知,只有教育好自己,提升自己的家教素养,我们才能教育好孩子。

   对于这个13岁女孩的父母也是一样,当你把孩子推向了一边,孩子还从何谈起爱心、责任、幸福?孩子不走上绝路、不走上犯罪的道路已是万幸了吧?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