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家长的权威该如何用

15年前 [12-01 12:45 周一]

 

  昨晚,偶然间听到了楼上的那位母亲与儿子的吵架声。母亲歇斯底里地训斥着孩子,数落着孩子,大意是,孩子看电视却不写作业,东西乱放却不收拾,她要离开这个家,她要看看等她离开后只剩下他们父子,那日子如何过下去(言外之意是没有她,日子将终止),母亲还说道平时在孩子父亲面前经常隐瞒了孩子的不听话,这次她要让他父亲知道,而且十分地肯定了孩子的父亲会狠狠地收拾孩子。那个男孩今年上小学五年级,只听到他声嘶力竭地大哭,到最后很果断、很执拗地回顶母亲的话,表示就是不写作业,就是不收拾了。一个不依,一个不饶,这是一场激烈而没有结果的争吵。

  我们先不论他们吵架的原因,先分析一下那位母亲的做法。听到孩子这样的哭喊,一定是受了妈妈无情的打骂,常言道:“棍棒底下出孝子。”可是,棍棒底下真能出孝子吗?当我们也面对像楼上的那位母亲一样的境地时,“孝子”何在?“听话的孩子”又何在?

  其实,打骂和吓唬是最不科学的、最不民主的施教方式。用打骂和吓唬的方式给孩子造成的心理创伤不仅是严重的,更会扭曲孩子的心灵。楼上的那位母亲正是陷入了使用权威的误区。

  根据一项调查显示,61%的孩子在家中挨过打,84%的孩子在家中挨过骂。近年来,儿童所受到的暴力伤害呈增加趋势。全国未成年犯抽样调查显示,他们在犯罪前曾经被家人“经常打骂”的有16%,被“赶出家门”的有6%,“家庭暴力给他们带来的不仅是皮肉之苦,更多的是心灵的创伤和行为的扭曲,极易产生不良的性格特征和攻击性的行为。”

  那么,在这种不科学的打骂教育方式下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呢?

  第一,孩子为了逃避责任、掩饰错误、“怕挨打”,容易养成说谎耍滑的习惯。

  第二,一些孩子经常性的挨打被吓,被打服了,被打怕了,以至失去了原有的自尊和勇气,甚至有的孩子为避现实而辍学,无法面对现实而产生自杀的念头。

  第三,很容易使孩子形成逆反心理。孩子小时侯,慑于父母的权威,嘴里不说,心里暗暗反抗。等大一点了,尤其到了青春期,在挨打时就会表现出“誓死不屈”的劲头。

  第四,孩子长期耳濡目染暴力行为,也容易接受这种熏陶,形成暴力倾向。

  第五,孩子会怀疑和仇视自己的父母,进而会影响与他人之间的正确交往。

  对于以上所说的,也许有的家长会问,“难道孩子就不能打了、骂了?”“难道打了骂了,孩子就能变成这样了?”……这样的提问不无道理,但是,当你们把手打下去的时候,请你们想一想,打完之后,孩子就能改变吗?如果不能,后果是会如何呢?即使孩子改变了,听话了,难道就不会给他留下心灵上的阴影吗?逼迫孩子改变,还是引导、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指导孩子改变,哪个更容易让孩子接受呢?

  当然,父母的权威掌握的好在家庭教育中也具有有利的一面。它能使教育要求顺利的被孩子接受。

  威斯康星州的格蕾切·施吕特有4个孩子,整天只看电视、打电话、嬉戏,从不肯做家务活。家长怎么说都不听,有时妈妈叫他们关上浴室的灯,一定要喊十几次才行。为了教育这几个孩子,一天,格蕾切·施吕特在门前竖起一块写着“妈妈罢工”的告示牌。从此,她不再无条件的为子女煮饭、洗衣、收拾、接送……孩子们也不能终日看电视、行街、游戏、吃零食……格蕾切·施吕特的丈夫德特十分支持妻子的行动,他说:“我们一定做一点事,让孩子们明白谁才是一家之主。”这次罢工发生了无限的威力,孩子们懂得家长的权威,他们屈服了,开始做作业、做家务了。

  这是成功的权威。

  正确的使用权威应该是建立在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基础上的,既有权威又有民主,既有自由又有纪律。父母不能绝对权威,强制服从,不给孩子一点自主权;也不能剥夺孩子独立于社会的能力;更不能压制孩子的正常发展。最为关键的是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严中有爱,严中有理。父母想要保持在孩子面前权威的有效性,那就试着先和孩子做朋友。遇到问题时,就是家长有理,也要让三分,这是做父母的雅量和修养。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