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转--小学生常见问题解析91-100

15年前 [10-14 09:51 周二]
 

91. 孩子为什么学习困难?

    在儿童行为问题中,学习困难最为普遍。这些儿童在学习中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拖拉;粗心、写字的时候漏字、窜行;简单运算也容易出错;对学习缺乏兴趣,作业稍多便烦躁、委屈;依赖性强,稍遇困难便放弃,往往要求父母给予指导和帮助等等。

  针对上述问题,许多家长感到束手无策,能想的办法都想到了,能做的事都做了。多数家长不了解造成孩子学习困难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他们仅仅将问题简单归结为孩子不爱学习,不愿学习,没有上进心,所以家长似乎用了许多方法,其实都仅仅局限在说理、教育的层面上。

  儿童最基本的学习能力就是听、说、读、写、算与交流的能力,这几种学习能力所涉及的心理功能十分复杂,它们包括:1.感觉动作能力;2.知觉-动作统合能力;3.符号-阅读能力;4.逻辑-推理能力;5.自我监控能力。

  这些学习能力在儿童成长发展的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重要性。

  比如,在幼儿时期,感觉动作能力的培养具有最重要的意义,如果在这一时期动作能力落后,不仅易导致注意力问题,而且影响儿童的认知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上小学之后,知觉-动作统合能力就变得格外重要,如果儿童视知觉和听知觉发展落后,他们的言语学习和数学计算都会受到妨碍。符号认知与阅读能力涉及到更高级的大脑过程,即领会、理解的过程,只有很好地掌握了符号认知与阅读能力,才有可能发展逻辑思维、抽象思维与推理能力,才能解决复杂的数学问题,理解抽象的数量概念。

  儿童学习活动的另一重要保证因素就是自我监控与自我管理能力。自我监控能力不仅与智力有关,还与人格有关,体现的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综合,是一项最复杂、最高级的学习能力。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关心与培养、给孩子以自主的空间和民主平等的家庭气氛等,都有助于自我监控能力发展。

  还有一个易被忽略的因素是成功的学习体验。学习成功的体验越多,儿童就会越感觉到自己能控制学习活动,学习是有趣的、有价值的,能满足自我的进取需要。

  总之,造成孩子学习困难的原因多种多样,有智力、神经生理方面的问题,还有情绪、行为、兴趣、学习动机与策略等诸多因素。

  基于上述认识,浙江省精神卫生学会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专业委员会与杭州雅恩健康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合办的儿童注意力训练班,就是针对儿童学习能力发展各阶段特点,通过一系列专业的量表评估,找出缺损的环节,从儿童学习能力训练,家长养育方式咨询辅导两方面着手,以专业的综合训练来解决孩子学习困难的根本问题。

92.处罚孩子要注意什么?

  1、定准目标。孩子什么地方错了,就当就错处进行批评,让孩子明白他犯了什么错,严重程度如何,有什么危害,切忌无休止重提过去的错处,以免引起孩子的反感。

  2、一事一罚。孩子有错,父母的态度要一致,应由一方处罚,不要父亲处罚后母亲还来处罚。轮番“轰炸”会引起孩子的厌烦情绪,产生对抗心理。

  3、宽严相间。“严”表现在对孩子的错误行为和危害性的分析上,语重心长,语可重,声不一定粗,更不要用威胁的语气。“宽”则表现在对孩子错误的谅解上,因为孩子的过错往往是不自觉的。

  4、不随意改变。有的父母在高兴时,往往对孩子的错误睁眼闭眼,不加过问;心情不好时,就滥加处罚,把孩子当作“出气筒”。

  5、因性格而罚。如果孩子胆小、性格内向,那么处罚时应尽量温和些,避免因受不住处罚的震惊而造成精神创伤。对那些脾气“犟”的孩子,切不可以“犟”制“犟”,以免使他变得更加固执、蛮横,难以教育。

93.孩子任性用什么方法来进行教育?

   1.明确要求,预防在先。家长平时对幼儿的行为要有明确的要求,如制定一些简单、明确的规则。规则一旦制定,就要坚决执行,以此来规范孩子的行为,如待人接物的礼貌要求,作息时间的安排等。这些规则可以使孩子明白自己的行为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而应该受到一定的约束。

   2.家长教育孩子的要求、观点应保持一致。尤其在孩子任性时,家长应统一要求。如果一个严,一个宠,那么孩子的任性会越演越烈,很难得到改正。

    3.采用 “负强化” 的方法。当孩子任性时,有的家长大声训斥、恐吓,甚至打骂,这不仅无益于问题的解决,还有可能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使幼儿进一步用任性的行为来与家长抗争,从而使他们更任性。家长可以用 “负强化” 的方法,即以不予理睬的方法来对待孩子的任性。例如,孩子吵着要买玩具,甚至在地上打滚,父母可采取不劝说、不解释、不争吵的方法,让孩子感到父母并不在意他的这些行为。当孩子闹够了,从地上爬起来时,父母可以说:“我们知道你不开心,但你现在不闹了,真是一个好孩子。” 并表示出高兴、满意和关心,跟他讲道理,分析他刚才的行为对不对。这种 “负强化” 的方法往往比较有效。

95.校乖宝宝为何在家变成小霸王?

  上了学的孩子每天往返于学校与家庭之间,面对着不同的教育环境和学习生活氛围,小小的孩童常常有截然相反的表现,比如在校是“乖宝宝”的好学生回到家却成了不听话的“小霸王”。为此家长很是困惑:难道孩子也有“两面派”的性格?为何在学校与在家里的表现大相径庭呢?

  学校“乖宝宝”在家不听话

  8岁的小南上小学二年级,妈妈反映他在校表现挺好,不仅关心同学尊敬老师,而且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课后按时完成作业。可是小南在家里却动不动就和爸爸妈妈顶嘴,对父母的话根本不当回事,父母给他额外布置一点作业从来不做。

  10岁的小君在老师和同学眼里一直是一个非常文静的女孩子,走路轻手轻脚,说话懂礼貌有分寸。可是在家里,她却像一个疯丫头,说话咋咋呼呼,走路风风火火,对父母爱理不理,甚至对爷爷奶奶也是呼来喊去。问她为什么在家里和在学校两个样?小姑娘头一歪,不高兴地说:“我在学校委屈了一整天,回到家不放松一下,怎么受得了?”

  这种在学校里当“乖宝宝”、在家庭中成“小霸王”的孩子,还不在少数!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究竟在哪里?对孩子成长会起到什么样的影响?为此,我们采访了济南师范学校心理健康中心高级讲师、心理咨询师孔屏老师。

  “两面派”其实很正常

  孔老师说,孩子成为家、校“两面派”并不奇怪,因为人具有多面性,根据不同的环境和情况,有意或者无意地表现出个性的一个或者几个面。一般来说,每个心理健康的孩子都是积极向上的,但由于幼小,他们需要成人不断的肯定或否定来确定自己言行的对错。老师总是用表扬或批评来反复提醒孩子怎么做是对的,怎么做是不对的。孩子通过观察,就会避免做这些讨老师批评的事情,多做老师喜欢的事情,自然就成了“乖宝宝”。但是家庭的氛围比较宽松,父母可能会觉得孩子做对了是应该的,不表扬;同时父母也总是能容忍孩子的过失,无论孩子犯了什么错,做父母的总是能最大限度地容忍他,并且百般溺爱,长此以往,孩子自然就会家、校之间表现不一样了。

  给孩子一个发泄感情的出口

  社会心理学认为,为了使他人对自己产生良好印象,个体常常把自己隐藏起来,这是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是有着积极的意义的。孩子置身于学校这个公共的环境当中,总是不自觉地在老师和同学面前表现自己良好的一面,以博得他人的赞赏。同时在学校里有一系列的奖惩措施,可以很好地激发孩子积极向上的情绪。同时因为和同学在一起相处,容易对孩子形成一种隐性的竞争比较压力,这也使得孩子在学校比较“中规中矩”,给人以乖宝宝的印象。但是家里却是一个人最放松的地方,完全不需要掩饰什么,不只对孩子是这样,成人也同样如此。如果让孩子一直保持学校里认真的样子,用学校标准来要求他们,未免有些苛刻。所以,父母应该对孩子抱有一种宽容的态度,让孩子在家里得到应有的放松,让孩子的率真性情得以流露。正如小君所说:“我在学校委屈了一整天,回到家不放松一下,怎么受得了?”对于这类“两面派”的孩子,家长和老师不必大惊小怪。但是小君对爷爷奶奶的态度,明显地体现出了她对长辈的不尊敬,家长应该给予正确的引导,让她明白,一个人在家里可以放松自己,但是这种放松不意味着放肆,有些规矩必须遵守,比如尊重长辈。

  尊重孩子的心理成长规律

  一般来说,孩子有一个固有的心理成长期。上幼儿园的时候,父母是对孩子影响最大的人;六七岁的孩子对老师比较信服;而当孩子上了初中的时候,他们特别倾向于倾听同学的意见。随着孩子心理上对家长的依赖性逐渐减弱,也就难怪孩子会出现“两面派”的现象了。以小南为例,8岁的孩子正处于服从权威的道德定向阶段,就是孩子已经意识到不顺从权威会招致不好的结果,也认为服从权威才是对权威的帮助和爱护的回报。但是小南没有把父母的权威放在眼里,恐怕小南的父母要好好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自己对孩子的约束是否太多了?另外,上小学二年级的孩子只要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回答老师的提问,认真完成老师的作业,就已经很足够了。剩余的时间要让孩子尽可能参与一些游戏活动,因为游戏是这个年龄段儿童的主导活动。

  做一个让孩子尊重的家长

  不少孩子出现家庭、学校两重天的现象,往往是因为家长本身的行为不能赢得孩子的尊重。不尊重孩子和过分溺爱孩子都会导致同一种结果:孩子对家长的不尊重。有的家长不尊重孩子,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如给孩子规定很多的任务或采用打骂等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等等,这就很容易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造成孩子家、校两个样。同时有的家庭对孩子过分溺爱,孩子从小就树立了“小皇帝”的意识,在家里表现怎么会好呢?同时,家长在孩子面前树立一个好榜样是很有必要的。有一个孩子在学校很勤快,经常主动地帮老师和同学干活,但是在家里妈妈生病了让他帮着倒一杯水,孩子把头一扭就转身走了。家长把这件事情反映到学校,老师问他为什么这样对妈妈,孩子就说道:“妈妈对我奶奶不好,我也不对她好!”家庭教育是“不教而教”,孩子模仿性强,家长是孩子模仿的主要目标,正所谓“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也要做到。通常来说,老少气氛比较和谐、亲子感情比较深的家庭,孩子的家、校表现比较一致。

96.为什么孩子喜欢打人?

  产生暴力行为的原因

  大部分孩子对别人生气是因为他们被激怒了,他们会哭、会吵闹,甚至还会大叫,但通过分散注意力或安慰能使他们平静下来。只有当他们极度受挫时,这些行为才会转化为暴力。有些孩子的性格过渡敏感,非常容易产生挫折感或被激怒,这些孩子大多在出生时就表现出对别的孩子、成人及动物的暴力倾向。他们会在没有任何先兆的情况下突然大发雷霆,并整天都怒气冲冲或暴躁不安。

  父母帮助孩子控制情绪的方法:

  A、 帮助孩子战胜情感和刺激,最重要的就是持之以恒的维护纪律。这能帮助孩子理解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如果孩子违反了某个重要的记录,他将会受到训斥,这样就能让他明白他做错了。

  B、 帮助孩子寻求平息怒气的方法是在亲子间发生冲突时,父母可以寻找与孩子和解的途径,打骂他并非最佳的解决方式。

  C、 父母要告诉孩子更加有效而文明解决方式是用语言而非暴力。还要让他知道维护正当权利和因生气而攻击对方是不同的。保持冷静。父母是孩子学习的对象,父母以平静的方式表达生气,孩子生气时也会效仿;如果必须惩罚孩子,父母也不必有罪恶感受。

97. 独生子为何会无法无天?

  1.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容易使孩子形成一种心理上的定势,只知道“我”的存在,一切以“我”为中心。这种唯我独尊的心理定势,使他目中无人,无法无天,一旦不满意,就为所欲为,以用攻击行为来进行发泄。

  2.家长对孩子过分严厉。有句话说,“孩子是看着父亲的脊背长大的。”它告诉我们,家长是孩子的榜样,如果家长惯用暴力或强制方法来教育孩子,常常靠武力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就会给孩子树立横行霸道、不讲道理的榜样,使孩子误以为霸道、打人骂人就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于是,一些孩子在欲望得不到实现时,就有可能模仿父母的行为来发泄自己的压抑,想以此来“要挟”父母迁就自己。

  3.家长对攻击者的行为表现出不正确的态度。有的家长生怕自己的孩子在外面吃亏受欺负,在孩子上幼儿园或小学时就言传身教地告诉孩子:谁要欺负你,你就打他,打不过就咬。

  4.媒介暴力内容的教唆作用。目前,一些书刊、影视中常常出现暴力情节,专家学者们认为这种暴力现象的展示,对儿童的攻击行为有很大的诱发作用,尤其是影视中的暴力镜头,对儿童的教唆作用更是不可低估。一些孩子在看了影视中某些人物实施攻击性行为后洋洋得意的神情,更觉得攻击行为的痛快,从而进行模仿。

  可以说,上述四种原因是引起儿童攻击行为的主要原因。儿量具有这种行为是很不健康的心理所致,家长若不及时引导,会使儿童最后走上暴力犯罪的道路。

  根据上面分析的几种原因,我想家长可以采取下列几种方法来减少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首先,父母对子女既不能过分娇惯、溺爱也不能过分严厉、苛刻,应该让孩子在体会到父母之爱的同时又懂得自己应对别人尊敬、友好。无论孩子是独生子女还是“三代单传”,再爱孩子也不能丧失理智、丧失原则,这样才能使孩子成长为一个具有社会公德、懂得尊老爱幼的人。

  其次,家长不要从侧面鼓励孩子的攻击行为。有的家长平时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在看到自己的孩子对别人实施攻击行为的时候常常露出赞许的表情,这样会给孩子传达一种错误的信息,以为攻击行为会得到大人的赞扬。

  第三,和孩子一起看电视、电影,对影视中的攻击行为应明判是非,引导孩子分清谁是伸张正义,谁是滥施暴行,谁是非法攻击,谁是自卫反击。家长如果能和孩子一起观看影视片,并适当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就会对儿童判断就是孰非有所帮助。

  第四,培养儿童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道德的建设对一个世界观、人生观还不成熟的孩子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家长可通过一些孩子熟悉的事例,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讲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不能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讲“周楚除三害”的古老传说,讲见义勇为、扶弱除暴的现代英雄故事,使孩子明辨是非,分清光荣和耻辱,促使其社会公德意识的萌生。

98.如何对待孩子的谎言?

  为什么孩子会说谎?

  1、 取悦他人,夸耀自己

  一些孩子想要在父母亲心中保持 “好孩子” 的形象,就会用讨好、奉承的方式争取别人的认同及好感。所以我们经常会听到 “爸爸,你是全世界最好的!”,“妈妈,你是最美的妈妈!。一些孩子有时也会为了争取朋友的好感,常会夸耀自己的言词,如:“我家有好多故事书和玩具!。如此,许多孩子想取悦父母但却不晓得如何实际一点,而演变为有意的说谎现象。

  应付:父母应趁机表达自己被赞美的感受,进而教导孩子区辨真诚,赞美和奉承的差别。

  2、 源于丰富的想象力

  对一些正处于学龄前的孩子,因为正处于学习言语的阶段,特别是在游戏扮演角色中,开始会应用假设性的语言,如:假设自己是妈妈,或就读幼儿园的女儿告诉父母她要和班上同学结婚等……

  应付:父母千万别过于紧张,耐心聆听孩子的故事。

  3、 自我保护,逃避惩罚

  这类说谎,往往是恐惧心理所致。一些家长或师长滥用惩罚,造成孩子产生恐惧心理,导致说谎的主要因素。一些家长怕孩子变坏,常常加以责备,有的家长受传统思想影响,认为打骂才是教育,有的家长性格粗暴,孩子少许不对之处就打骂。这些都是错误的家庭教育,容易造成孩子恐惧的心理。因此,当一个孩子以前遇过类似的事情遭打骂,或发生了自己不愿意发生的事,他就会掩饰事实真相,使自己免受处罚。

  应付:作为成人,更应当认识到,说谎的实质或许是孩子在恐惧心理支配下所采取的一种自卫方式。所以首先要顾及孩子心理影响,而不是只严格地指责孩子的行为。

  4、 逃避责任

  孩子经常用 “不是我” 来回应家人的责问。因此,此时的说谎则是一种逃避责任的自然反应。从坏方面而言,孩子不敢负责,而从好的方面而言,孩子知道自己错,而且是父母不允许的行为。

  应付:孩子已可分辨好坏,应当乘机教育孩子是非观念,也得反省自己过去用的处罚方式是否太重,而使孩子不敢承担眼前的错。

  5、 模仿成人

  一些家长本身说谎行为,常造成孩子说谎的直接因素。成人对孩子说的话总没实现,也往往被小孩视为 “ 骗人” 。父母师长是孩子心中有威权的人,如果在孩子面前撒谎,就会使孩子产生“说谎不为错” 的错觉。

  应付:父母师长不能因爱面子而将错就错,而需要在孩子面前自我批评,承认,从而使孩子能明辨是非,更能培养孩子自我批评的好习惯。

  如何纠正孩子说谎问题?

  说谎在不同的年龄意味著不同的问题。诚实的品格是逐渐形成的。不要把孩子撒谎归结于他的天性,相反的,最好的态度是家长与孩子一起面对这样的问题,帮助孩子找到比说谎更好的方式,去解决目前面对的问题。

以身作责

  父母是孩子模仿最多的人,父母的一言一行是孩子的学习、模仿的依据,因此,父母需以身作责,为孩子树立诚实的榜样。

  聆听,别急着责备孩子

  当孩子说谎时,家长要先学习如何平稳自己的情绪,别一来就动怒大声责备。家长应当聆听,并了解孩子谎言的动机,以及谎言的背后是否有任何情感或需要不能被满足。

  应付:“孩子骗同学他昨日去动物园,家长除了让孩子知道说谎是不应该的以外,可以如此说:你是不是希望昨日可以去动物园?也许什么时候要爸爸带你去,以后你想要什么就告诉我,我们可以谈谈” 。

  当发觉孩子在说谎,最好不要试探他

  家长经常明明知道孩子是在撒谎,却故意问他:“你是不是在说谎” ,如此的应付方式只会为孩子增加多一个撒谎的机会。以后若孩子较长大会想:妈妈明明知道我撒谎,为什么还问我?这孩子逐渐对母亲减少以前的信心,也会怀疑妈妈是否真的爱他。

  应付:当发觉后,妈妈应当直接对孩子说:“我知道你做错这件事,我感到不高兴,妈妈相信你晓得要如何去处理,也希望下次你会改过,否则就要处罚了。”

  就事论事

  家长应针对问题来解决,而不是一味批评孩子或事情,如:“你怎么会做出这样的事,你怎么可以说谎,这样下去还得了?”

  应付:开放式,让孩子有机会为自己的行为有所表达。“如果你说出当时发生的事,妈妈会很开心,你愿意再想一想,想得更清楚一点好吗?”

  适时给予鼓励  

  此外,当孩子愿意承担自己的错误时,要给予适时的鼓励与肯定。

  应付:可以告诉孩子:“即使这次他犯错,但爸爸妈妈很高兴他能有勇气承认,而且相信他下次不会再重犯。”

  总结

  许多家长视孩子“撒谎” 的行为问题为一种恶劣的品质问题。但对于孩子来说,“撒谎” 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性质各不相同,不能一概而论,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帮助孩子继续往正向行为发展。

99.  孩子爱撒谎家长怎样找原因?

  张女士有一个刚上小学五年级的儿子,儿子学习成绩不算优秀但也能排在全班中等以上的位置。可上了五年级后,张女士发现儿子越来越贪玩,每天放学回家就盯住电视不放,让他去写作业,儿子说老师布置的作业少,他已经在学校做完了。对此张女士虽半信半疑,由于自己工作太忙也没有找老师核实。直到儿子的班主任打来电话后,他们夫妻俩才知道真相:儿子学习成绩下降得很快,经常不交作业,老师曾通知他们去学校,儿子却对此避而不谈。张女士最后无奈地说:“儿子屡次说谎,我们很着急,除了担心他的学习成绩下降,更担心他说谎变坏了。”

  张女士对儿子说谎一筹莫展的现象是很多家长都曾有过的,孩子撒谎是一种比较常见普遍的现象,又是一个应该引起家长警惕的问题。孩子出于某种原因,如怕责备、挨打,为博得家长的欢心,撒谎是常见的。撒谎现象有两种:一是偶尔为之;二是经常性撒谎。经常性撒谎是十分严重的,必须引起家长高度重视。

  烟台十中心理老师张老师说,家长要帮助孩子矫治撒谎的恶习,必须对症下药:首先要找出说谎的原因。据专家研究,造成青少年撒谎的原因大致如下:

  1、逃避责备。孩子因为做了错事,怕被人责备而撒谎,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时,往往最容易隐瞒、说谎。

  2、家长的管教比较严厉。有一些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比较严格,这是好的,但有的则太过分、太严厉,动辄打骂,孩子见到父母像老鼠见了猫,生长在这种环境下的孩子也比较容易撒谎。孩子往往想通过一句谎言来避免一顿“皮肉之苦”。

  3、孩子的虚荣心作怪。有些孩子,为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往往容易胡编乱造,瞎吹瞎说。

  在弄清了孩子的说谎原因后,我们就可有的放矢地对孩子进行矫治了。矫治的方法有以下几条:

  1、抓好第一次。如果孩子仅是第一次说谎,父母必须当件大事把它抓好。不妨来点小题大做,把文章做足。在弄清说谎的缘由和动因后,应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分析说谎的危害,指出问题的严重性并明确表态:“下次不能再说谎。”总之,要让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说谎是不诚实的表现,是不对的,下次不能再说。只要抓好了第一次,就能刹住车。

  2、重视屡犯的孩子。对那些屡次说谎的孩子,父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因为这是关系到孩子道德品质的大事,弄不好会成为孩子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开始。因此父母要认真分析其说谎的原因,摸准其说谎的规律,要多花点功夫,不要轻信孩子的话,稍有怀疑,必须马上核实孩子的话。如是谎言,应予及时揭穿。要让孩子知道谎话骗不了父母,就只好实话实说。否则孩子就会觉得父母是“好骗的”、“可欺的”,继而胆子越来越大,谎话越说越多。

  3、创造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如前面所说,父母的专制、严厉往往是孩子谎言的温床。因此,家长一定要民主、和谐地对待孩子,让孩子敢于说实话。有时即使孩子做了错事,只要孩子认错了,就不应再痛骂、毒打。因为孩子犯点错误是在所难免的。这样,就可消除孩子说谎的外在因素。

  4、家长自己不说谎。有的孩子说谎,原因往往是家长自己说谎“教”出来的。所以家长决不能在孩子面前说谎,或说话不算数,欺骗孩子。我国古代“曾参杀猪”的美谈可成为广大家长学习的楷模。使孩子从小知道,说话要算数,不能骗别人。

100.为什么孩子不能正确对待批评?

人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表扬和认同,孩子更是如此。但是,每个孩子都难免因做错事或被人误解而受到批评,不少家长发现,要让孩子真正接受批评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很多孩子都不能正确地面对批评,有些惯受表扬的孩子,一旦被批评后就一蹶不振,烦闷或绝望,而那些经常受批评的孩子则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没人喜欢自己,有的甚至觉得活着没意思,不如死了算了。

  人们不禁要问,现在的孩子为什么不能正确地对待批评呢?

  孩子之所以不愿意接受批评,主要是自尊心在作怪。即使是幼小的孩子,也有较强的自尊心,因此,成人在批评孩子的时候,应注意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如,父母不应当着外人的面揭孩子的短。对绝大多数孩子来说,老师的批评或表扬就是他们高兴或烦恼的指挥棒,能得到老师的表扬是小学生最高兴的事,而一旦受到老师批评,就会伤心难过,情绪低落。面对批评,有的孩子会进行争辩、对抗或是死不认账;有的会满肚子不高兴,生好几天闷气;有的则可能毫不在乎,不把批评当回事。实际上,这三种态度都是没有真正接受批评的表现。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说的就是批评听起来不令人高兴,不容易让人接受,但它能帮我们改正缺点,避免犯更多的错,是为了让我们更加健康地成长。

  为了使孩子正确地对待批评,家长在批评孩子时,要讲究技巧和方法。

  首先,出发点要端正。家长应从爱护和关心孩子的角度出发,让孩子明白父母的批评是为了他的健康成长。作为家长,千万不要带着厌恶、嫌弃的态度去批评孩子。批评孩子时应心平气和,而不是粗声粗气,以免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家长在批评孩子时,最好采取一对一、谈心的形式,绝对不要在人多的场合进行,以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另外,家长还应注意,批评孩子应就事论事,不要翻老账。在日常教育中,家长要帮助孩子正确地认识老师和家长的批评,当孩子受到批评之后,引导孩子冷静地想一想,是自己做错了事情还是被误解了。如果是自己做错了事,应该勇于承认错误,诚恳地接受批评,并及时加以改正,这样才能及时取得进步。有时孩子可能并没有做错什么,但由于误会,莫名其妙地受到批评,他们会感到特别委屈和难受。如考试时有同学要抄他的答案,正好在孩子回头告诉他“不行”时被老师看见了,认为孩子作弊,孩子因此被狠狠地批评了一顿,考试也没考好。遇到这种情况,家长应怎么办?是与孩子一起生气、伤心吗?当然不行。作为家长,应引导孩子大胆地、心平气和地把事情原委讲清楚,排除消极情绪的影响。

  孩子在批评面前应采取什么正确的态度呢?“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可以说是最好的概括。家长应让孩子认识到,批评只是一种手段,目的是要孩子认识到错误之处,在认识错误的基础上,家长要与孩子一起找到纠正的方法,防止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同时,让孩子学会喜欢自己、接纳自己,也是很重要的,不要因为受了一点批评就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从此没脸见人了。家长可以通过讲故事,与孩子一起看电视、电影等方式,让孩子明白: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从不犯错的人,但不要因一时受到批评而把自己看得过低而接纳一切批评,不要因此沮丧绝望,要看到自己独一无二的价值。

  在成长过程中,人人都会因犯了错误而受到批评,这是成长的代价,老师和家长的批评就像一剂苦药,伴随着孩子健康成长。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