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转--小学生常见问题解析76-90

15年前 [10-14 09:44 周二]

小学生常见问题解析76-90

 

76.如何让孩子成功走出忧郁?

  儿童专家表示,忧郁的儿童长大之后,会比一般人更容易罹患忧郁症,且性格违常、品行不良,也会造成日后身心的痛苦,而从小开始的EQ教育,或许可以预防往后的心理障碍。忧郁的儿童如何走出阴霾呢?

  ●快乐玩具抒发情绪。

  儿童有时会藉由玩玩具,或扮家家酒来抒发情绪,但有时则需要靠家长的协助。家长们可配合孩子的理解程度,教孩子去认识并标示它,例如生气、害怕、难过、挫折。家长用语言来表示关注,帮助儿童将其忧郁的心情说出来。说出来的好处是在于让孩子认识并标示情绪,而不是用生闷气或不良行为来发泄。儿童若觉得被了解,无形中不安的情绪将被释放出来,也能逐渐转移心中积压的不舒服。

  ●有趣活动走出忧郁。 

  接下来,家长可以提供两个孩子可以接受的活动选择,让孩子走出忧郁困境。例如:宝贝,妈妈知道你现在很难过(标示情绪),因为车子被弟弟拿去玩(指出原因),弟弟玩5分钟之后再换你玩(接纳感);这样做,即使儿童在受挫后,仍可进行其他的活动,而不是僵在那里。另外,家长一定要预留时间、空间给孩子做选择,就算孩子都得不满意,家长也不必硬逼孩子;重要的是,在这过程中,教孩子学会了体察情绪变化,学会了等待、轮流、忍耐、分享。好比人生一样,不是时时完美,只要孩子尽力便是。事后家长可强调孩子做到自我控制,夸奖孩子EQ进步了,逐渐地,儿童对忧郁的反应方式会逐渐成熟。

  ●教孩子接受情绪。

  至于对无法改变的事实,如失去亲友、生病这类较严重的失落与痛苦,家长不要故意去避免谈它,愈不谈在小孩心中的疑虑就会愈多,还可能会误以为是自己不好,因为做错事才会发生不幸;日后可能形成自卑的心理和过度消极悲观退缩的性格。

  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不能预料之事,父母要教孩子学习认识及接受情绪,去做情绪的主人,学会用有效的行为来控制抒发情绪,化解心中不满的压力,不要让忧郁成为亲子关系的杀手,或变成长大后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的阴影。

77. 如何教孩子学会与老师交往?

    时下,在中小学生中有这样一种现象,孩子与哪个老师关系比较融洽,就喜欢上哪门课,哪门成绩就好;如果与哪个老师关系不和谐也会殃及那门课,这大概也是爱屋及乌的反应吧。有的孩子甚至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对老师产生抵触情绪,以至于影响到了学业进步。其家长为此大伤脑筋。那么,孩子究竟该怎样与老师交往呢?笔者认为,只要家长教会孩子做到以下几点,可能对孩子有所帮助。

    1.尊重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

    老师把所有知识无私地、毫无保留地教给学生,如果他们希望得到什么回报的话,就是希望看到学生成才。学生要尊敬老师,见到老师礼貌地打声招呼;上课认真听讲,不破坏纪律,把老师留的作业保质保量地完成。尊敬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是师生和谐相处的基本前提。

  2.勤学好问,虚心求教。

    做学生时,经常发现“那个老师并不怎么样”,“他的水平太低了”。等长大以后才知道这种看法和想法是多么天真。就像作弊者从来都认为老师发现不了,其实,只要往讲台上一站,谁在下面干什么都一目了然。老师的学问、阅历水平肯定是高于学生的,所以,要向老师虚心求教,好问不仅直接使学习受益,还会增多、加深和老师的交流。

  3.正确对待老师的过失,委婉地向老师提意见。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会对没有缺点的人敬而远之。其实,根本不可能存在没有缺点的人。老师不是完美的,发现老师的不足要持理解态度,向老师提意见语气要委婉,时机要适当。

  4.犯了错误要勇于承认,及时改正,错了就是错了,主动向老师承认,改正就是好学生。

    老师不会因为谁有一次没有完成作业,有一次违反了纪律就认为他是坏学生,就对他有成见。相信老师是会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

78.家长如何教孩子化解“委屈”?

     孩子受委屈少讲道理 先释放情绪

  孩子在学校受了委屈,家长该如何做?首要的是让孩子把委屈说出来。许多孩子在学校受了委屈,由于年龄小,不会表达或者不敢表达,倾向于不说,或者是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这就可能造成孩子长期的心理压力。

    这时候,家长如果不细心,忽略孩子的情绪,那么这种委屈很可能会造成孩子的心理创伤,对孩子以后健康人格造成影响。所以,家长需要倾听孩子的委屈,引导孩子表达出来。

  另外,家长不要用讲道理压抑孩子的情绪。家长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很容易犯“讲道理”的错误,其实那些道理对孩子的表达有压制作用,孩子会觉得自己本来应该那样做,而不应该这样做,于是更加觉得自己错了。其实如果换位思考,成人遇到这样的事也难免处理不好,也可能犯不应该犯的错误。孩子还小,即使做得不好,做的不应该,也是情理之中的。家长不要把成人的要求用于孩子,更要少讲“你本来应该那样做”或者“你以后应该那样做”。

  在情绪处理上,家长尤其要引导孩子表达对这件事的愤怒。愤怒是一种最容易被压制的情绪,而压制愤怒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家长为了避免孩子对学校老师有意见,将来影响老师对自己的态度,往往会对孩子对老师的愤怒情绪加以化解或者压制,不鼓励孩子表达愤怒,这其实是一个误区。如果走入这个误区,孩子即使表面上听话了,也会倾向于把愤怒情绪转向内心深处积累起来,把“老师错了”变成“我错了”,使孩子自我评价降低,导致孩子退缩和消极怠工,不专心学习。

  如果客观上真是老师伤害了孩子,妈妈就需要站到孩子一边,做孩子强大的支撑,而不是顾忌太多,回避接触校方。因为,家长找学校说明情况是对孩子尊严的一种保护。但家长不一定要采取“讨理”的方式,而是要有冷静的态度,尤其要让孩子清楚解决的情况,消除老师、同学的误会对孩子心灵的影响。使孩子感到自己不是孤单的,并使孩子在化解“委屈”的过程中慢慢学会自己判断思考,培养遇事冷静的健康心态。

79.如何同子女建立互信?

  1.学会认真地倾听

  向孩子表明你准备随时倾听他的表白。向他保证每天都可以进行轻松的谈话和不会发生对抗。

  集中精力倾听孩子的讲话。看着他的眼睛,表明你对孩子所讲的真正感兴趣。

努力从字里行间发现孩子真正的忧虑和感觉是什么,以便能够更好地理解孩子。

  2.注意交谈的技巧

  在传递信息和讲话时多用“我”,少用“你”。对孩子不要进行直接批评,因为那样会使孩子采取防御态度。

  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孩子讲话。例如:“你认为如何?”“你可以用其他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如果你非常生气,等平静下来再同孩子谈话。“我现在很生气。我们20分钟后再谈。”这样说时应很客气,避免粗暴。

  确定符合情况的始终如一的准则,这些准则对于孩子是很重要的,并与你传授给孩子的价值观念相一致。

  给予孩子最大范围的自由,当他表现出责任感时可给予他更大的自由。

  选择适合孩子年龄的限制,但是这些限制应能发挥作用。

  当限制受到考验时不要感到惊讶。平静地实施惩罚,并明确地表明你的期望。

  3.让孩子发展个性

  生活中应相互尊重。因此要更加彼此信任,不要试图否认对方的权利。

  强调积极的行为。对孩子付出的努力、做出的贡献和任何合作态度表示祝贺。      

  让孩子犯的错误减少到最少程度。

  让孩子学会生活的逻辑。避免使你们的关系仅仅建立在奖罚的基础上。

要有勇气承认自己的不足。承认自己的局限性。同样,你的孩子也应承认他的不足。

  认真对待孩子。关心孩子感兴趣的事情:友谊、艺术、音乐、学校活动、书籍、电影等。

  理解和接受你的孩子成长的方式。

  4.锻炼孩子的能力

  让孩子自己做决定。随着做出决定的难度加大,孩子做决定的能力就会越来越强。

  给孩子表达意见的机会。父母最好提供建议和帮助。

  帮助孩子评估他做出的决定可能带来的后果,父母应承担起有关责任。

  你在生活中做出决定的方式是孩子的榜样。应向孩子解释如何和为什么做出某项决定。 

80.如何教会孩子自我批评?

      自我批评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式,能让孩子养成谦虚的好习惯。但是这种方式一定要有家长或是老师的正面引导,因为孩子的思考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很薄弱的,有的事情适合自我批评,但是这个度一定要适度把握,如把握不好会让孩子成长中缺少信心和勇气。让孩子学会自我批评有利于克服“自我中心”意识,知道“我”与“他人”的含义; 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培养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与合作精神; 能帮助孩子学会宽容、忍让,为别人着想。

    如宝宝做错了事情,父母单纯以打骂手段来解决,只有采取摆事实讲道理的办法,向宝宝分析事情,产生惭愧和悔恨的心理,进而做出自我批评。例如,小华出言不逊顶撞了年迈的奶奶。小华的爸爸回来后,没有打骂一顿了事。而是帮助小华一起回顾反思,奶奶是怎样在小华父母整天工作无暇顾及小华的情况下,一点一点地将小华拉扯大的。小华小时候爱哭,奶奶就抱着小华走来走去;夏天炎热,奶奶大汗淋漓地用扇子为小华驱暑。小华在爸爸的教育帮助下,流着热泪向奶奶赔礼道歉,从此后再没有顶撞过奶奶。

自我批评是一种良好的思想素养,必须从小培养。

81.孩子胆小怎么办?

    在众多的独生子女中,多数孩子活泼好动,能言敢为。但也有为数不少的孩子胆小怕事,平时沉默寡言,不愿跟大家一起玩,没有同龄孩子那种爱动、贪玩、好奇的特点。他(她)们腼腆,说话声音低微,主动要求少,不敢一个人外出等。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孩子胆小。孩子为什么会胆小呢?

  造成孩子胆小怯懦性格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环境与教育的影响。比如,父母过度限制孩子的活动,不准孩子单独外出,不让孩子多接触同龄伙伴,造成孩子不合群,缺乏一定的交往能力;父母过分娇宠孩子,事事包办替代,使孩子丧失锻炼的机会;或者父母过分严厉,孩子整日战战兢兢。那么对胆小的孩子应该如何帮助教育呢?

  1、创造一个温馨祥和的家庭气氛,让孩子自由自在地生活,并让孩子有充分发挥的余地。

  2、端正父母教育态度,从思想上认识对孩子的溺爱、娇宠,只会造成孩子怯懦、任性的性格。父母要树立起纠正孩子怯懦性格的信心,要认识到只有教育得当,才能使年幼的孩子得到健康发展。

  3、平时,处处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坚强的毅力和良好的生活习惯,鼓励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她)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当孩子遇到困难时,不要一味包办,而要让他(她)自己想法解决。当然,开始时父母要予以必要的指导,使孩子慢慢学会自己处理各种事,而不能一下子就不问不管使孩子手足无措,更加胆小。

  4、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使孩子敞开胸怀,开拓眼界,还要教给孩子适当的技能,如唱歌、绘画、手工等,使孩子坚信自己并不笨,从而增加自信心,敢于参加小伙伴的活动。

  5、鼓励孩子与人接触交往。可以多带孩子到各种集体场合,别人表示的对孩子的友好尊重,能使他感到快乐,孩子也会注意与人交往。最主要的是要孩子和同龄伙伴多接触,有意识地邀请一些小朋友到家中来,让他做小主人。平时注意帮助孩子结交新朋友。

  胆小不是病,但对孩子的全面发展有不利影响。只要端正教育态度,运用正确的教育方法,一定能纠正孩子的胆小,并培养出性格健全的孩子来。

82.孩子受挫折后,家长应该怎么办?

  当孩子受到挫折或者愤愤不平的时候,最重要的不是安慰,也不是等待着孩子自己去领会,然后去发愤,而最好是:

  1.与孩子共同分析“不平”的真正原因通常是“条件”准备不足,而不是天赋或者人情世故,所以,要努力去创造条件、改变条件,争强好胜要有理由,要有方法。

  2.试着转移孩子发愤情绪,最好的做法是找到立即可以圆满完成的学习任务,让孩子保持忙碌。

83.孩子动手能力差怎么办?

  手是人重要的感觉器官,让孩子多动手是促进智力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手的活动,可以获取更多的外部信息,这些信息能促使大脑积极活动,促进孩子的大脑发育,使孩子心灵手巧。

    孩子动手能力差,主要原因有三种:

    1.成人担心孩子小不会做事,怕他出事,或怕孩子损坏东西,许多事不让孩子自己动作去做,而由成人包办,孩子失去了一次次动手的机会。

    2.家庭装饰摆设成人化,没有孩子动手的小天地。孩子进了家门,这不许动,那不许碰,玩具不能自由拿放,孩子可活动的空间太小。

    3.孩子动手材料少。爸爸妈妈花钱买的玩具,外表虽美观,但大多数是机械或电动的,不能拆拼,孩子缺乏动手材料。

    面对孩子动手能力差的状况,父母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培养:

    1.教孩子生活自理,鼓励孩子自己洗手、洗脸、刷牙;家中的一些家务活,如包饺子、择菜等,可让孩子动手和父母一起做。

    2.为孩子购买一些操作性强的玩具,如橡皮泥、拼图、积木等,让孩子动手拼装。

    3.根据孩子的兴趣教孩子绘画、泥工、剪贴等,在动手的同时的也培养了孩子的创造能力。

84.孩子沉迷电子游戏怎么办?

  ●培养孩子的坚强意志和良好品质:

  家长通过帮助孩子培养坚强意志和良好品质,使孩子能自觉地用社会规范来约束自己,能积极有效地进行学习和生活,遇到各种困难,能以顽强的毅力,努力克服困难。

  ●经常跟孩子交流。

  孩子逐渐成长、思想也逐渐复杂,家长应该经常腾出时间来跟孩子聊天,了解孩子的生活,目前的需要与兴趣,与孩子谈谈一些有意义的话题,引导孩子产生正当的兴趣,提高孩子判断是非能力。 

  ●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孩子没有了自信心就容易自卑,产生了自卑就容易自暴自弃,家长应该细心观察,发现孩子的闪光点,经常鼓励孩子,让孩子感到自己是有用的人,从而,努力克服缺点,重新树立学习观;尽量让孩子与同学接触,使孩子在同学交往中,认识别人,比较自己,用以调整孩子的自我评价,提高自信心。

  ●培养孩子的兴趣,丰富孩子的课余生活:

  家长应积极为孩子创造条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参加各种活动。如:孩子如果爱打篮球,家长应让他发展这个兴趣。让孩子产生正当的兴趣和爱好,可以培养孩子的能力,丰富知识,也可以增强孩子的求知欲,陶冶情操,有条件的家庭还可以让孩子通过电脑学习有意义的知识,丰富孩子的课余生活。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家长应从小合理安排好孩子学习,娱乐作息时间,养成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孩子的自我控制力。

  ●据理说服孩子远离电子游戏。

  帮助孩子认清多玩电子游戏机的危害,使孩子认识到沉迷于电子游戏对身心的不利影响,让孩子下定决心远离电子游戏,挣脱电子游戏。

85.孩子爱吃零食怎么办?

    常见到一些孩子整顿饭不想吃,总爱吃零食,长期下去就会影响他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儿童吃零食的原因主要有下面两点:

    有的家长过分娇惯孩子,一切由着孩子的性子来,孩子要吃什么,就买什么,走着也吃,站着也吃,久而久之,养成了吃零食的习惯。

  有一些家庭饮食没有规律,吃饭时间或早或晚,不能养成定时定量的习惯。有时做饭晚了,又怕孩子饿着,就给孩子吃饼干、糕点之类零食,使孩子的胃肠负担加重,消化系统的功能紊乱而降低食欲,到吃饭的时候都吃不香了。

  孩子吃零食是一种不卫生的坏习惯,老师和家长都要引起注意,要花大力气教育孩子改变吃零食的习惯。

  矫正的方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 晓之以理

  家长要结合具体事例,通过多种途径教育小学生不要吃零食,江青吃零食对人体健康发育的危害,让小学生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吃零食的坏处。在全班学生教育的基础上,教师要注意做好个别学生的工作,分别找爱吃零食的小学生谈话。首先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和一天里的饮食情况,然后提出具体要求,如告诉他们在饭前一个半小时,不能吃零食。过几天后,教师要询问学生的饮食改变情况,发现有进步,应及时表扬;反之,要给以适当的批评,帮助他们克服吃零食的习惯。三是进行家访或开家长会。教师和家长积极配合,共同帮助学生改掉吃零食的坏习惯。

  二、定时饮食

  一日三餐定时定量吃饭,饭前不可给孩子吃零食,以免影响食欲。孩子吃好了正餐,也就不再像吃零食了。家长要帮助孩子建立合理的生活作息制度,让孩子按时进餐,使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心理学告诉我们:同一刺激经常反复作用就会在大脑皮层形成固定的条件反射系统(即动力定型),就是人们常说的“习惯成自然”。一旦良好习惯养成后,孩子无需一直努力就能按时吃饭。每当接近吃饭时,他们就会出现饥饿感,产生条件反射,消化器官随之分泌消化液,胃也按时蠕动,这样就使孩子吃饭香甜,易于食物消化和吸收。因此可以说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也是一种教育手段,它不仅有助于小学生的身体健康,而且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组织性、纪律性以及其他品质。

  三、调剂饭菜

  为了增进食欲,使孩子好好吃饭,家长要尽量把饭菜做得好一些,变换花样,烹调时使色、香、味俱全,再取个好听的菜名。

  四、防止偏食

  要使孩子得到足够营养,最好给与平衡的饮食,防止偏食。每样食物都不要吃得过多,因为几乎每一种事务中都包含着人体需要的某种营养。但没有一种食物能包含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如果某一类食物吃得过多,别的一些食物量自然会相对减少,那么,就会导致其他营养素缺乏。

  五、控制零花钱

  现在有许多孩子的家长,特别是独生子女的家长,常给自己孩子零花钱,这就为孩子买零食提供了方便条件。因此,教师要教育小学生,不要向家长所要吃零食的钱,而家长也应有目的地控制给孩子的零花钱,这样就能使小学生做到不该买得不买,不该吃得不吃,能有效地控制小学生吃零食。

  86.孩子做事慢怎么办?

    1.对于孩子动作慢,可以通过游戏来加以改变。父母可以经常与孩子玩一些小的竞技游戏,使孩子在游戏中提高自己动作的敏捷程度。例如,比赛看谁吃饭快,比赛看谁穿衣服快等,这些游戏能激发孩子进取心。孩子喜欢玩,但是,玩多了孩子可能就会觉得没趣,这时,要给予适当的奖励来鼓励孩子的“胜利”。

  2.孩子可以与自己比赛。父母帮孩子设计一张“比赛”成绩表,记下最初的时间,然后,每天记录实际完成的时间,如果比以前有进步,就给予奖励,如果没有进步,保持原状,或者退步,就不给予奖励。父母可以让孩子先从简单容易的做起,逐渐向比较困难的任务进发,一直到达合适的时间为止。这种方法,目的在于缩短完成每一件事情所需要的时间,是克服动作慢的直接办法。在此期间,家长要对孩子进行解释分数的意义,激发孩子进步的渴望。

  3.父母还可以采用记数法来督促孩子抓紧时间完成某件事情。记数法很简单,随时可用,父母可以与孩子事先讲明白,看数到第几声的时候孩子可以做完某件事情。然后父母让孩子准备好,说声“开始”,就开始计时了。“1、2、3、4、5……”, 一边数,一边看孩子,孩子为了完成任务,就会尽量抓紧时间将事情做完。如果在计数开始的时候,孩子动作依然很慢,父母就故意数快一点,让孩子感觉到时间就快要到了。如果在快要结尾的时候,孩子还差得较远,就放慢记数的速度。父母可以告诉孩子,如果快一点做事,就数慢一点,让孩子有尽快完成的希望。如果家长总是很巧妙地常常使孩子在快接近尾声的时候可以把事情做完,就能使孩子获得成功的感觉,孩子完成了任务,就表扬孩子“真不错”、“又长大了”等。

  4.如果给孩子表扬的方法没有效果,就可以使用硬性规定的办法来达到改变动作慢的目的。父母首先估计出孩子尽最大能力能够完成某项事情的时间,然后规定孩子在这个时间内完成这项事情,否则就不让他继续做下去。时间一到就要停止。比如吃饭,到时间就把饭菜收起来,并且对孩子说:“我很失望,我希望你下次能按时把饭吃完。”

  5.还可以通过合理安排时间的办法提高时间的利用率。在日常活动中,父母要教会孩子如何利用做事的先后来提高效率,使同样的时间,可以做更多的事情,或者同样的事情可以用更少的时间。如起床大小便之后就不能再回被窝耍赖了,要直接穿好衣服去洗漱,然后等待和家长一起去上幼儿园;再如,吃饭之前不能再看第二张动画片的盘了,否则时间又被拖延过去了。

  在宝宝效率提高的同时,父母也要告诉孩子动作快不等于做事马马虎虎、敷衍了事,而是要把事情做好,如果再快一点就更好了。 

88.如何让孩子在错误中成长?

  小男孩才一岁半还没能走稳,他好象对饮水机特别感兴趣,每次都争着到饮水机前自己接水喝,妈妈也每次都把他的杯子抢下来亲自为他接水。终于有一次,妈妈腻烦了这样的“抢劫”工作,任由他一路小跑的冲向饮水机,这一次孩子终于等到“表现”的机会了,他把杯子伸到开关下,却猛然把手缩了回来,原来他分不清楚哪个开关管的是热水,哪个开关管的是凉水,一不小心手被热水烫了一下。许是烫疼了,他“呀”的叫了一声,他回过头看看妈妈,妈妈并没有看他,望着窗台上花盆里新开的小花出神。小男孩委屈的拿着杯子回到沙发上坐下,不停的搓着被烫着的小手,小眼睛里闪着亮晶晶的东西。他不时的用眼角偷偷地看着妈妈,期望着妈妈过来抱抱他,给他的小手吹上一口气,可是妈妈始终没有望他一眼。小男孩咬咬牙,站了起来,这一次,他知道该把杯子伸到凉水的开关下边,放好杯子再去按下开关,不一会儿,水杯里已经有小半杯水了。小男孩喝着杯子里的水,一脸的得意和兴奋。

  对于小男孩来说,他永远不会忘记这一次冒险的经历,也不会因为分不清开关而再被饮水机里的热水烫着了。

  孩子永远是孩子,不犯错误怎么能长大!都说失败是成功之母,没有失败,就没有建立在失败基础上的成长和成功。用一次小小的教训换来一次成长的经历,想来是值得的。

  如今,我们很多的家长面对孩子的犯错要么大声呵斥,要么小心防范,孩子上台阶,怕孩子摔着,就大步跨过去把孩子抱过去或者背上去;孩子要学着做饭,生怕孩子被刀子割伤,被油星子烫着;孩子要买滑板车,生怕孩子磕着碰着... ...而我们很多老师呢?在学校里许多事情包办代替,班里的墙报要出版拉,怕孩子们做不好,一手操办;班里要选班干了,老师自己来个“任命 ”就完事;课堂上,有些难题,老师生怕学生解答不出来,没有给学生思考的余地,便把答案一古脑的抄在黑板上... ...当然站在另一个角度去思考,这样的做法也无可厚非,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在一定的程度上却使孩子们错过了许多尝试和学习的机会,对于孩子们来说并不是好事。

  我们把许多的时间放在了预防出错上,而忽略了怎样让孩子在错误中获得学习,只重结果而轻了过程。热水烫着了,一定很疼,但是孩子却因此而有了疼的记忆,从而牢牢的记住而不会再犯同一样的错误;台阶很高,孩子也许会摔倒,磕破脑袋,到是他绝对不会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两次;难题没解答出来,或许他会沮丧,但是他已经经过了思考,明白了曾经试过的其中一种或者两种不能解答题目的方法,也是一种收获 。

  爱迪生就是经过上万次“错误”才发现了制造电灯的正确方法。许多真理都是不断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所以,不要怕孩子犯错,不要对孩子过分的保护,也不要总是在责备孩子把事情弄得很糟。该放手时就放手吧,不要低估孩子们的能力,尝试着让他们自己处理一些问题,或者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充当教练,鼓励他们去尝试、去探索、去历练。在孩子犯错时为孩子指明方向,鼓励他们善于从错误中学习,获得经验和教训,吃一堑,长一智。

89.怎样帮助内向孩子变开朗?

  父母们莫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处事积极,因为,有些孩子的确非常内向与消极。上课时即使会作答,也不敢举手一试,虽然有实力,成绩却不见得理想。这种类型的孩子,总是畏畏缩缩地,令父母感到焦急。一些母亲为了纠正孩子的这种性格,就心急地再三责骂“你怎么这样死气沉沉!”、或是“你就不能活泼一点吗?”。不然就是以鼓励的方式对他说:“好好加油吧!” 。然而,这两种方式皆难奏效。因为愈加斥责,就愈容易使孩子畏缩、消极;反之,给与鼓励又会形成孩子心理上的负担,使他更为畏缩,尤其是以命令式语气,对孩子负面影响有正面之刺激。最不应该的是在他人面前说:“这个孩子太内向、消极……”

  也有不少母亲鼓励孩子与积极活泼的朋友一起游玩。内向的孩子与活泼好动的孩子相处,反而会形成更大的压力,内心在无形中形成了一堵心墙。因此,当对方露出不满意的表情时,则更加深了伤口裂痕,此举不仅不能使孩子“近朱者赤”,甚至加深了他的自卑感。

  对于性格畏缩且消极的孩子,首先应制造一个没有压力、宽松的环境,让比较内向的孩子一起嬉戏,彼此之间便没有自卑感,这样能使他们主动开口。如果让这类孩子与年纪较幼小的孩子一起游玩,也可以使其消极的态度大为改善。只要让这些孩子们拥有自信,经过一段时日,自然能与同龄玩伴相处和谐。总而言之,让消极的孩子拥有自信,时日一久,自然可以改变其原有的态度,因此,与其斥责个性怯懦、消极的孩子,不如让他们拥有自信。

90.如何避免让“富贵病”过早找上孩子?

  有统计表明,美国从1968年到1980年,6到11岁儿童的肥胖症流行增加了约%54%,血脂异常率也显著增加。如今,当年那些肥胖的美国小学生都已人到中年,猝死在这一人群中的发生率非常高!美国的现状告诉我们,儿童期的血脂异常和中年后猝死的发生并非耸人听闻。

  很多小胖墩的问题,就在于父母“心太软”!父母在孩子的饮食和运动上一味放纵,让孩子随心所欲,这样的家长,至少在孩子的健康问题上,是很不称职的。

  引导儿童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关键在于“多动”的同时要“少吃”,这样才可以有效改善血脂异常这一症状。暑假期间,家长千万不要把孩子的饮食“推给快餐店”,哪怕给孩子炒个简单的白菜豆腐,也比吃快餐有利健康。家长对孩子要用心,孩子不吃健康食品、不吃蔬菜水果,就要设法让他吃;孩子不运动,早晨拉他起来,带着他跑步。即使孩子用哭、耍赖等方法拒绝,家长也不要心软,否则,让孩子长成小胖墩,血脂异常了就后悔莫及.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