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转--小学生常见问题解析46-60

15年前 [10-14 09:29 周二]

46.怎样指导孩子参加家务劳动?

  目前,在许多家庭中存在着一个共同的问题:父母由于对子女的爱,不让字女涉足家务劳动,只要求孩子好好读书。独生子女的家庭,这个现象更加突出。许多孩子不会烧饭,不会钉纽扣,洗不干净衣服。有一名重点中学初三年级的学生,在做化学实验时,连擦火柴点煤气都不敢。有一名初一学生说,长到这样大了,还没有叠过一次被。

  在家长会上,有些家长反映,由于对孩子娇生惯养,现在偶尔要孩子倒个痰盂、洗次碗、淘次米,都是十分困难的事情。话语之间,已有悔意。

  父母们的确应该看到,由于对孩子的过分宠爱,过多的包办代替,造成不少孩子劳动观点薄弱,不会劳动,不会料理自己的生活,独立生活能力很差。由于孩子不懂得劳动意义,在思想品德上,出现了一不爱惜劳动成果,不尊重别人的劳动,生活不够节俭的缺点。因此,对孩子加强劳动观点的教育,培养劳动习惯,已成为家庭教育中一个亟需重视的课题。

  为了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逐步养成独立生活的能力,指导孩子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那么父母应怎样指导孩子参加家务劳动呢?

  1、自己的事情让孩子自己做。父母不应把孩子的事情都包下来,而应该指导和督促孩子以自己的劳动来解决,让孩子每天洗袜子、洗手帕的习惯。替换下来的衣裤,除大件难洗的、质料高档的外,一般也应由孩子自己动手洗。这些必要的劳动,既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和独立生活能力,对于整天进行紧张学习的孩子来说,是一个很好的调节,可以使大脑得到很好的休息。同时,这种看似轻微的劳动,对孩子的意志也是一种锻炼。

  2、自己的生活让孩子自己料理。父母要指导孩子凡自己生活过的角落都要及时动手整理。早晚让孩子自己叠被、摊被;做完手工作业,要孩子把剪在桌上、地上的纸屑、木屑及时打扫干净;自己用的痰盂自己倒等等。通过这些简单的劳动,可以养成孩子爱整洁、生活有秩序的良好习惯。这种习惯的形成,对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是非常有利的。

  3、让孩子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公共家务劳动。孩子除了料理自己的生活之外,父母还应让他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公共家务劳动,让孩子在为家庭其他成员服务中出一点力。如在洗衣机旁给家长作个帮手;在父母下班较晚的情况下淘米烧饭;在家里扫扫地、拖拖地板;对有兴趣的孩子还可以让他们学学烧菜技术等等。这种为家庭履行义务劳动的习惯,对培养孩子尊重别人的劳动,关心父母的品质是大有益处的。而这种品质正是孩子独立生活所必须的。

47.怎样避免考试怯场?

  (1)调整考试动机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动机的强度与应试能力之间呈现“U ”字形的关系。动机过弱,把考试看得无所谓,当然不能激发积极的考试行为;但动机过强,把考试看得过分重要,要求自己必须得多少分,反而会影响考试情绪的正常发挥。所以,在考试前一定要确立正确的恰当的应试动机。

  (2)消除考前疲劳

  有的考生习惯于考前开夜车,搞得人很疲劳,这是不科学的应试方法。人越疲劳,记忆能力较差,发生暂时遗忘的可能性越大。而且,人在疲劳状态下,容易出现种种引起大脑迟钝的生理反应,这些都会加重怯场现象的发生。因此,考前一定要注意加强营养,保持正常的饮食和睡眠,避免过度的紧张和劳累,以便能够养精蓄锐去迎接考试。  

  (3)做好考前知识及心理准备

  考试之前,要全面系统地认真复习,弄清不懂的问题,不打无准备之仗。那种“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的做法,自然会使人在考试时产生过度的焦虑,引起考试的紧张心理。考试时,对自己要有充分的自信心。要从容不迫、豁达开朗,多想自己是全面系统复习了的,自己有把握考好,多想教师、父母亲友鼓励自己的话等等。从而抑制考试的紧张心理,产生积极情绪,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   

  (4)进行自我暗示

  暗示语要具体、简短和肯定。如“我早就准备好了,就等这一天,我喜欢考试,喜欢同别人比个高低。”“我今天精神很好,头脑清醒,思维敏捷,一定会考出好成绩”等。通过这样的听觉渠道、言语渠道,反馈给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形成一个多渠道强化的兴奋中心,能有效地抑制你的紧张情绪。  

  (5)转移刺激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有时明明知道试题的答案,由于紧张,一时想不起来,可事后不加思素,正确答案也会“油然而生”。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舌尖现象”。遇到“舌尖现象”,最好是把回忆搁置起来,去解其它问题,等抑制过去后,需要的知识经验往往会自然出现。考试时,一时想不起某道试题的答案,可以暂停回忆,转移一下注意,先解决其它题目,过一定的时间后,所需要的答案也就可能回忆起来了。

48.如何引导孩子观看电视?

  近几年荧屏繁花似锦,节目丰富多彩,电视对于孩子来说,更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和教育功能。在电视节目中,有国内外新闻,有世界知识,有各地风光,有体育消息,有科技讲座,有生活指导,还有直接辅导孩子门学好功课的节目等,孩子常看这样的节目,不但能陶冶性情,在思想道德品质上受到教育,而且还会扩大知识面,丰富见闻,提高观察能力,培养对学习科学的兴趣。现在不少父母有一种偏见,总认为只有学校里规定的教材才是知识,只有让孩子做学校规定的功课才是学习,孩子看别的书,学习课外的知识都回妨碍学好功课,所以他们把孩子管的死死的,不让他们接触课本之外的知识。其实,这样做,只能使孩子的知识面狭窄,孤陋寡闻,即使考试成绩可以得90分、100分,但离开了教材,其他知识少的可怜。这样的孩子要进一步学习更高深的知识,就不能不碰到困难。所以,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让孩子看一点电视节目是有益的。

  但事情总是有它的两重性。如果看电视可以代替孩子的学习,甚至代替父母和教师的教育,那就错了。对孩子看电视在内容上要有选择,在时间上要有限制。目前的电视节目尽管内容基本上都是健康的但还是要坚持这条原则。

  那么,应该如何引导孩子看电视呢?我们知道,电视节目的编排是分层次的,他的针对性很强。因此,父母可以引导孩子根据《每周广播电视》上的节目表,选择部分节目,制定收看计划,然后加强督促与检查,使他们养成良好的收看电视的习惯。此外,我们还应该看到,电视节目虽然经过审查,选择,但终究难以做到完全“净化”。有的电视剧、电影,根据剧情需要,往往穿插一些不宜孩子观看的镜头,播映前父母也很难预料。所以,在观看这类电视节目时,家长一定要做些必要的指导,以增强免疫力。现在不少初中生喜欢看武打片,学得很快,他们崇拜武士侠客,舞棍弄棒,大打出手;还有的孩子,对影片中描写的西方生活方式很感兴趣,甚至模仿其中的动作。做父母的,切不可放过孩子思想上的这些细微苗子,要多加提醒和点拨,当好孩子心灵上的“巡堤人”,以防止他们受到不良影响。当然,即便适合于孩子看的电视节目,也不能每个都看。因为孩子的精力有限,如果天天沉溺于电视之中,就必然会贻误学业,影响健康。所以让孩子在星期六晚上和星期天白天多看一点,其他时间少看一点电视节目较为适宜。

49.丢三落四怎么治?

  常听一些父母抱怨自己的孩子丢三落四,也常看见一些孩子因把家里搞得乱七八糟而挨父母的打骂。但往往是打归打、骂归骂,孩子一会儿又把玩具撒满床铺,作业本丢得满桌都是……这看上去只是孩子生活中的小问题,可事实上却会给孩子生活、学习甚至将来的工作带来不少的麻烦。因为生活上的杂乱无章将会造成以后的学习、工作中的无头无绪。

  怎样使丢三落四的孩子变得自己会收拾,会整理,养成并井有条的良好习惯呢?固定孩子放物品的位置。给孩子一个固定的地方,有条件的家庭可以给孩子一个专门的小柜子,摆放孩子的书本和玩具,要求孩子把课本、练习本、玩具分类摆放,家长还要协助孩子挂置一些布娃娃。张贴一些儿童画,把这片小天地营造成一个少年儿童小世界的氛围,吸引孩子去喜爱和珍惜自己的这一片“小天地”.

  父母要率先垂范.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较大,而且这种影响往往是潜移默化的,在收拾整理东西方面也不例外.要求孩子的鞋子摆放整齐,首先自己的鞋子不要脱了乱扔;要求孩子把柜子和抽屉里的东西放好,首先自己要把物品摆放得整整齐齐;要求孩子把用过的东西及时归原,首先自己要作出表率。

  培养孩子收拾东西的习惯。父母平时要经常教育孩子把东西放置有序,使孩子养成自觉收拾东西的良好生活习惯。父母要做到坚决不放过任何一次不按规定办的行为,只要发现一次,就要立即督促按规定摆放收拾好。有时候,孩子因乱塞乱丢而找不到自己的东西,父母先不帮孩子寻找,“惩罚”孩子感受—下不按顺序摆放的后果,然后再帮助孩子。 

50.全程陪伴学习有必要吗

  案例

  有位家长在网上向我们讲述了她的困惑:

  我是一个小学六年级女孩的妈妈。我女儿5岁上小学,上小学之前只上了幼儿园中班,连大班都没上就直接入了小学,没有经过学前教育。刚上小学的时候学拼音有困难,我就开始了家庭课堂的教学,孩子的困难顺利解决了,我也就从此踏上了漫长的“家课之路”。

  一年级的时候,和入学同步,在校外报名参加了电子琴班,半年后又报名参加了剑桥英语班。孩子一二年级的时候,我几乎天天晚上陪着孩子练琴、学英语、有时也辅导一下功课……后来孩子年级升了,作业越来越多,晚上没有时间上“家课”了,但我们一直坚持至少在周六或周日挤出一个晚上时间用于“家课”。“家课”的范围也从单纯的英语,扩展到语文(古文经典讲解欣赏)、奥数、化学、物理、生物、地理……(物理化学等多是即兴课,比如孩子配了眼镜,我就给她上2节“光学课”)不谦虚的说,本人知识面比较广,中小学基础很扎实,小学到初中所有科目都有辅导能力,并且能初步掌握各学科之间的联系(高中的估计自己复习自学一段时间也能应付辅导任务)。我采用游戏的方式,孩子很喜欢听我的“课”。孩子不论校内、校外成绩都很好,老师夸她知识面广。我也很自豪,还到家长论坛介绍经验……

  可是,慢慢地我发现孩子对我太依赖,没有自学欲望。学校的功课我基本上不管。孩子以前没学过奥数。五年级的时候,我给她买了一套奥数的书,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我想让她把前面各年级的自行补上,孩子做一二年级的题的时候,还有新鲜感,题目也简单,就自己做了。三年级的题,有些不会做,我就用“家课时间”给她上了2节“奥数课”,没想到从此以后自己不做题了,有些章节是很简单的,不用我讲,她自己完全可以搞定,也非得要我“上课”。英语也是这样,我孩子学英语早,不到9岁就学完了剑桥少儿3级。从课外班“毕业”了。然后就不愿意上任何课外班了,让我在家里教。我教,她就学,我没时间,她就闲。反正一切都靠我,我忙她闲的时候(比如放假期间)交代她自学,她答应得很好,就是没有行动……总之,除了学校功课以外的一切需要动脑探究的课外学习,都离不开我这个“陪读”。             

  专家点评

  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王晓春老师

  很佩服这位家长的敬业精神(做母亲是伟大的事业),佩服她的知识面和灵活的教学方法。更值得钦佩的是她的反思精神和预防意识。她能及时发现问题,这太重要了。经验告诉我们,起点领先的学生多数到终点是不能领先的,所以“赢在起点”的口号弊大于利。愚以为“赢在起点”是一个浮躁的口号,甚至是一个商业口号。学校的功课她基本不管,我以为是对的,课外学习她采用游戏方式,我以为也是对的。方法很合乎儿童性格,效果很好。那么,这位家长失误在什么地方呢?

  第一、不必全程陪伴。用游戏方式陪伴孩子学习,当然是好办法。问题是不可以陪她陪到离不开您的程度。从一开头,就应该找各种借口离开。开始只离开一分钟,后来逐渐增加时间,同时告诉她一个人也可以扮演教师学生两种角色,这样时间长了,她就可以自己学了,您就可以脱身了。要陪着她,她会形成“陪伴中毒” ,离开家长的“陪伴”就不学不玩了。

  第二、不要放弃权威。家长千万不要害怕孩子不学,因而乞求孩子学习。经验告诉我们,那样越往后,孩子学习积极性越低,因为她会发现自己可以用退步换来很多好处。

  第三、缺乏后续技巧。其实您完全可以用一些计策。比如,您为什么不可以互换角色,让孩子扮演老师呢?那也一样有学习效果,然而您就可以以“学生”的身份给她出难题了。

  再说,您演教师的角色,也可以主动进攻的。

  第四、您的空间占领是否太多了。孩子需要游戏。不但需要与学习有关的游戏,而且需要与学习不直接相关的游戏;不但需要家长陪伴的游戏,而且需要独立的游戏和同龄人的游戏;不但需要家长认可的游戏,而且需要家长不大赞成的(当然不是有害的)的游戏。如果家长像包办婚姻那样包办孩子的游戏,那就等于占领她的所有游戏空间,这对于她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性的发展不利。所以我劝这位家长逐渐给孩子一些独立支配的时间,而不要管她干什么(当然,不能干坏事)。学校里搞“快乐教育”(这种提法是否正确姑且不论)道理也是这样。我们同时要避免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站在学生的对面搞主观主义的指挥和控制,另一个极端是跟在学生屁股后面当尾巴。这两极端的共同特点是没有引导。我们的教育必须从从孩子出发,又不能迁就孩子。掌握这个分寸,才是真正优秀的教师和家长。找适当时机,家长可以向孩子建议取消“家课”,如果她不同意,也可以再保留一段时间。这种课,越往后恐怕家长越被动,因为这不属于家长的本职工作,只是自己的“自选动作”,没有必要来“陪伴”孩子的学习全程。家长的本职工作是培养孩子良好人格和良好非智力因素。

51.孩子静不下心来学习怎么办?

  一位家长说:我孩子上二年级了,可还坐不下来好好学习,不喜欢阅读,作业错了不改,还粗心大意。我打他、骂他,没用;改变了态度,好好地和他讲道理,也没用。我很着急,不知该怎么办。

  答:以下方法可供你参考。

  1、培养孩子静得下心、坐得住的习惯。通过学画画、描红或者做小制作等,培养耐性,使孩子静得下心,坐得住。目前大量研究证明,过多看电视是小孩多动症多发的症结所在。所以,控制孩子每天看电视的时间,也是培养孩子能静心的一个重要措施。每天一般可把看电视时间控制在20—30分钟之内。

  2、培养孩子学习的责任感。学习是孩子的主要任务,孩子有责任完成这个任务。但责任感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在生活中去经历和体会不同的情境才能慢慢获得。可以让孩子在自己的选择中学会负责任。比如,让孩子选择:“你是先做完作业再出去玩一会儿,还是先玩15分钟再做作业?”“你是想背完这篇课文再吃零食,还是先吃再背?”父母的询问,应是让孩子好回答的。让孩子明白,他有责任对自己的事做出选择,他不是一个被动的执行命令的人,而是一个有能力、有责任的人。   

  3、培养孩子多动脑的习惯。孩子好奇心强,爱问“为什么”,父母应耐心地给予回答。如果不清楚,要鼓励、引导孩子多动脑,或与孩子一起通过各种渠道寻找答案,激发孩子对学习的兴趣。

  4、父母教育孩子要耐心、冷静。一个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长期的训练。只要坚持,必有成效。所以要学会等待,要允许孩子反复。父母要有信心,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才有希望。

52.孩子慢性子怎么办?

  问:我的女儿9岁,学习成绩一直处于中游,连老师都说她聪明,可就是慢性子。无论考试还是作业,孩子都是慢吞吞的。我强压火气多次耐心地跟孩子讲道理。她说一定改,可过后总是杜绝不了。于是,我开始狠狠打她,效果却甚微,孩子有一次哭着对我说:“我太笨了,怎么办呢?”

  答:气质主要是遗传的,慢性子的孩子,可以培养踏实、沉稳、专注、仔细的品质,不必非要反其自然,培养孩子多么大胆、敏捷、快捷的品质,这会很难。

  心理学告诉我们,绝大部分人的智力是中游,是普通人。孩子居于中游,说明你的孩子脑子本来不笨,但在你的“高压政策”下,在你的“狠狠地”打击之下,孩子幼小的心灵实在招架不住了。一个慢性子娃娃,别人不满意她,她已经平添了几多痛苦,妈妈也不满意她,而且狠狠地打她,她是多么痛苦无助啊!她除了失去自信还能怎样?

  你该怎么办?一是好好读懂孩子的心,一切家教的失误总是源于不懂孩子的心;二是接受孩子的平凡,我们都是平凡的人;三是帮孩子找找优点,没有优点的孩子是不存在的;四是在活动的时间上,一面给孩子打出提前量,一面逐渐培养加快速度的生活习惯。

53.孩子不合群怎么办?

  大量调查表明,合群的孩子在知识范围,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均明显优于性格孤僻、不爱交往的儿童。可是,由于很多家长长期娇生惯养或放纵不管,使孩子(特虽是有些独生子女)非常任性,喜欢独来独往,很少想到别人。这样的孩子篚以后很难与人合作,因而也很难适应社会。

  不合群的孩子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表现为沉默寡言、孤僻、害怕陌生人;另一类表现为爱哭闹、爱捣乱、爱逞能、爱惹是生非。

  要培养孩子合群,家长首先要以身作则,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这主要表现在全家人和睦相处上,大人关心小孩,子女关心长辈,切忌以孩子为中心,处处围着孩子转,让孩子凌驾于父母之上。同时,家长也要尊重孩子,切忌随意训斥、打骂,要让孩子在互敬互爱的家庭气氛中形成合群的性格。

  家长还应该让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从小生活在同龄人的群体中,孩子们会逐步学会怎么生活,怎么相处,怎么玩耍。有许多家长生怕自己的孩子会在集体生活中“吃亏”,便要求孩子自顾自,不要与其他小朋友来往,这样做表面上似乎是爱孩子,实际上,使孩子无法得到群体生活的锻炼,势必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对于爱捣乱,爱逞能,爱惹是生非的孩子,家长要教育他:“你这样下去,没有一个小朋友会和你一起玩了,老师也不会喜欢你的。”在幼儿园,老师应利用孩子的“从众心理”,使他看到整个班级是团结的,守纪律的,捣乱,逞能是不受欢迎的,孩子慢慢就会同化于集体之中。

  心理咨询门诊中,我们常这样指导孩子的家长:

  (1)强化“接受邀请”的行为。不合群的孩子喜欢接受其他小朋友的邀请,如果家长发现孩子偶尔接受个别小朋友的邀请,即使是很勉强的,也要及时给予鼓励,如果发现孩子接受了别的小朋友邀请,并表示愿意参加,更要大加赞赏,促其参加。

  (2)强化“邀请别人”的行为。家长要鼓励孩子欢迎主动上门来玩的小朋友,并为孩子们提供游戏的场所和他们感兴趣的玩具,还应不厌其烦地、热情地鼓励孩子并和他们一起玩。

总之,要使孩子由不合群到合群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急于求成。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你就能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一个关于与人合作、能适应社会的人。  

54.孩子孤僻自卑怎么办?

  如果父母从“恨铁不成钢”的心理出发,经常说孩子“笨”、“动作慢、反应慢”,这会人为地加重孩子的自卑感。对孩子孤僻,自卑的孩子,父母要多加些鼓励,少加些指责。

  1、不要多于严厉,不要过多否定。如孩子长期处于缺少接纳和肯定的环境中,他就会怀疑自己的价值和能力。

  2、不要过高期望和过高要求。自信心的形成需要成功的体验,家长要把握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给孩子说一些可以达到的小目标,建立他的信心。标准过高,孩子达不到,屡遭失败,会产生持续的挫折感,积累“我不行”的消极情感体验。

  3、不要横向比较和消极评价。父母的评价往往成为孩子认识自己的重要依据,父母消极、否定的评价,会使孩子产生“己不如人”的感觉,怀疑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真的很苯、很差。

  4、营造合适的客观环境,给孩子提供锻炼的机会。家长要注意捕捉孩子的兴趣点,鼓励他大胆尝试;要善于发现孩子独特之处,帮助他树立自信。

55. 孩子迷恋电视怎么办?

  孩子迷恋电视是现代父母普遍的烦恼,许多孩子都习惯一回家就打开电视机,吃饭叫不应,作业也不做。看电视太多的孩子会比较肥胖、容易近视,健康状况比较差,甚至有暴力和攻击倾向。家长不妨试试以下做法:

  纪录看电视的时间 在美国教育指导部部长尼霍拉斯;罗斯所著的《帮助孩子看电视》一书中建议家长:“记录孩子实际看电视的时间。”纪录的结果或许会让家长感到相当惊奇。但家长只有充分了解这一切,才有可能正确地指导孩子如何看电视。

  列出值得看的电视 完全禁止孩子看电视是不现实的,父母的责任是让孩子看到有益的电视节目。每个周末,父母和孩子一起根据节目预选告,选出一些适合孩子看的节目,要有教育性,能从中学到一些东西。如果所选节目是连续剧,家长至少要和孩子共同看一集,确信这个节目确实对孩子适合。不过选择节目尽量要短一点,能尽快结束,看完后迅速关掉电视。

  避免让电视当保姆 如果家长没有时间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要给他一些事干,让他自己玩耍,消遣时光。家长可以给孩子提供各种各样的绘画工具,或者买一些简单的乐器让他自己玩,如果有条件,父母或者保姆可以给孩子朗读文章,经常阅读可以让孩子像喜欢电视一样喜欢书。

  留出做作业的时间 工作日的晚上不能看电视应该成为一项家庭制度,对孩子、对父母都一样。让孩子知道你们对这件事很重视。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让他们养成工作日不看电视的习惯,尽量多做一些别的休闲活动。

  不要把电视做背景 如果孩子在画画,或者做别的事情,喜欢听音乐,可以让他打开录音机或者听广播。

56.孩子软硬不吃怎么办

  在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上,最常见的误区是以孩子为中心或以家长为中心,这两个中心在一个家庭中时常转化,常常处在两个极端上,表现出的特征为:依你的与听我的。

  当孩子较小时,常常是以满足孩子的需要为特点,孩子的意志占主导,家长处于完全顺从、满足、迁就状态,以孩子为中心。孩子要怎样就怎样,从不想想结果,把孩子当成个玩具或爱的对象,百依百顺。孩子要吃零食,行,妈妈给你买!孩子要边玩边吃,行,妈妈跟在屁股后喂!孩子不愿去幼儿园,行,妈妈在家陪你!孩子一有点不高兴、不满意,立刻妥协,结果,孩子养成了任性的特点。

  随着孩子慢慢成长,当有一天,孩子真的激怒了家长,家长又一反常态,硬要孩子低头不可。我是你老子,我还治不了你!这么小就不听话,长大还了得?!这时父母又往往失去从孩子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打骂相加。或者是当希望孩子按自己的理解发展时,以家长为中心的特点又会在一些方面表现出来,这时家长的意志占主导位置:你应当学这个,不应当玩那个,你应该这样做,不应该那样做,往往导致孩子产生反抗心理。

  家长应当明白,孩子任性也好、反抗也好,原因应当从自己的教育方式中去寻找,要从以孩子为中心和以家长为中心这两个中心中走出来,改变成以孩子健康理想发展为中心,并用这样的标准去要求自己的行为,促进孩子理想发展。

57.孩子不敢拒绝别人,怎么办?

  孩子因为害怕别人不跟他玩而不敢拒绝,这是人际关系依赖症的表现。家长教育的重点应该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要让他学会独处,学会自主,学会‘自己跟自己玩儿‘,使他单独活动的时候,也能觉得自己充实,而不是总跟着别人跑。克服了人际关系依赖性,孩子有了独立性,说‘不‘是水到渠成的事。

58.孩子爱说脏话怎么办?

  骂人和打架一样,都是属于最原始的攻击行为方式。一般两岁左右的孩子就会模仿大人的一些骂人脏话,这时他们完全不理解这些话的真正含义,只是单纯地模仿而己。但是三岁以上孩子却经常有意识地用学到的脏话骂人,这种行为就要引起注意了。

  在孩子的不断成长过程中,人际关系、活动范围逐渐地扩展,在某些场合难免会学到一些不良的行为和语言,尤其是同伴之间交往时就更容易用这些粗鲁的语言来增进融洽,仿佛以此证明他们关系是极其亲密无间的。在这种情况下,大人切忌责骂孩子,这些斥责、粗暴的方式不仅不会改变孩子的这种行为,反而容易刺伤孩子的自尊心,影响亲子之间的感情。

  最好的办法就是:父母先要有一个正确的观念,孩子在慢慢在成长、学习,应该给他一些明白事理的时间和机会,只要抱定这个信念,父母就不会以极不冷静的态度来处理这些问题了。首先,父母不能故意教孩子说粗话、或在孩子面前肆意攻他人;其次,父母在听到孩子说了脏话时,要适时地提醒他:“这句话不是很好听的话,我们听了都感到很害羞,今后不要说了好不好?”用这样亲切的话引导孩子明白是非。另外,家长还注意到孩子平时的语言环境,在他交往的圈子里是否有人经常使用脏话,倘若有的话,应及时加以引导。应为孩子的伙伴圈增加一些丰富的、内容健康的活动,比如可以邀请孩子的伙伴到家里来玩,举办一些增进交流的活动,观看有益于孩子身心发展的电影、电视、提供给孩子们一个良好的天地。

59.孩子总发脾气怎么办?

  孩子发脾气往往是因为要求得不到满足,或是觉得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是一种与父母的对抗行为。

  对待孩子发脾气父母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态度要沉着,不要火上烧油,尽量能使他的情绪转移。当孩子感到发脾气无济于事时,也就不会再闹了。

  2、要善于找出孩子发脾气的原因,因势利导。

  3、当觉得孩子是无理取闹时,可采取置之不理的态度,待孩子情绪稳定后再耐心地讲道理。

  4、对待孩子的要求,父母一旦做出决定后就不要轻易改变,要在孩子的心中建立起威信。要让孩子体会到哭闹并不能解决问题。

  总之,对待孩子发脾气哭闹,父母应该分清情况,区别对待,使孩子平稳度过这个反抗期,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个性及心理品质。  

60. 孩子“马虎”怎么办?

  经常有家长为孩子的‘马虎‘毛病而生气。明明是45,写成54;明明是两个问题,只答一个。讲道理,勤提醒,仍然是错误不断,也不知道问题在哪里?

    一是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还不完善。

    有些孩子是愿意克服‘马虎‘的环毛病的,但是做起来往往力不从心。因为当他的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不完善时,必然是顾此失彼。比如考试,又要保证时间合理安排,又要保证答案正确,还要书写清楚美观,全都注意到了,还可能忽略了审题,把题理解错了,两个题只看见了一道……这种不足,只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进行锻炼就会得到改进。

    家长要注意,如果您把孩子生活中的各种事物都替他包办了,不仅对他的思想品德有影响,而且使他的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无法完善起来;一个在生活上马马虎虎的人,在学习上很难会有严谨的好品质。

    二是没有责任心

    有些家长,经常去替孩子检查作业,这种做法很容易培养孩子的‘马虎‘的环毛病。幼小的孩子,一旦发现有一个责任心很强的母亲,总是跟在后面替自己检查作业,很自然的就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天长日久,甚至会形成写完作业是自己的任务,而出了错误则是母亲的责任这种极不正常的心态。

    三是没有养成严谨的好习惯

    有了一般的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也有了责任心,这还不够,还必须养成严谨的习惯,才能真正杜绝‘马虎‘的坏毛病。因为一个复杂的事情,头绪非常多,如果只靠处处提醒自己要认真,事事要求自己多检查,虽然漏洞少了,但是效率会变低;而且这样做很累,无法持久,最后仍然会出现‘马虎‘的现象。

    如果有了严谨的好习惯,遇到任何事情,他都会自动的按习惯仔细观察,一丝不苟的操作,反复的核实检查,高质量的又是比较轻松的完成任务。

    四是要帮助孩子掌握必要的方法

    随着孩子的长大,要逐步教会一些防止出差错的方法,如教会学生在完成一道题后要进行‘五对照‘:把书上的文字题操在作业本上时,要对照一遍,防止有错;从横式上抄到竖式上时,又要对照一遍;得出的得数,和计算过程对照一遍;抄到等号后面时,又要对照一遍;在抄到文字题答案上面时,还要对照几遍;这种方法,就可以比较有效的防止在五个环节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差错。从这种对照方法上,孩子也可以学到严谨办事的基本态度。

    五是启发孩子自己建立一个“改错本”。

    许多优秀的学生,他们都非常重视自己出现的计算错误,从小只要有一个错题,就记载在‘改错本‘上,并写明分析出来的错的原因,在把题重新做一遍。积累错题多了以后,就会发现,有多少是有‘马虎‘造成的,也会提高对‘马虎‘的危害性的认识。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