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亲子教育成功典例2

15年前 [04-06 10:21 周一]

《弟子规》伴随下的成长
从小学到初中


    一开始因为不知道怎么样教孩子,错过了九年的教育时间。不过由于上学后对他要求比较严,所以他还能尊重老师,友爱同学。语文学习还可以,可数学从第一次考试的倒数第二到三年级的依然“不怎么样”,我也从不帮他补。因为我认为小学数学本应该很简单,可偏偏这样分、那样合,把孩子搅迷了反而再要让他不迷,所以我总是要求他基础题会就行了,然后鼓励他,给他信心。告诉他:肯定会好的,你能行。
    三年级的一天,孩子在家做数学,当时我走过去,孩子说:“妈妈,我数学可能学不好了。”我有点儿心痛,问他怎么会这样说,孩子说:“今天一位老师从我们教室门口走过,见到数学老师,问我的数学怎么样,数学老师说不怎么样。”我说:“你很难过,对吧?”孩子点点头。我就告诉孩子:“妈妈不这样想,妈妈相信你肯定会越来越好。妈妈刚上学的时候,数学比你还差呢,但内心里总认为自己会学好的,以后也赶上了。”这样孩子好像安心了点。有一次与他一起去卖废品,他在一堆书里看到三年级和四年级的两本奥数书,就很想看。他问了废品回收处的叔叔后,就带回家了。有时间他就翻一翻,越来越喜欢,还啃了几道题。所以想让孩子做什么,一定给他信心,开始不好没关系,但一定要给孩子信心,给孩子力量,让孩子看到希望。
    小学三年级的第二学期,把他转到了离家很近的学校,一者因为有了学后班,下午我本可以四点多下班,可还要在校等他近一个小时。从孩子上学起,他爸爸常常出差在外,家里所有事务都是自己一人做。这个时间先回家做家务、做饭,放学还要来接他。有时让他自己回家,路上又不放心。二者我在学校,怕他从小得到照顾,养成自己不努力,还贡高我慢,对他把握不那么踏实。跟孩子商量后就转学了。开始他不同意,我给他讲明原委,并告诉他,相信他适应能力很强,老师很快会熟悉,也很快能有新的好伙伴。在他开学后的第二天,他已上学走了。我看到书桌上有个本子,以为他忘带了。想孩子刚到了一个新的环境,怕他心理压力更大,就把本子给他送去。那时刚好数学课下,他跟我站在楼道里,我问他:“上课老师讲的能听懂吗?”他就扑在我的怀里哭了。他说:“妈妈,这一块上学期已讲了,今天等于复习一下。我回答一个问题,老师说我讲错了,还批评了我。”我赶快安慰他,告诉他别难过,哪有学生不被老师批评的,真不明白错在哪,可以再请教老师。其实这时想再去跟老师交流吧,又怕老师误会我护孩子,责怪她,只好先走了。当时看到孩子那样,心里也很难过,还有埋怨。后来就冷静下来了,想着一方面刚到新环境就被批评,而在原来的学校心里总有依赖,老师对他也比较宽;另外一方面他回答的与老师的要求可能不符。等孩子回家后就告诉他:“你还记得吧,小时候经常说话让妈妈听不懂,你很急,我也急,可就是不明白你想表达什么。”他笑了。我继续说:“你在原来那个学校里,老师的表达可能与现在的老师不一样。现在老师习惯这样说,你就改成这样说就行了,是一个意思。”并告诉孩子,听这位老师教过的同学说,老师很认真负责,教得也很好。他后来越来越喜欢这位老师,对数学的爱好可能就在这时开始了。学习上只注重他的习惯,家里没有额外的练习,所以总是外面没有小朋友了,他还在玩。后来有几天没听他说要出去玩了,就奇怪地问他最近怎么乖了,天天呆在家看书(都是课本以外的)。他这时说真话了,上学期期末考试的前一天,他在外面玩,被这位老师看见了,把他批评了一顿,说:“现在外面还有玩的学生吗?”他才知道老师就住我们家附近,不太敢出去了。我笑他说,看来还是要多被骂几次。所以在孩子面前从不说老师的过错,也不让他找别人的毛病,遇到问题时他才会去反思自己该怎么做,不给自己找借口,找退路。
    每到考试的时候,就不再做题目,反复看课本,因为每一道题都是由书上的内容变化来的。把书本的知识熟悉了,完全掌握了,万变不离其宗,考起试来也就很好应对了。我们一定不要平时不着急,不督促,一遇考试急了,赶快找老师,或者自己帮着孩子补,把重要的拎一拎。因为小学东西少,短时间很容易有成效,孩子总能考得不错,家长与孩子都沾沾自喜,以为孩子很聪明,孩子也自以为是。因为尝到了“甜头”,以后每次都急匆匆地抱佛脚,到初中、高中这样的学习就难以再显过去的神威。可家长、孩子都已养成习惯,很难克服自己。有的孩子每次看到分数就难过、掉泪,过不了几天习气又占上风,懒惰、懈怠,如此循环,便是苦头吃尽。所以一开始很重要,要“慎于始”。把分数看重,孩子就会去分数上计较。他不想自己没做好,不去考虑自己是否掌握了该学的知识,而是找老师给自己改错了没有,去分数上打算盘。
    有一个孩子,几位老人、两位大人外加其他亲戚朋友都围着他转,家长是学校里的老师。二年级的时候,孩子就会把老师批改过的试卷上自己做错的地方改成正确的,然后拿着试卷去告诉妈妈,说老师给他改错了,妈妈连问也不问就去找老师……把分数看得如此重要。可就这样一位处处受宠的孩子,在四年级时很认真地给其他同学讲:“还不如死了,活着真没意思。”我听到后简直惊呆了!
    后来我才明白,一个人在世间,如果生活没有目标,没有方向,只剩下欲望,就是这个样子。
    每次孩子考完,我从不问分数,不问名次,总是问错的题明白了没有。一般期末试卷不再发给同学,就让他去问老师查看自己错误的地方。有一次他不敢去,说:“老师会不理我们。”我就告诉他:“你们同学肯定每次都问老师自己的分数。你告诉老师想看看自己的试卷,看看自己错在哪里,这样老师肯定会很高兴,知道你是为学习去的,而不是只关心分数。”这一次期末考试后就给他安排了这个任务。
    后来他从学校回来非常高兴,告诉我说:“妈妈,您说的很对。我今天问了老师,老师很高兴地把试卷拿出来,还把错误的地方给我仔细讲了。”他知道了好学的好处,内心受到很大鼓舞。以后每次考完,如果不发试卷,他就会自己去请教老师,这样孩子就学会了学习。
    分数是对一段时期内所学知识掌握程度的检测,考得好,说明自己学得还可以;考得不好,说明该掌握的没学好,或者自己学习中没在意这一部分,漏掉了,正是发现了薄弱处,应该高兴。心态摆正了,就可以很好地利用考试来调整促进我们的学习,而不是被考试、被分数压迫。
    考试之后,有几次是其他同学发现儿子的分数被多扣了,而他从来不提,也不去要求加分,反而多给分数时他会不安,会去找老师把不该得的分数扣除。
    就这样孩子越来越懂事了,老师也说他进步很快。一般这个时候的孩子都很调皮。我就告诉老师,我们有“本”,有《弟子规》,并介绍给他们。
    孩子到五年级末的一天,很认真地对我说:“妈妈,上六年级的时候,班上任何职务我都不想承担了,要一心好好学习。”他第一次提到要学好课程,我真切地感受到圣人教诲的力量真的是根扎对了,一发芽就快了,内心充满无限的感恩与宽慰。不过,我告诉孩子:“不要太想着自己,只要你不要求就行,如果老师希望你来做,不要认为浪费了时间,一定看作是对自己的磨练,是为同学服务,认真做好。因为老师也相当于父母,‘老师命,行勿懒’嘛。”孩子说:“妈妈,我知道了。”
上初中时要分快、慢班。考完后他告诉我,感觉考得不好,怕到不了快班。我说:“不要看重这些,事实证明许多上快班的以后不一定出色。而所谓慢班的,只要知道学,后劲更大。”后来他又一次忧虑,我知道孩子还小,一些道理不能一下子通,就试探他:“妈妈去给校长讲讲吧。”孩子赶快摇摇头说:“我们学《弟子规》‘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我说:“是啊!如果我们不在快班而进了快班,就会多挤掉一个人。另外大家都会想办法找门路,反而让很多的人心不安,起了坏影响。”他说:“是的,妈妈。我还觉得这样不是自己的本事,没出息。”他很自强。我就趁机告诉他:“该是什么样的路,就顺着自己现有的水平,如果水平没达到进了快班,反而压力大,不是好事。只要心里不觉得比别人差,努力学,成绩好了,能再进快班的。从学《弟子规》到现在,你是不是在进步?”他点点头。我接着说:“咱们是有“本”而学,有目标,有方向。妈妈始终认为,哪怕成绩差些,但你还是最好的,因为你德行好,德行才是最重要的。”孩子终于放下心来。
    初一年级的暑假,我必须回老家一趟,而他因为有电脑竞赛不能一起回。回家不到半个月回来,发现他的神情总有点不对。在电脑面前时,只要我坐在这个房间,他总有点儿不安,眼睛像是在不时地瞄我,还发现每当我从电脑面前经过,电脑画面都被他跳过去。因为我知道自己的缺点,好奇心强而时间有限,怕一上电脑会忙着浏览很多东西,一直没敢学,对电脑也不太懂。可是凭一个母亲的敏感,怀疑他在玩游戏,因为没找到证据,不敢“打草惊蛇”,就像什么都没发生过,还多关心他。
我回老家后,他爸爸虽然在这里,但白天工作,晚上应酬,常很晚才回家。孩子晚上非常胆小,这样白天黑夜的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电脑上了。又观察两三天,就把他叫到身边,看着他的眼,我内心不由地阵阵作痛:孩子目光不再那么水灵了,变得呆滞,而眼白也像石灰一样,没有淡蓝,没有生机。我就严肃地告诉孩子:“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照照镜子看,你的眼睛不像原来了,从我走到现在,才半个月就这样,说明你的心已没有原来光洁了。你当时打电话告诉妈妈每天还在学《弟子规》,可上面说的‘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不能做不孝的事啊。‘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你如果玩游戏了,从现在起改掉,妈也不怪你,妈原来也犯过错。想想妈妈从怀孕起,怕影响你胎儿时期的发育,不看电视;出生后,怕对你眼睛不好,也很少看。而你则不爱惜自己。游戏给你带来什么呢?浪费了你的时间,耗费了你的精力,损坏了你的眼睛,破坏了你的德行。没有一利,都是害,而且还要提心吊胆。人要这样生活多痛苦啊,你说是不是?”他深深地点了点头,承认自己错了。
    然后我拍了拍他的肩膀,告诉他:“妈相信你是个自强的孩子,能改掉,不会让妈妈又忧又羞。”正好开学后不久,学生体检,他视力一下子降了。其实一上学,他自己就有感觉,黑板上的字小点就看不太清楚,这样就带他去配镜。经查两只眼散光带近视,巧的是一只近视重的是用来看电脑的,散光重的那只是用来瞄我的,我就坐在那边。看着检查结果,他自己也很感慨:一个人的用心确实很微妙,能在自身全反映出来。正如江本胜博士的“水实验”一样,一个好念头先受益的是自己,一个坏念头受害的也是自己。
    不过有了这次教训,我尽量少离开他。因为孩子在长大,接触在增多,稍有不慎,管不住心就会滑坡。而教育确实是需要长期的、连续不断的一门深入去熏修才能扎根,其间不能有丝毫疏忽。以后他真的改正了,对我说:“想想玩游戏那么累,还误了许多事,确实没什么意义。”后来眼睛慢慢也有光泽了,眼白也恢复了淡淡的蓝色。我鼓励他说,再努力,让视力恢复正常,一定要有这个信心。
    圣人的教诲都是内求,就是一切“反求诸己”。出现问题,先观察、反省自己该去怎么做。有一天,孩子回家告诉我,今天老师给他调了座位,跟另一个同学坐在一起。这位同学上课总是讲话,没人愿意跟他坐。老师问他觉得那个同学怎么样,他说还可以,这样就调了座位。说实在的,这位同学非常聪明,因为父母离异,他跟爷爷奶奶在一起,缺乏自制。因他聪明,一听就懂,所以精力多。我也很同情这个孩子,但心里还是咯噔一下,不过马上沉静下来,告诉孩子:“他很聪明,也很热心、善良,只是习惯不好。我们用好的行为来影响他,不要受不好的影响。妈妈相信你是个懂事的孩子,能管住自己。”孩子说:“我知道了,妈妈,我会这样去做的。”平时我总是鼓励他:“不能丢圣人的脸,不能让别人因为我们而对圣教起疑心,让这么好的宝藏被我们玷污。这样既不孝顺,更对不起把这些教诲传给我们的老师。想想你多幸运,妈妈迷了那么多年,走了那么多弯路,我们一定要以自己的行为把圣教、把孝的文化证明给人看。”每当这时孩子总是若有所思,深深点头。
    上课时,这位同学跟他讲话,他要么不理,要么轻轻摆手示意别讲,待下课时再交代这位同学上课别跟自己讲话,而且从来不生这位同学的气。不但如此,还从这位同学身上发现了许多优点。虽然儿子数学呈进步趋势,但仍是他的弱项,面对难些的题找不到思路。这位同学由于聪明所以有思路,但由于缺乏耐心总是做不下去。儿子按他的思路就做出来了,所以受益很多。另外儿子还常感叹这位同学的文科也好,尤其大家都头痛的政治,他不怎么听,到考试前翻翻书,分数还相当不错。所以学习上儿子常与他交流,并时常对他说:“我不如你,你要认真了,该多出色啊!”学会了“道人善,即是善”。
    正如他在文章中写的:敬老师是“孝”,友爱同学是“孝”。他对老师非常恭敬,上课也认真听讲。回到家总给我讲,老师那么辛苦,那么认真地教导,不能不好好地学。常常发现,因为家长对老师的成见,而形成了孩子一出现问题不是找自己的错,而是找一大堆老师、同学的过错,为自己找借口,这样便很难学好。因为孩子一上学的时候,我就观察到目前社会上老师的变动很频繁,于是一再告诫孩子,无论哪位老师教,他们的心跟父母一样,都希望咱们学好。但每位老师的习惯不一样,教法也不见得一样。要能适应老师,怎么教就怎么学,按老师讲的去学肯定能学好。而不是说我习惯这样了,老师那样教不行,去找别人毛病,肯定自己吃亏。所以虽然老师经常变动,每次班上都有一些同学成绩上下起落,而他一直比较平稳。
    初二年级的时候,原来的英语老师走了,换了一位外地来的老师,就又提醒他要去适应。可他回来常提起同学对老师有意见,我就再次告诉他摆正自己的位置,我们是学生,是去学知识的,人无完人,不尊敬老师而专盯人家的缺点,受影响的是自己。他默然。但常见他一回家把《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英语语法》搬出来看。英语语法很让人头痛,他好像也不怕,每天回来都翻,第二学期更是这样。有一天他跟我讲:“有意见的同学越来越多,同学都觉得没学到什么,班主任让我给英语老师讲一下(他是英语课代表)。”他还说:“我们同学常常看到其他班级上完英语课时,黑板上写很多,下课与其他班同学交流,发现他们老师教很多,而我们上课只把生词照着讲讲,其它讲得很少,而是让我们自己去读、去看,同学们发现常有讲错的。”这时我才想起他这段时间的表现。就说:“如果这样,就要慎重,单为自己就不必说了;但为了全班同学,不能不说,可一定要‘怡吾色,柔吾声’,很恭敬给老师说班上同学很爱学,想多学点,请求老师能多讲点。”然后告诉他做好思想准备,“老师真爱你们,他会很高兴的,否则要准备好忍受责难。”孩子仍没敢说。
    几天后班主任又催他,因为已到初二下学期,再过一年要中考,家长意见也大了。他就用英语写了一封信,让两位到老师办公室去的同学悄悄带去,在老师不在意的时候放在了办公桌上。当老师发现后打开一看,勃然大怒,拍着桌子喊道:“谁写的,打乱了我的教学计划。”老师气得跑到教室发脾气,说:“书上的还没会,哪个考满分了,还要求多讲,能吸收吗?”还找写信的同学。儿子就到老师办公室,说是自己写的。
    老师把他批评一顿,说:“每次听写都有错,考试都有错,再讲多了能理解吗?”孩子不好说什么,内心肯定很生气,那段时间情绪不太稳。我常安慰他说:“你尽力就行了,老师说的也对。你不是已经有思想准备了吗?”我还以为事情已过。谁知,一天他晚自习回家,一进门就趴在我身上哭。长这么大第一次见他这么伤心,我的心都快被他哭出来了。
    等他情绪稳定些,就告诉我:“英语老师说班上越来越乱,女生也不听话了。并在班上告诉班主任,都是那封信惹的。而我这次也没考好。英语老师在班上总提起那句话:‘书上还没学会,学会了怎么会错?’”我就安慰他说:“这样不是更能激励我们把学过的学扎实,不被找毛病怎么进步呢?要不你怎么会去翻语法书。这一块都不太喜欢,你反而进了一步,真应该感恩老师才是,只要会学都是进步的动力。况且不是已做好忍受责难的准备吗?”这样一说。他平静点了。不过我还是决定到学校走一趟,看看到底什么情况。
    先找了班主任。一见班主任,老师即说:“他这段时间怎么回事,从没像这次考得不好,历史才57分。”我一听便知道他伤心的原因,自从上初中,他越来越在意分数,而历史是他较喜爱的科目。老师告诉我已让他写检查。我说:“谢谢老师,是要对他严要求,我会督促他的。”然后就问,“是不是孩子惹英语老师不高兴?”班主任说:“没什么,还好。”这样辞别班主任老师,再去见英语老师。因为曾在一起聊过互相认识。她让我坐下后就没讲话,我就直接说:“老师,很对不起,我是来道歉的,孩子让您操心了。”这样一说,老师开口了:“现在学生真难教,课前也常提醒自己上课忍住,别发火。可是一到课堂上看着学生,气就不打一处来。也有讲错的时候,有的同学就在“文曲星”上一个个查。你儿子还好,都是两边同学闹的。”于是劝我给孩子调个座位。我想:是啊,做老师也真难,家长面对一个孩子都不知如何下手,老师要管全班那么多的同学,又谈何容易!
    老师也知道自己爱发脾气,整天瞪个眼也难受,她也想改,只是习气形成了,真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刮磨。作为学生,则一定要忍受,要从内心里尊敬老师。老师发脾气也肯定是我们的学习态度不好,如果真好学,老师也不想发脾气。后来我告诉老师:“都是孩子,而儿子的同桌只是没人管,他真的不坏,不想伤害他,他已经很可怜了,总得有人跟他坐,我会多提醒儿子的。谢谢您老师,谢谢您对他的关心,并谢谢您的批评指导,挫了他的锐气,他在家还跟我瞪眼呢。”老师笑了。我想老师的情绪直接影响全班,又是在这么重要的时候,于是告诉老师:“我会让孩子给您认错的。”老师把我送到楼梯口。
    这样知道了孩子伤心的原因:都没考好,历史不过关,另外就是与英语老师之间的误会。待儿子回来,就告诉他:“想想自己嗔恚心多强,就是老师批评了你,也不该放在心里。你着实在自己成长的历史上记了一笔‘我气(57)’。”然后告诉他我去了学校。他不好意思地说:“我一定改。”我就要求他给英语老师认错,为了自己的以后,也为了全班同学:“毕竟老师心情好才能好好教你们。而且从这件事中,你也学到很多。
    另外,不管什么事,让老师那么生气,那么难过也是自己的错。”他说:“知道了妈妈,我会改的。”后来他给英语老师道了歉,老师还又给我回了电话,我就又感谢她对孩子的教导,这样双方的结都解了。经历了这一次,孩子也成长了,认识到瞪眼发脾气确实不好,爱瞪眼的毛病去掉了很多。
    初中的三年除下《弟子规》的学习不断进步外,课业上也更努力,连走路、跑步都在背书、背单词。上课有时困意来了,就用圆规刺腿部或手臂,保持清醒,能专心听讲;而且早晚读诵经典及做家务一直坚持,中考也没停止过。因为他自己从《弟子规》学习中明显感到了好处:记忆力强了,英语单词也好记了,其他同学都头痛的古文他则由于经典的背诵变得很轻松,数学成绩明显提高并且稳定。
    初中的这一阶段是让家长、老师比较头痛的,一些对孩子持“随他长”观念的家长也寻求怎么教了。这段时间,孩子最易有情绪的波动,对师长的反叛,也就是逆反,还有代沟的出现。我们则因为学“孝“、教”孝“、做《弟子规》而顺利走过,这段时间还是他进步明显也最多的时间。释净空老教授讲的:从小教“孝”、学“孝”,从《弟子规》做起,就没有代沟。我们证明了。

返回目录

深入《弟子规》


    2005年4月,一位长者送一套蔡礼旭老师的《弟子规》细讲四十盘的《幸福人生》,如获至宝。这才明白:《弟子规》还有那么多深奥的道理,自己所以进步慢,还是没抓到根本上。
    以往总是停在字面上,其实连字面都没懂。蔡老师讲:教育要以身作则,父母一定先做到。我发现,自己好的地方孩子也好点,毛病重的地方孩子也难改。这次便痛下决心,对自己要狠。一句句地重新开始。就如前两句,那么普通,那么平实,但真正做到很不容易。
    那是有一次,喊孩子两三声都没回应。走过去一看,他正在做习题,便问他是否听到喊声。他点头。我有点生气:起码先答应一声啊!这时我突然想起了蔡老师的话:“《弟子规》的前两句是培养敬意的。”噢,一下子如梦初醒,还是老师体会得深刻啊!如果孩子真有敬意,真从内心爱父母,他时刻会怕伤了父母的心,哪会喊几声不应呢?
    反过来看自己:认为养老人是应该的,在事上对他们关心照顾,可内心深处的敬意总是找不到,不知道怎样才是恭敬。另外一开始就带着厚重的知见,想着圣人一开头怎么不用优美一点的词句,这么通俗、平实,谁都讲得出,一直没太放心上。可叹的,正是这种自以为是,只重华丽,不重内涵让自己吃了大亏。这时再来读,便一扫过去的想法,感觉越来越亲切:只有这样讲、这样说才能表达出真实的意趣啊。
    这么长时间以来自己真孝还没做到,而真正的孝就在这两句培养,这是一个做弟子的应有的态度。自己真的很笨,很懊悔,如果从恭敬心开始会进步得更快。从此以后在长辈面前一呼即应,有命即行,语言柔和,面带微笑。吃饭先让长辈,经常做点老人喜欢吃的,并注意他们身体的调养,有时专门给老人买点可口的。老人家说给孩子吃吧,我总说:“他年龄小,牙齿好,消化强,吃什么都行。”老人家就很高兴。经常陪他们走一走,聊一聊,听他们“唠叨”,慢慢的恭敬的感觉就找到一点儿了。
    老人知道我们学“孝”,学《弟子规》也非常高兴。有一次回老家,带了几本《弟子规》,父亲一看,说这可是好书,他也会背一些。父亲背了《朱子治家格言》《千字文》《百家姓》。我很惊讶,让老父背着,我记下了《朱子治家格言》,可内心却有说不出的滋味。
    我问父亲:“原来您会背这么多啊!您怎么不教我们呢?”我长了快四十岁,第一次听到老人家背。内心是欣喜,是失落;是惋惜,还是埋怨,说不出来。去追究谁呢?便更下决心,一定要学好,做好,教好。
看到孩子爱瞪眼,我便“怡吾色,柔吾声”,先学微笑,不管开口、闭口总是笑着。非常管用,孩子一呼也跑得快了,还会像蔡老师示范的那样,恭恭敬敬地问:“妈妈,有什么事吗?”责时,也能顺承点了。我要求他无论在哪儿都要面带微笑,常常上学、放学提醒他。他开始不好意思,我只好抓他痒,他渐渐也能养成习惯了,目光也变得柔和灿烂了。
    有一次,只记得当时批评他想的不对,谁知他辩解了一大堆。这时我突然忆起小时候妈妈不让我说话的事,现在一下明白了:只有少说,才能多听,多思考,多观察;否则,只养成了会说,只图一时嘴上的痛快,而说出来的都是无用之辞。这时,便严肃地告诉他:“不要再说。‘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以后父母、师长无论说什么都不能辩解,不能还口,不能讲自己理由,你还不太有辨别的能力,善恶、利害还分不清。平时与人相处也要少说话,《弟子规》里‘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一定要做到,遇事多听、多观察。”孩子以后就不再争辩了。但是,真有不清楚,不明白的他会与我讨论。
    初中毕业的假期里,开始带着孩子看《幸福人生》,后来让他自己看,每天四盘,并要求他详细做笔记。告诉他,记下来的我也能常翻翻看看。这样他学得就更认真,每天听着、做着,常能自己反省了。“父母呼,应勿缓……父母教,须敬听”能做到了,“父母责,须顺承”还差点;有点“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的样子了,说话时也注意“信为先”、“道人善”,能“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练习“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开始“闻誉恐,闻过欣”,谦下恭敬的样子有一点点了。家务也越做越好,并能捡起地上垃圾,把路面上蚯蚓挑到路两边的土里去。并在听完后决定了以后的学习方向:学圣贤,做圣贤,选文科。
    就在看完《幸福人生》的第二天,他到书店去买高中用书,带了100元。那是一个中午,路上人不多,就在离书店很近的地方,突然他的车被人从后面撞倒,因为没防备,一下子连人带车倒在了路边的灌木里。等回过神来,看到面前站着一个粗蛮的汉子,向他叫着:“怎么不长眼睛,把我的车撞坏了。赔钱!赔我10元钱。”孩子一下子感到遇上了冤家,诈骗钱的,就赶快恭恭敬敬地说:“对不起,真的对不起。”不过心里想着:不能给他,这样他会再骗更多的人。持续了很长时间,这个人一会儿说要告派出所,一会儿说要到法院,儿子都现出一副很怕的样子,一味地说:“对不起,我没看见,不知道,请原谅。”被逼得没办法,想把钱给他,又怕100元被他全拿走。后来那人看诈不到什么,就只好悻悻然走了。走时还狠狠地说:“你以后小心点!”儿子赶快说:“谢谢,谢谢!”待那人走远后,孩子才去买书。回家后一进门就告诉我:“妈妈,刚学完《幸福人生》,今天就有了一场考试。”这时我才注意到他身上脏了,手及手臂都划出了血道,不太深,就用清水清洗了一下。他说:“我当时只想着蔡老师讲的,要一味地恭敬、谦虚。而且想着这是父母辛苦的钱,不能给他骗去。”我拍拍儿子的肩膀,用赞赏的眼光看着他:好样的,你通过了考试。
 

返回目录

高中


    对于学“孝”、做《弟子规》,孩子切身的体验越来越深。怕他高中压力大,我给他讲,把早晚的读诵减一点吧。他反而说:能少做几道题,这个可不能减,不学圣人的教诲,学习怎么会上得这么快!他终于悟到我常常给他讲的话:“坚持下去,以后你肯定会知道好处的。”不但如此,他早晚读诵的时间反而自己加长了,而且更认真、更恭敬,不像原来有时像应付一样。晚上只睡四五个小时,十点左右睡觉,三点左右起床。精力很好,上课从来不困。到了高三时,中午才休息十到十五分钟。
    一年级的时候在快班,同学都知道学习,班上环境很好。一年级的第二学期要分科了,分科时就报了文科。因为没有分快、慢班,所以班上学习环境比较差。虽然他自己已经有思想准备“见人善,即思齐”、“见人恶,即内省”,但有时回到家还是生气。看他这样,我就告诉他:“你学了《弟子规》知道规矩,大家都没学,不知道,一定用好的行为去影响、感化其他同学,而不是被人拉跑。到你真的不再感到被影响时,就会升起感恩的心。你的不足都被这些同学磨掉了,这时你会真的感恩。而真正感恩的心会很柔软,不会有气。要真正地去做,圣贤的教育都是要求自己。”
    几乎天天勉励、督促他,仔细观察、提醒他。以后牢骚越来越少,代之以王同学很善良,张同学很谦虚,李同学很热心……还常常感叹:“很多同学都很聪明,稍一用功,成绩就很好。他们如果学了《弟子规》,不知道该怎样好呢!幸亏我接触了,要不然不只会多么差呢。”
    也渐渐体会到了“事勿忙,忙多错”。他说:“有时不光在做事上,作业、考试也是这样。心一急,想到要快点做,就会错的多;静下心,反而容易了。”他还有个感慨:有时候拿到试卷很简单,就高兴起来,结果考得反而差;对于一些难的题,有畏惧害怕的心,也更难有思路。如果见到容易的不起轻忽的念头,难题不畏惧,都去认真地一步一步地做,结果都挺好。这就是《弟子规》上的“勿畏难,勿轻略”。他对《弟子规》的体会深广些了。
    高二的家长会上,让我介绍教子经验。当时,还有一位从南京来的专门讲学习方法的教授,从国内谈到国外,讲得非常丰富。他讲完我就介绍,告诉家长,刚才这位教授讲的方法很多,都很好。可是我们的家长、我们的老师想一想,这么好的方法能不能让我们的孩子接受,怎么样让孩子接受,他们听不听我们的话。如果不听,再好的方法,对他们来说也没有用。我今天介绍的就是根本——教“孝”。有了“孝”,能尊敬老师,孩子就肯接受,肯听。哪怕没什么方法教他,也会从孝心、敬意中生出方法。然后就讲带孩子学《弟子规》的经过。
    后来,陈校长告诉家长,在会考前的一次学习方法介绍上,陈校长看了儿子的发言稿,全篇竟找不到一个学习方法,但越看越感动。讲的是对父母的孝心,对老师的尊敬。校长说:“发言稿最后写道:‘学习方法多种多样,各有不同,但是以感恩的心对父母,感恩的心对老师,感恩的心去学习,就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同学们:让我们学会感恩,生活在感恩的世界中’。”这篇文章不长,校长大部分都复述出来了,我当时也被感动了。他还给大家讲了个故事,内容是一个大公司招聘高级职员时,要求应聘者回去为母亲洗脚。这位校长接着说,凭他这第一线老师的教学经验,单单学习方法起不了多大作用。而德行好的同学,学习都不会差。高中三年儿子的孝行更扎实点了,学习也一直冲在前面,最后的高考成绩让老师、学校都比较满意。
    高中期间,与老师、同学都处得很好,任何同学与他探讨学习的问题,他都认真地讲解,连其他班的同学都愿意去问他学习上的问题。同学还喜欢跟他讲心里话。他给大家讲自己学“孝”、做《弟子规》的体会。告诉大家:多一份孝心便多一份成绩。在高考后的同学聚会上,他说:“这两年多的相聚,在同学身上,我学到了很多。每位同学都是我学习的榜样,许多方面都比我强。”勉励大家:不管走到哪里,不要忘了自己的父母,不要忘了行孝。所以在“十一”长假时,班里的同学几乎都回家与父母团聚。有的同学电话里告诉他,离开家了,才意识到父母对自己的爱。
    是啊,人人都想做个好人,都想做好父母,都想做好儿女。只是从小没人告诉我们究竟该如何去做。
 

返回目录

教子心得
感悟圣心


    过去读很多文章,文章中的主人,在将要离开世间时总会哀叹:自己这一生对不起父母,没尽到孝心,并深深懊悔。当时很不明白。学“孝”、教“孝”后才知道,“孝”是扎根的教育,“孝”随顺人的天然本性。一个人只有从小扎下这个根,才与其天性相合,一生才会踏实,才会幸福美满。
    《弟子规》告诉我们一个人最应该做的以及怎样做,开章即明学习顺序:“首孝悌,次谨信……。”一个人一生中,父母的恩德是最大的。从怀孕时的忍耐、等待,到分娩时的阵痛,以及出生后的养育,用尽了心血,孩子的一点一滴都牵动着父母的心。
    因此一个人只有孝其亲,才会爱他人。爱他人而不孝其亲,绝对是别有用意。而真孝的人不会让父母担心,会尊敬师长,友爱兄弟、同学、朋友,做事会谨慎、讲信用,爱一切人。
    在“孝”篇中,又以“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两句为开始,使“弟子”首先具备良好的学习态度——恭敬之心。有了恭敬之心,后边的学习才有下手处。这两句话进一步的理解就是:你心中有话先别说,有解先别辩,因为确实还不具备说与辩的能力——还没有真做。这时说得再多是空说,辩得再多是狡辩,毛泽东主席曾说的“实践出真知”、“不吃梨子不知梨子的味道”是真理。确实有聪明人,说“我一看就知道它的味”,仍不过是猜想而已。真正具备了说与辩的能力,有机会,仍是“孝”篇中下文里的“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也说明只有在父母无论有多大的过错,子女仍然能够怡色柔声切切劝谏,不怪、不怨、不恨父母时,才算真正具备了说与辩的能力。
    所以《弟子规》的学习从不让“弟子”说话开始,以开头两句反复训练,孩子越小越好,就告诉他“一呼即应,一命即行”。
    更重要的是,教的人在长辈面前也必须这样。因为孩子很会模仿,单说不做,效果不好。家长一定不要听着一个孩子讲那么多,那么会说是“真可爱”,才真是害了他。让他多背经典,多读经典,把他最好的记忆利用起来,这都是一生中可以受用的生活、做人的准则。孩子只有在不急于表达时才会认真地去听,去观察,否则他就忙着说话。家长在孩子面前也要做到“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勿使一言空发”。我们的言行、举动,孩子都看在眼里,印在心里,模仿在行为上。我们也只有在少说、不说时才能静下心来,反思问题的根源在哪里,而有的放矢。

返回目录

《弟子规》中的隐恶扬善


    在教孩子时,用的方法最多的,是《弟子规》中的“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效果非常好。就孩子本身来说,他哪个地方有缺点,有毛病先不说,而是找他好的方面,也就是找他身上的闪光点来鼓励他。比如说他起床动作比较慢,我们可以说:“你起得挺早,动作再快点就更好了。”这样孩子很自然地就加快了速度。第二天可以再告诉孩子:“我觉得你确实快多了。”孩子就会更努力。
    学习方面也是这样,想让孩子作业完成得又快又好,就告诉孩子:“你现在写作业好像又快又好了。”并时常这样提醒、鼓励,孩子以后会真的这样勉励自己。用在家庭,想让丈夫改习气,也不时地夸他好的一面:善良,宽容。然后告诉他:“与人接触时能少说点话就更好了,祸从口出。”他就很高兴地注意改正。如果直接说“你话太多了”,这是“扬人恶”,尤其成人,肯定不高兴。
    生活中亦如此,给孩子提供好的环境,也是隐恶扬善;不看电视,不看报纸,是“隐恶”;而让他学圣教,则是“扬善”。不接触不好的人群,多让他看、听德行故事也是隐恶扬善。这样在孩子身心中建立了真正的尺度,行有时日,再遇到不好的也不被污染了。怕的是根本没有标准,没有尺度,遇到这些到处是不善的东西,那天天学的是恶,想的是恶,行的是恶,身心中所建立的便是邪的尺度,哪能不邪呢!
    记得有一所中学,前几年,每年毕业生都会在快要毕业的时候给学校造成很多混乱:砸窗玻璃,损坏走廊照明工具,破坏水龙头等等。经了解,原来是当学校偶尔出现这种情况时,校长及老师为了防止更多的过激行为,不停地在学生大会或班级上警告同学不要像上届毕业生那样破坏学校用具,不尊重老师,还说出了许多上届毕业生的不良行为,以防万一。结果情况反而愈演愈烈,事与愿违。
    后来有位老师给学校建议:在学生的会议上,在班级里一定要多宣扬过去毕业生好的一面来引导,不讲不好的,比如尊敬老师、爱护公物、感恩学校、学习努力。并告诉同学,相信这届毕业生肯定会做得更好,给后边的毕业生做好榜样。对个别不好的学生则背后教育,不在其他同学面前,尤其不要在全校学生大会上批评。否则他会破罐破摔,“扬人恶,即是恶”,导致“疾之甚,祸且作”。这样做之后,效果真的很好,以后很少发生上述事件,而且毕业生也很知道感恩老师、感恩学校了。
确实是这样,“隐恶”他们不见恶,才不思恶。而且许多人根本想不到做什么事情,时常听的是恶声、见的是恶行,他好奇心来了,觉得好玩,就去模仿着做。如果宣扬好的,把应该怎样做摆在他面前,肯定也去模仿,也能做得很好,因为每个人都想成为好人,成为受他人尊敬的人。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