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遭遇意外时的教育智慧

15年前 [03-24 17:54 周二]
 时下,博客已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平台,成为讨论教育问题的良好空间。把网络媒体和平面媒体有机地结合起来,让两边的读者互动起来,就是我们开设“博客”板块的初衷。

    本期的两篇博客研讨,讨论了教师在面对棘手问题和烦心的事时,是如何化解和调整的。期待您的关注。

    ——编者

    版主观点·张文质

    教师的工作始终处于“临界状态”,每天的课堂都是新鲜的,每天学生的情况既是波动向前的,又呈现出难以预料的复杂性。正如康德所言,“教育工作是最难的”。各种各样的考验是教师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应对?

    教育方法固然重要,但方法的背后是教师的理念与智慧,不要以为我们只要后退几步、得过且过就可以了——这样只会回到简单和粗暴上去。教师最重要的品质,就是耐心、敏感、克制和清醒,同时还有乐观的态度、积极恰当的行动能力,这些都体现在教师的临场智慧中。

    教育其实就是一种互相寻找、发现、彼此增进理解的过程。所以,教师应该多一些智慧,少一些厉害,有时不妨慢半拍,不妨装装糊涂。学会克制与自省,对于教师来说非常重要,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能更好地出发。

    (作者系《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执行主编)

    【网友观点】

    吴龙珠:今年我新接的班中有这样两个学生,一个是从我开始读课文时,他就在下面捏着嗓子唱着读,惹得周围的同学直笑,请他站起来读,他又怎么也不开金口。另一个学生总是控制不住自己,只要没有盯着他,他就乱动,不是动同桌的头发,就是和周围的同学说话。盼望各位为我指点迷津。

    多种机智:幽默、缓慢与宽容

    陈丽婷:我也曾碰上过那样的孩子,他特别青睐于用各种怪声朗读课文。刚开始,我采取静默的态度,这样过了几节课后,我发现他没有一点悔改的意思。于是,在一节语文课上,我没有多说话,更没有指责这位同学,而是请同学们用纸条聊聊对这一事件的看法,最后让所有的纸条都与这位同学见面,让他读读同学们的心声,希望他能理解老师和同学们的良苦用心。最终,教室里的怪声消失了。

    林高明:对于化解师生间的冲突,为师者更应持有善意的幽默和智慧。我曾中途接过一个班,第一天去上课时,上课铃已经响过了,学生们还是吵吵嚷嚷,还有一个虎头虎脑的男孩抬起眼迎着我的目光,满不在乎地在桌面上拍打不停。

    我当时压下怒火,淡淡微笑着说:同学们,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热烈欢迎,你们看,连桌子也为我鼓掌欢迎!全班一阵笑声。拍打声停止了,那个孩子稍带不安地端坐着身子。

    肖爱民:我想,在课堂上面对“意外”,宽容与幽默能产生智慧。

    晓飞:课堂上遇到意外事件,教师除了爱与包容,应该更多地运用自身的智慧。许多教师遇到问题,只会以自我为中心地想事情,说的话全都是他自己的感觉,立足点从来不会变一变。如果守着自己的一疆之隅,不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去想,遇到意外时的第一反应常是无名火起。所以,意外导致更多的是教师的怒火,然后是惩罚。只有在心平气和之时,教师的智慧才能有所发挥,气愤处于风口浪尖,智慧恐怕也就消失殆尽了。

    林高明:马克斯·范梅南先生在他的著作《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中写道,机智是能对意想不到的情境进行崭新的、出乎意料的塑造。在困境丛生的情况下,教师急中生智、神来一笔,课堂教学生活就能精彩纷呈。在一般情况下,越是直接的反应就越缺乏机智,因为过于直接的反应常常是不假思索,近乎于生理性的条件反射,如怒不可遏、一触即发等。面对课堂冲突,我相信——出奇制胜。

    旅人:对,处理意外事件就要用意外的手段对待孩子,这样往往能出奇制胜。过分或过激都是不可取的。

    一种素养:关心、欣赏与反省

    郑华枫:教育的智慧是一种品质,首先应该起源于教师对教育的认识和工作心态。

    焦晓骏:我认为,智慧来源于教师对孩子们的爱心,这是发掘智慧的动力;智慧来源于教师思考问题的方式,这是左右智慧这把双刃剑的力量;智慧还来源于阅读、思考与积累,这是智慧成长的土壤。

    王怡文:智慧是需要阅历和磨砺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有了爱,不一定就有教育。

    陈朝蔚:处理教育中各种意外事件除了需要智慧,还需有个前提——一颗爱心。前几天读到一篇孩子的习作《老师,请放下您的自尊》,读罢,我真为有些教师缺乏爱心、对课堂中突发事件的鲁莽处理而难过。

    陈弋:面对这个话题,我认为重要的是一名教师的真情与爱心,如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在面对意外事件时,如果教师站在孩子的角度与立场,相信解决问题并不困难。

    许丽芳:最想对大家说的一句话是:老师,千万要沉住气!对于课堂中的突发事件,我一般都会比较冷静,而且有一个非常清醒的想法在支撑自己:他们是孩子,孩子的事情要用孩子的方式来解决。如果学生很吵闹,我觉得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自己暂时离得远一点,特别是心理上的远。距离有助于把你从一个当事者,变成一个旁观者,那么,你就会有思考如何应对的空间。

    陈寿参:我们不妨这样想,每一次与孩子生活在一起都是知识和精神的探险,每一次与孩子一起的生命旅程,都应是充满敬畏与欣赏。我们应该带着好的教育理念与孩子一起,而不是“好学生的标准”。一切远离生命、情感的教育都是伪教育。

    林夏雨:对于教育来说,知识具有理性与感性之分,理性的东西需要用逻辑的观点来分析,而感性的东西则更多的需要个人的切身体会。我们应以学生的个人体验为基础,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悟、理解、掌握知识,更好地融入与教师的交流中。

    项生招:教师需要时常反省自己的暴躁,可是面对吵闹的课堂时,有时就没有了好情绪,智慧、幽默也就消散了。

    黎修远:其实,医生和教师都是与人打交道的,一个是身体,一个是灵魂。当人身体不舒服去看医生时,医生会开出药方,如果过两天病人又来了,说医生的药方不管用,这时,任何医生都不会对病人发脾气,只会重新检查病人,再制定新的治疗方案。而我们教师呢,遇到麻烦的学生和偶发的事件,也许就和医生的做法大相径庭了,往往不是先找自己的不足,而是对学生大发雷霆。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好好反省自己的职业习惯。

    来自生活:观察、思考与交流

    禹飞:我认为,有了教育的经验、教育的机智,再加上对教育孜孜不倦地追求,教师处理意外事件的能力会很强。其核心还在于教育的机智。

    唐东晖:意外事件的处理真是一门有趣、又具有实践意义的艺术。如果在事情发生的时候,教师能及时考虑到前因后果,处理起来会比较顺利。但如果能再深入地思考,化被动为主动,将如何处理事情转为如何顺势“借题发挥”,引导学生进入到有利于教学的情境中来,也不失为一条良策。

    沈旎:这就更考验教师的瞬间反应力了。但它又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在内心寻找,还是有赖于一定的方法?

    如果说两者都重要,那么,什么样的内心才有利于培养这种瞬间的反应力?如果我们相信课堂背景是不可复制的,那么,这些方法有共通的地方吗?

    陈寿参:是的,教育机智不是天生的,它是课堂的生命活力所在,需要教师用心领悟才能形成,要用细致入微的心去发现每一个新的课堂生成点。苏霍姆林斯基就曾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

    林高明:我想起了苏洵的一句话,“为将之道,当先治心。为将之道如此,为师之道亦如此。”

    陈荣艺:学校经常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家长,经常受到各方面的压力,但只要我们能够立足于一切为了学生,相信所做的判断是不会有错的。

    陈弋:每个学校甚至每个班级,都会遇到不好管的学生,而且他们的背后往往都有一个对孩子漠不关心的家庭。我想说的是,如果有时所有的感化教育都失败了,我们是不是只有耐心地等待孩子慢慢地长大、成熟?但在等待的同时,我们要尽最大可能去鼓励孩子,挖掘他的闪光点,还他尊严和自信,或者让孩子在班级担任班干部。因为有的孩子在家里得不到重视,在学校会千方百计地搞怪,以引起老师和同学的注意,哪怕这种注意是不好的。

    呱瓜:非常在理。教师要拿出十足的耐心来与家长联系。有的家长不关心,但是更多的家长是不知所措,还有的家长是在掏心挖肺地关心孩子,只是不得要领。每次见了家长,我的心都会变得更柔和,因为父母真是太不容易了!

    梦呓:看到你们的例子和见解,真能感受到教师的智慧不仅是和知识的积累密切相关,而且还来自于热爱学生的心,这样才能有温馨感人的智慧。

    精彩观点

    ●对于课堂中的突发事件,我一般都会比较冷静,而且有一个非常清醒的想法在支撑自己:他们是孩子,孩子的事情要用孩子的方式来解决。

    ●每一次与孩子生活在一起都是知识和精神的探险,我们更应带着好的教育理念与孩子在一起,而不是“好学生的标准”。

    ●如果在事情发生时,教师能及时考虑到前因后果,再深入地思考,化被动为主动,顺势“借题发挥”,引导学生进入到有利于教学的情境中来,也不失为一条良策。

    ●如果有时所有的感化教育都失败了,我们是不是只有耐心地等待孩子慢慢地长大、成熟?但在等待时,我们要尽最大可能去鼓励孩子,挖掘他的闪光点,还他尊严和自信。

    ●智慧来源于教师对孩子们的爱心,这是发掘智慧的动力;智慧来源于教师思考问题的方式,这是左右智慧这把双刃剑的力量;智慧还来源于阅读思考与积累。来源:中国教育报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