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教之大德,在于贵生

15年前 [11-18 17:10 周二]
教之大德,在于贵生
                              郭思乐/
    对师德有许多描述,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等等,这些当然都是基本的和正确的。但我们认为,今天教师最重要的师德,大德,就是竭尽全力使他的学生得到最好的发展。
   为此,教师首先要知道学生最好的发展指的是什么。所谓最好的发展,我们可能以为是指用社会规则来衡量的发展,但过去仅以外界的评价标准来做尺子,却把学生搞得不胜其苦,而发展不大。问题就出在人的发展其实仍应以人自身的需求和发展来衡量。这是因为人充分自由的发展才是教育要真正追求的目标,而且,“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创造出来”,人的充分自由的发展最终定会符合社会规则。又如子思所说,“天命为之性,率性为之道,修道为之教”。天生其善,善莫大焉,让孩子们过自由宽广的生活,率性而行,一定是美好的,是符合社会的基本法则的------这里所说之道,其实也是社会遵从之道,因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社会遵从的,归根到底是自然,是产生了人和人性的自然。
    在我们的生本教育实验学校里,孩子们在课堂上,在教师的指引帮助下率性而为,结果使他们自己得到了最大的提高,他们不仅在广义的教育学意义上成长起来,而且,在各种考试中也十分突出。
   这充分说明上述认识的正确性,子思的,和老子的无为的理论。什么是无为呢?宋人拔苗助长,是对生命的有为,当然其结果是没有作为,庄稼都枯萎了。而如果他不是拔苗,而是浇灌,帮助庄稼的生长,他做了事情,对对象的生命却是无为的:他尊重了庄稼的生命生长。他的无为,换来了大有为--获得了粮食的丰收。   这就促使我们思考,为让学生最好地发展,必需对生命无为-----在最低限度的社会基本框架内,让学生得到最大的自主发展,这就是生本的方法。
   有一点要说清楚,我们知道德性本身不是方法,德性只涉及心灵,那么说要如何如何的方法,特别是如上面所说的采取尊重学生的措施与办法,同教师的德性有没有关系呢?我们说,有。德性包含了为了孩子最好发展的使命感,它要求我们必须寻求办法-----教者的心灵尽管充满爱,但如果不能给孩子们良好的发展,那么他的德性仍然是有亏欠的,正如我们说父母之爱不应是盲目的爱一样。上面所说到的浇灌的宋人,是有耕德的,而拔苗助长的,尽管他想庄稼长,却缺乏耕德,因为他爱自己的意志多过爱禾苗。 过去的师本教育,使许多孩子厌学、辍学,平庸,因此为了孩子,教者的德,教师之爱,必须包含睿智,必须知道沿着什么什么方向去爱。大长今的医德表现在她在追寻济世救人的药,而教者的师德表现在于寻求好的教育。寻求好的教育的基础,在于知道教育,知道学生。不过,更多的情况是,许多教师空有发展学生的愿望,却无从动作,原因是上面给的条件不允许。看来,事情要扩大到所有教育工作者,包括行政管理人员的德,这就是本文最后改为讲教之大德,而不仅讲师德的缘故。
    教育是什么?是实现人的成长发展。而人的成长发展,又是以其本人为主体的。没有什么人可以代替他。所以,我们在教育中,要关心的是人的发展状态:人是不是自主的,自由的,被激励的,因为只有自主和自由,学生的全部生命的活力才能迸发出来,从而得到最大的发展。据此,教师的最大的爱,是知道我们的孩子们是天之骄子,是万物之灵,是大自然之极美和至爱,人类亿万年的等待,才出现了他,我们要让他把其精华在人世间亮丽出来,由此,对孩子们最大的爱,就是使之在人类社会需要的空间里得到充分的自由。我们教育者是“人类社会需要的空间”的熟悉者,是识途老马,可以带路,然而仅仅是带路而已,最重要的是,让他们一旦得知道路,不用扬鞭自奋蹄,疾驰而去。重复一句,我们对孩子们最大的爱,就是还给他们最大的自主。
    愿意俯首甘为孺子牛,为之改变自己,摆脱传统习惯,认识孩子,改革教育,激扬生命,使孩子们生气勃勃,这就是我们今天需要的教育工作者之大德。大德贵生,贵学生,贵生命,贵生命的朝气蓬勃。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